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422964  422972  422978  422982  422988  422990  422994  423000  423002  423008  423014  423018  423020  423024  423030  423032  423038  423042  423044  423048  423050  423054  423056  423058  423059  423060  423062  423063  423064  423066  423068  423072  423074  423078  423080  423084  423090  423092  423098  423102  423104  423108  423114  423120  423122  423128  423132  423134  423140  423144  423150  423158  447090 

8.已知数列{an}中,a3=2,a7=1,若{}为等差数列,则a11=      ( )

A.0     B.        C.         D.2

解析:由已知可得=,=是等差数列{}的第3项和第7项,其公差d==,

由此可得=+(11-7)d=+4×=.

解之得a11=.

答案:B

试题详情

7.等差数列{an}的通项公式是an=1-2n,其前n项和为Sn,则数列{}的前11项和为( )

A.-45      B.-50     C.-55        D.-66

解析:由等差数列{an}的通项公式得a1=-1,所以其前n项和

Sn===-n2.

则=-n.所以数列{}是首项为-1,

公差为-1的等差数列,所以其前11项的和为

S11=11×(-1)+×(-1)=-66.

答案:D

试题详情

6.若数列{an}的通项公式为an=,则{an}为           ( )

A.递增数列    B.递减数列    C.从某项后为递减   D.从某项后为递增

解析:由已知得an>0,an+1>0,∴=,当>1即n>9时,an+1>an,所以{an}从第10项起递增;n<9时,an+1<an,即前9项递减.

答案:D

试题详情

5.等比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且4a1,2a2a3成等差数列,若a1=1,则S4=( )

A.7       B.8         C.15        D.16

解析:不妨设数列{an}的公比为q

则4a1,2a2a3成等差数列可转化为2(2q)=4+q2,得q=2.

S4==15.

答案:C

试题详情

4.已知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且Snan-1,则a2等于          ( )

A.-     B.      C.     D.

解析:Snan-1,取n=1,得S1=5a1-5,即a1=.取n=2,得a1+a2=5a2-5,+a2=5a2-5,所以a2=.

答案:D

试题详情

3.(2009·辽宁高考)设等比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若=3,则=      ( )

A.2       B.       C.        D.3

解析:由等比数列的性质:

S3S6S3S9S6仍成等比数列,于是,由S6=3S3,可推出S9S6=4S3S9=7S3,∴=.

答案:B

试题详情

2.已知{an}是等差数列,a4=15,S5=55,则过点P(3,a3),Q(4,a4)的直线斜率为  ( )

A.4     B.       C.-4       D.-

解析:∵{an}为等差数列,

S5==5a3=55,

a3=11,

kPQ==a4a3=15-11=4.

答案:A

试题详情

1.(2010·黄冈模拟)记等比数列{an}的公比为q,则“q>1”是“an+1>an(n∈N*)”的 ( )

A.充分不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

解析:可以借助反例说明:①如数列:-1,-2,-4,-8,…公比为2,但不是增数列;

②如数列:-1,-,-,-,…是增数列,但是公比为<1.

答案:D

试题详情

2]投影材料二

事件
人物
事件
1933年
科学家们
在实验室中首次观测到核聚变就是氘的聚变
1934年
卢瑟福
用氘核去轰击氘靶产生了氚,发现氚聚变温度比氘更低。
1942年
特勒
在探索制造原子弹的各种途径的讨论中提出了一个可怕的问题。
1944年
费米
用氢的同位素氖和氛做燃料,只需五千万度就可以发生核聚变。
1945年
美国
原子弹研制成功后,人们立即觉察到,可以利用裂变反应所产生的超高温来实现核聚变反应,这就是氢弹的原理。

试题详情

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体会

本节课虽然教学要求不高,但却是开展中学科技教育活动的生动内容。然而课本的编写,却限于篇幅等因素的影响,存在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问题:“科学结论几乎是以完成的形式出现在读者面前,读者学生体验不到探索和发现的喜悦,感觉不到思想形成的生动过程也很难达到清楚地解释全部过程。”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结合内容的讲授,以史为鉴,虽着墨不多,却寓意深远,本材料正是以此为设计思想的:沿着科学家的足迹,剖析科学家的思维,领略科学家的创造;激发同学们的兴趣,培养同学们的能力,陶冶同学们的情操。

本节内容比较抽象,应让学生多思考、多总结、多归纳,体验知识的获得过程,加强对知识的理解。让学生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严谨、踏实的科学素养,通过核能的利用,思考科学与社会的关系。

附:

1]投影材料一

时间
人物
事件
20年代
阿斯顿
指出:中等大小的原子核结合最紧密,核裂变或轻核聚变都会放出能量,核聚变放出的能量比裂变大许多
1920年
爱丁顿
猜测:太阳的能量来自亚原子粒子的相互作用
1926年
爱丁顿
指出:太阳总体积具有2000万度的高温和极高的密度。
1929年
罗素
指出:太阳总体积的60%是氢气,如果太阳的能量真是依靠核反应的话,那么这种核反应只能是氢气的聚变。
1938年
贝 特
证明:太阳的能量确实是靠氢气的聚变来维持的。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