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423418  423426  423432  423436  423442  423444  423448  423454  423456  423462  423468  423472  423474  423478  423484  423486  423492  423496  423498  423502  423504  423508  423510  423512  423513  423514  423516  423517  423518  423520  423522  423526  423528  423532  423534  423538  423544  423546  423552  423556  423558  423562  423568  423574  423576  423582  423586  423588  423594  423598  423604  423612  447090 

7、 日本的农业特点:以水稻种植为主,单位面积产量高,机械化程度高(以小农机具为主),科技水平高,水利工程大。

试题详情

6、 日本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国内资源短缺,市场小。

试题详情

5、 日本四大工业区及分布地区:京滨、名古屋、阪神,北九州工业区,他们主要分布在濑户内海和太平洋沿岸。

试题详情

4、 日本河流水文特征:无冰期,含沙量少,河流短促,径流量季节变化大,年际变化小。

试题详情

3、 日本气候特征:具有海洋性特征,夏季较为凉爽,冬季温暖,降水丰富。

试题详情

2、东亚的地形特征:海岸线曲折,沿海多半岛和岛屿,东亚西部内陆多高原和山地,东部沿海多平原和丘陵。地势西高东低。

试题详情

意大利新兴工业区的特点 ①中小企业②轻工业③生产分散④资本集中低⑤分散型工业化 高技术工业的特点 ①人员高水平②增长速度快③研发费用高④面向世界市场 美国“硅谷”发展的主要因素 ①环境优美②气候宜人③科技教育发达④便捷交通⑤军事订货 二、人口与环境 人口增长模式及地区分布 原始型(高高很低)传统型(高较高较低)过渡型(高低高)现代型(三低) 世界人口自然变化(2000年) 出生率(2.2%)、死亡率(0.9%)、自然增长率(1.4%) 中国人口自然变化(2001年) 出生率(1.34%)、死亡率(0.64%)、自然增长率(0.7%) 人口自然变化典型地区 欧洲的德国和匈牙利(负增长)、非洲(2.4%)、拉美 人口数量的变化 自然增长(出生率-死亡率)、机械增长(人口迁移:迁入-迁出) 生育率 指一定时期内出生人数与育龄妇女(15-49岁)数之比 环境对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 生育率(主要是社会环境因素)、死亡率(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人口数量增长对环境的影响 资源和环境压力增大、环境污染加剧(但不是主要原因) 环境人口容量 环境所能承载或容纳的最大人口数量。 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 资源、科技、对外开放、文化、生活消费水平 环境人口合理容量 某地区最适宜人口的规模(社会、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 我国的环境人口容量 16亿(人口承载量),8-9亿(合理容量) 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主要环境因素 原生环境因素(自然环境、地方病)次生环境因素(污染、食品、疾病) 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 影响人们的资源观、环境观和发展观。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自然环境因素、社会经济因素(主要因素) 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 迁出地(缓解人口压力,加强与外界的联系),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力) 历史上我国的人口迁移 “安史之乱”引发的人口大迁移,使南方人口首次超过北方人口。 八十年代中期前人口净迁出地区 辽宁、山东、上海、四川 我国人口迁移的现状和原因 从农村到城市,从内地到沿海和工矿区。务工和经商为主。 三、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聚落的形成 人类为生存而聚居,居所由流动到稳定,逐步确立了乡村聚落。 村落的形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①圆形或多边形村落(少河的平原)②带状村落(河网密布的平原) 古代城市出现的基本条件 ①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②劳动分工促进了城市的出现 古代城市的分布特点 一些大河冲积平原,农耕业发展早的地区。 著名古代城市发源地 ①美索不达米亚平原②尼罗河谷地③印度河谷地④黄河-长江中下游 地形对城市区位的影响 ①大多数在平原②热带在高原③山区在谷地或低地 美国三大城市带 ①波士顿-纽约-华盛顿②芝加哥-匹兹堡③旧金山-圣迭戈 世界三大片城市密集地区 ①60°N以南的欧洲地区②东亚③美国东北部 城市分布与气候的密切关系 ①适度的降水,又有适中的气温②干旱、高寒、湿热区为稀少区 中国特大城市分布 ①最多的省②没有特大城市的省③与自然条件的关系(地形、气候) 河流对城市区位的影响 ①供水②运输③军事防卫 矿产资源对城市区位的影响 矿业城市:①煤炭②铁矿③石油④有色金属 交通对城市区位的影响 ①现代:沿海、沿江、沿线②古代:河流、大道的汇合处 政治、军事、宗教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①经济中心②政治中心③军事中心④宗教中心 城市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 ①军事、宗教(减弱)②交通、自然资源(一直)③旅游、科技(新) 城市化的含义 指人口向城市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城市化的作用 ①带动区域经济发展②缩小城乡差别 城市化的主要标志 ①城市人口增加②城市人口比重上升③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世界城市化进程的特点 ①产业革命前(缓慢)②二战前(加快)③二战后(空前)

发达国家城市化的特点 ①起步早②城市化水平高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点 ①起步晚②城市化水平低③城市发展不合理 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 ①环境质量下降②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③就业困难 上海市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主要措施 ①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②改善交通和居住条件③治理环境 四、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 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及其特点 ①铁路(量大)②公路(灵活)③水路(廉价)④航空(快)⑤管道(连续) 亚欧大陆桥 ①西伯利亚大铁路(海参崴-莫斯科)②连云港-鹿特丹 世界主要航海线 ①北大西洋②地中海、苏伊士运河③巴拿马运河④北太平洋 邮政通信的主要任务及特点 利用交通运输工具,传递信函和包裹。易受自然灾害影响。 电信通信的主要任务及特点 利用电磁系统,传递符号、文字、图像和语言。易受地形影响。 商业活动的主要环节 ①收购②储存、调运③销售 影响铁路建设的主要区位因素 经济、社会(决定性因素);技术、自然。 建设京九铁路的意义 激活全国铁路网,带动沿线地区发展经济。 公路选线的一般原则 平原地区要少占好地,山区要避开条件复杂的地段。 内河航道网的组成 内河航道网是由天然水系航道和人工运河组成的网络系统。 港口的概念 供船舶出入和停泊、货物和旅客集散的场所。 港口的区位因素分析 ①自然条件(航行、停泊、筑港)②经济和社会条件(腹地、城市) 汽车站的区位因素 与市内干道系统及对外交通有方便、直接的联系 航空港的区位因素 ①自然条件(地形、地质条件)②综合因素(用地、交通、环境) 城市交通运输的主要特点 ①点线面结合②流动方向和数量经常变化③混合交通④占地多 城市道路网规划原则 ①便利出行②节约用地③利用地形和水文条件④保护环境 城市交通面临的两大主要问题及解决方法 ①线路拥堵(合理规划)②环境污染(减少尾气技术、绿化、规划) 电子通信的发展 ①利用电话、电报②利用计算机(声音、图像、文字和数字) 信息高速公路 集电话、电视、电脑于一体,传输图、文、声、像等的通信网。 国际互联网的影响 发展最快、作用最大、影响最广、公众关注程度最高的通信网络 国际互联网的应用 ①开展电子商务②提供各种远程服务③举行电子会议 商业中心的形成 商业活动的人流、商品流达到一定规模,就形成商业中心。 商业中心的功能 物资集聚、服务、商品流通。 商业街的区位选择 ①以市场最优为原则(城市几何中心)②交通最优为原则(沿线) 商业小区的区位选择 设在居民住宅区内。 商业网点的形成、密度、效益和组织形式 都要受到自然、社会、经济和技术等因素的制约。 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的含义 各国间商品和劳务交换;国家之间货币资金的周转和运动。 发达国家国际贸易的特点 出口工业制成品、资本、技术以及少数农产品,进口燃料和原料 发展中国家国际贸易的特点 出口农矿初级产品,出口商品种类单一,处于不利地位。 世界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 纽约、伦敦、苏黎世;巴黎、法兰克福、东京、香港。 五、文化地理 文化的定义 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文化的分类 物质文化(工具、技术、生活用具)和精神文化(文学艺术宗教等) 文化景观的构成 人类的文化留在地球表面上的印记(固定在地表上的人类创造物)。 文化景观的主要特性 功能性、空间性、时代性 文化景观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文化景观是自然环境的指示物(有一定的局限性)。 文化景观与人文社会环境的关系 了解当地物质文化环境(公交汽车站牌)和精神文化环境(地名) 文化源地 文化事物、文化现象(常点状)和文化系统(常面状)最初产生的地方 文化区的空间特点 范围有大有小、边界有实有虚、不一定与自然区重合 有关文化概念的关系 文化事物-文化综合体(汉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系统(中华文化区) 中国传统文化的三级划分 地区(东部农业、西南农业、西部游牧)--亚区--副区 文化扩散类型 扩展扩散(传染扩散、等级扩散、刺激扩散)、迁移扩散(远距离) 六、旅游活动与环境 旅游活动的三要素 旅游者(主体)、旅游资源(客体)和旅游业(媒介) 现代旅游活动的特点 主体的大众化、空间的扩大化、方式和内容的多样化、目的的娱乐性 旅游活动的作用 满足人类需求,促进经济发展,扩大交流与了解 旅游资源及其特性 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多样性、非凡性、可创造性、长存性。 旅游资源的价值 美学价值、科学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经济价值 旅游景观欣赏的基本要求 选择观赏位置、把握观赏时机、抓住景观特点。以情观景。全面了解 园林常用的构景手法 主配、层次、框景、借景。 旅游活动中的环境问题 环境污染;破坏生物资源、背景环境、文物古迹;冲击社会正常秩序。 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 游览价值、市场距离、交通通达性、地区接待能力、旅游环境承载量 七、世界政治经济地理格局 世界政治地图演变的主要原因 国家间的政治和经济冲突以及国际竞争。 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 美国、西欧、日本、俄罗斯、中国、印度等多个政治经济力量中心。 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因素 科技进步(交通和信息)、跨国公司。 主要区域经济集团 西欧、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东盟等。 综合国力的基本要素 基本实体、经济力量、军事力量、内政和外交、科学和技术。 提高综合国力的途径 改革开放、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重视三农、计划生育、独立自主外交。 八、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及模式图 ①人类获取物质和能量②消费活动排放废弃物③环境反作用于人类 环境问题的两大类主要表现 ①环境污染②生态破坏 环境污染产生的原因 人类任意排放废弃物和有害物质,导致环境质量下降。 环境污染的种类 大气、水、土壤、固体废弃物、噪声、放射性、海洋污染等 生态破坏产生的原因 由于人类对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退化,从而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 生态破坏的影响 ①滥伐森林②不合理灌溉③燃煤和使用消耗臭氧物质④过度捕猎 城市环境问题和农村环境问题 城市主要是环境污染;农村主要是生态破坏。 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严重的原因 ①发展和人口双重压力②经济和技术水平低③发达国家转移污染 全球性环境问题 ①酸雨②国际河流污染③热带雨林的破坏④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 世界人口增长状况 ①产业革命前(缓慢)②二战前(加快)③二战后(猛增)④70年代开始放慢 世界60亿人口日 1999年10月12日 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压力 超出环境供给资源和消化废物的能力,造成资源和环境问题。 不合理利用资源对环境的影响 导致自然资源的衰竭,生态系统的破坏,自然生产力下降。 环境问题的本质 就是发展问题,是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必须在发展的过程中解决。 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四个阶段 ①崇拜自然②改造自然③征服自然④谋求人地协调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 生态(基础)、经济(条件)、社会(目的)持续发展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基本原则 ①公平性原则②持续性原则③共同性原则 清洁生产的全过程 ①原料开采②生产制造③消费使用④废弃物处理 中国古代的可持续发展思想 ①封山育林②定期开禁③休养生息 中国面临的生存和发展压力 ①庞大的人口压力②资源短缺③深刻的环境危机 中国《21世纪议程》的发布 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对策以及行动方案。 中国建设生态农业的重要意义 ①促进经济发展②维护农业生态平衡③农业可持续发展

生态农业采取的措施 ①调整产业结构②开展综合利用③发展新能源 第三部分   世界地理 一、世界地理概况 世界海陆分布 陆地1.49亿平方千米,海洋3.61亿平方千米。 海底地形 大陆架、大陆坡、大洋底、海沟、海岭 世界主要人种的分布 白色人种、黄色人种、黑色人种 世界的国家和地区 面积前六位的国家、人口超一亿的10个国家。 世界地理分区的位置和范围 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 世界主要国家 日本、印度、埃及、德国、俄罗斯、美国、巴西、澳大利亚 二、世界地理分区

东亚

1、东亚的主要国家:中国、朝鲜、韩国、蒙古、日本

试题详情

20、已知函数的图象经过点,记

(1)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2)设,若,求的最小值;

(3)求使不等式对一切均成立的最大实数.

试题详情

19.设函数

  (Ⅰ)求函数的极值点;

  (Ⅱ)当p>0时,若对任意的x>0,恒有,求p的取值范围;

  (Ⅲ)证明:

试题详情

18. 设分别是椭圆的左、右焦点.

(Ⅰ)若P是该椭圆上的一个动点,求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Ⅱ)是否存在过点A(5,0)的直线l与椭圆交于不同的两点C、D,使得|F2C|=|F2D|?若存在,求直线l的方程;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