8、注意区分“文革”与文革时期。“文革”是一场内乱,应该从根本上否定,而文革时期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这些成就就是党和人民对错误进行抵制的结果,不是“文革”的成就。
7、在社会主义改造中,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其中“和平过渡”即不是由企业公私合营到全行业公私合营的过渡,也不是由初级国家资本主义到高级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而是由生产资料私有制到生产资料公有制的过渡。
6、土地改革运动确立的是个体农民的土地私有制,而不是集体公有制。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农民土地私有制转变为集体公有制。1949~1956年我国农村经济形式的变化趋势是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私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
5、新中国“过渡时期”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而不是社会主义社会。
4、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是在21世纪初,社会主要商品供求平衡,其中供大于求的达99%。
3、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前提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真正到来,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在1977、1978年两年时间里,国民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2、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A、会议召开的背景:(1)1978年,思想理论界展开的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打破了长期以来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2)邓小平在会议召开之前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指导思想。
B、会议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1)关于经济体制改革:大胆放权,让地方和企业有更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精简各级经济行政机构,将职权交给企业性的公司;坚持按经济规律办事,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
(2)关于政治体制改革:在党的一元化领导下,解决党、政、企不分的现象,实行分级分工分人负责,加强管理机构和管理人员的权限和职责。
(3)关于对外开放: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努力采用世界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实施背景:长期实行的人民公社体制,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2)含义: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
(3)实施:1978年,安徽、四川等首先放宽政策,允许农村试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并初见成效。上述经营方式得到了党中央特别是邓小平的肯定,随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普遍推行。
(4)作用:极大地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民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为农村改革的深入发展奠定了基础。(联产承包→农村经济发展→剩余劳动力→乡镇企业)
②、国有企业的改革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1984年中央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后,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2)在管理体制上,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在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分配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3)中共十四大后,国有企业改革加快了步伐,由放权让利,两权分离等政策性调整阶段,转为以产权制度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制度创新阶段,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
(4)通过改革,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强了活力,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效益显著提高。
D、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实施“引进来”战略,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
①1980年起,我国先后建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等五个经济特区。②198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开放天津、上海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1985年以后,国务院又先后决定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到1992年,沿海经济开放区从南到北连成一片,形成沿海经济开放地带。③1990年,中共中央宣布开发开放上海浦东,这成为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2)、实施“走出去”战略:从20世纪末起,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形势,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我国开始实施“走出去”的战略,国家鼓励各种所有制企业对外投资,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
E、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1992年中共“十四大”报告指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使中共十四大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原则具体化、系统化。
(3)、1997年中共十五大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有了更进一步的创新,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4)、2002年中共十六大把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内容。
(5)、到21世纪初,在我国已有95%以上的商品资源实现市场配置,国家定价的商品不足5%,社会主要商品供求平衡和供大于求的达99%。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A、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一五”计划的实施(1953-1957年)
(1)背景①建国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的同时,恢复和发展了被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为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奠定了基础。②1953年,中国共产党提出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国家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
(2)任务:根据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精神,国家制定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3)实施:①工业化建设:到1957年,一五计划的经济指标,一般都大幅度超额完成。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②社会主义改造:从1953年起,国家进行三大改造。广大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手工业者也纷纷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在农业合作化高潮的影响下,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到1956年底,我国基础上完成了三大改造,使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了。
B、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失误(1956年~1966年)
(1)中国共产党召开“八大”,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①1956年召开的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明确了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并提出了许多富有创造性的设想和方针。②“八大”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在“八大”的指引下,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开展起来。
(2)调整国民经济:①1960年,中国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②从1962年起,经济逐渐得到恢复和发展,到1965年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C、国民经济的劫难--十年“文革”对国民经济的破坏(1966~1976年)
(1)1967年、1968年,“文革”动乱由思想文化和政治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经济工作机构陷于瘫痪,许多行之有效的政策,规章制度被废除,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
(2)“九一三事件”以后,由于周恩来恢复调整国民经济,到1973年,国民经济出现复苏的局面。
(3)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期间,明确提出了全面整顿的思想,使国民经济迅速回升,但不久邓小平再次被打倒,形势又隐入混乱。
(4)“文革”严重破坏了国民经济建设,据估算,“文革”十年中的国民经济损失约5000亿元。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