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422818  422826  422832  422836  422842  422844  422848  422854  422856  422862  422868  422872  422874  422878  422884  422886  422892  422896  422898  422902  422904  422908  422910  422912  422913  422914  422916  422917  422918  422920  422922  422926  422928  422932  422934  422938  422944  422946  422952  422956  422958  422962  422968  422974  422976  422982  422986  422988  422994  422998  423004  423012  447090 

“冷战”对东西方的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回答10-12题。

10.(2008·全国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朝鲜半岛形成两个国家。对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朝鲜半岛状况的正确表述是                                         (    )

A.两国之间缔结了和平条约            B.两国均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C.美苏分别保持着军事存在            D.战争使两国对峙格局固定下来

  答案  D

11.(2008·天津文综)在纽约,一群青年人狂喊:“与其让俄国人的原子弹来轰击,不如自己毁灭算了!”在莫斯科,几名女大学生躲在宿舍内相拥哭嚎,等待末日的到来。在哈瓦那,天空中的每一个黑影、声响都令市民心惊肉跳。上述情景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

A.1961年柏林危机                B.苏伊士运河战争

C.1964年越南战争                 D.古巴导弹危机

  答案  D

12.战后,美苏之间的冷战对抗并未真正爆发大战,其主要原因是                   (   )

A.美苏双方势均力敌                B.双方合作多于对抗

C.各国反战运动高涨                D.霸权主义受到遏制

 答案  A

试题详情

 美苏冷战形成了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回答5-9题。

5.(2009·淄博模拟)二战结束后初期,美国《芝加哥太阳报》指出:“紧接着这位伟大而盲目的贵族所高举的大旗,就会使我们投入到这个世界最恐怖的战争中去。”同时,斯大林在《真理报》上指出:他的演讲是“危险的行动”,是“站在战争挑拨的立场上”,是“号召同苏联战争”。上述材料所指的事件是             (   )

A.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              B.马歇尔计划 

C.丘吉尔“铁幕演说”               D.杜鲁门主义

 答案  C

6.右图是二战后初期反映美国与西欧关系的漫画。该漫画中“医生”开的“药方”是            (   )

A.“冷战” 

B.杜鲁门主义 

C.马歇尔计划 

D.军事结盟

 答案  C

7.为打破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封锁,以苏联为首的东欧国家采取的应对措施是       (    )

A.成立华约组织                  B.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 

C.接受马歇尔计划                 D.成立北约组织

 答案  B

8.你认为华沙条约组织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相似之处在于                      (   )

A.大国控制的政治、军事集团            B.帝国主义侵略集团 

C.地区性军事集团                 D.超意识形态的大国集团

 答案  A

9.下列有关“两极格局”的评价中,揭示出本质特征的是                       (    )

A.出现了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对峙          B.成立了国际协调机构--联合国 

C.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           D.意识形态不同的超级大国在全球的对抗和争霸

 答案  D

试题详情

二战结束后,美苏两国由昔日的盟友变成对手。回答1-4题。

1.1945年5月8日,德国签署无条件投降书,苏联人民举国欢庆。而当时担任美国驻苏参赞的凯南却对身边的记者说:“人们在欢呼跳跃……他们以为战争结束了。而战争才刚刚开始。”这里凯南所指的刚刚开始的战争是指

(   )

A.经济的竞争        B.第二次世界大战    C.“冷战”     D.科技的竞争

 答案  C

2.“阻止共产党人的可能是面包和选票,而不是子弹。”这反映二战后美国在西欧             (   )

A.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B.实施马歇尔计划 

C.以议会政治遏制共产主义             D.进行反苏反共的舆论宣传

 答案  B

3.杜鲁门说:“我相信,这是美国外交政策的转折点,我现在宣布,不论在什么地方,不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安全有关。”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   )

A.美国要维护世界和平               B.美国支持自由国家抵抗外来侵略 

C.美国要夺取世界霸权               D.美国外交政策仍以本土安全为主

 答案  C

4.美国学者沃尔特·拉弗贝指出:希腊打的是内战,美国没有理由介入。然而美国选择了戏剧性的办法,要求国会在一场世界性的反共战争中支持政府。他所指的是                        (   )

A.遏制理论的提出                 B.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C.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D.北约集团的建立

 答案  B

试题详情

6.断句

 最原始的文言文是没有标点的,我们看到的文言文所带的标点,都是后人给加上去的,因此,能否把不带标点的文言文断开,从某种角度上说也能判定一个考生的文言水平如何。现阶段的高考试卷,也有对考生这方面能力考查的题型,怎样才能做到正确断句呢?我认为从以下三方面着手便可解决这个问题:

 (1)注意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年号、器物名等,因为它们专有,所以不能随便分开,也就是说坚决不能断。

 (2)借助虚词,特别是句尾虚词来断句。这是一种很简便快捷行之有效的方法,一般情况下,古人在句尾处都要用一个虚词去结束句子,或者表示语气,或者表示其他用意,如“也”、“矣”、“哉”、“乎”、“焉”、“与”(欤)、“耳”、“者”、“之”等,考场上,考生看到句子中有这些词,就应该想到这里是否应该断句,如果断开后能与前后句子的意思衔接上,就要毫不犹豫地下笔。当然,有时候,这些词还有出现在句子中间的,如“生乎吾前”,遇到这样的情况就要谨慎行事,不能僵死地遵守这些规律。

 (3)根据句子的内容断句。在以上两种方法都行不通时,考生也不要盲目处理,可以采取通观全句的办法。因为一个句子表达一个完整的“母意”,而完整的“母意”是由几个“子意”所构成的。也就是说,当知道整个句子大体上说了一件什么事后,就要弄清楚它是由哪些小环节构成的,如把这些小环节弄清楚了,句子也就好断了。

试题详情

5.译文

 试卷中文言题有两句是对选文的译释,有一定的难度,要想得满分也不容易,过去对译文的要求有三个字:信(准)、达(通)、雅(美),而在高考试卷中能做到前两个字就可以了,特别是“信”。所谓的“信”,我们称之为直译,所谓的“达”就是意译,考生拿到译文后,首先想到的是直译,就是使每个词对号入座,如果对号入座后译句实在不通,这时才可以采取一下意译,目的就是遵守约定的语言习惯,但无论如何,一个句子在翻译的时候一定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否则,考生就会失分。在这里有必要强调一下,评卷人在评卷时是按得分点给分的,如果被定为得分点的词译释错误,那么译文肯定会被扣分,所以,一个句子中,被列为得分点的词一定要翻译正确,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不失分。那么什么词能被列为得分点呢?我认为有两个条件。第一,这个词一定是一个比较难的词(也包括活用现象);第二,这个词在这个句子中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说,出题人认为如果考生能把这些词译准,那么译整个句子就不会有大问题。另外,得分点还有设在特殊句式上的(过去也曾考过),这些特殊句式都要译成符合现代人的说话习惯,否则也要被扣分。

试题详情

3.文中人物性格的判断

 本题应该注意设题中出现的问题。一般的解题方法是选择能直接表现人物性格的,而间接表现人物性格的不能算在内,另外,如六句中有四句能直接表现人物性格,而设题时,只设了三句,失掉一句,这样的答案也应算对,考生不必去追究没有被列入的本来正确的那一项,也就是说,不要求全。

试题详情

2.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的判断

 本题主要是考查公布的18个虚词,解题方法除了熟练掌握18个虚词中每个词的几个意义外,还要注意,有时两个词的意思相同,但语法功能各异,这样也不能认为是相同的,如“则”虽然在不同的句子中都能译成“就”,但有的是副词,有的是连词,这样也不能判定是相同的。

试题详情

1.加点词解释

 做这类题,要让词回原句,句回原文,就是说,首先把解释好的词放回原句中,把整个句子翻译一下,一般情况下,译得通顺,就说明解释是正确的,反之就是错的。如果词回原句还不能断定解释得对错,那么我们还可以把整个句子放到原文中,结合上下句,根据语境来判断解释的对错。这样,我们基本就能得出正确的判断了。当然,我们还可以通过语法关系来判断,比如,这个词处于动词位置,而题中译出来的是名词,那么这个解释就很可能是错误的。另外,复音词的解释与现代汉语的解释一样,一般情况下,这种解释就是错误的。如“今齐地方千里”,如把“地方”解释为“与中央相对”或“部位”,那就错了。因为在古汉语中,单音词居多,其实“地方”是两个词,“地”是“土地”,“方”是“方圆”。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