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423476  423484  423490  423494  423500  423502  423506  423512  423514  423520  423526  423530  423532  423536  423542  423544  423550  423554  423556  423560  423562  423566  423568  423570  423571  423572  423574  423575  423576  423578  423580  423584  423586  423590  423592  423596  423602  423604  423610  423614  423616  423620  423626  423632  423634  423640  423644  423646  423652  423656  423662  423670  447090 

比如,《左传》中说:“自是二年,孔子亡,又十一年,哀公竟逼于三子而孙于越,比之简公,仅全其身耳。”句中的“孙”若解释为“孙子”,那么句子就应译为“哀公最终被三子所逼迫,到越国当了孙子”,显然不合情理。其实这里“孙”与“逊”通假,意思为“流亡”。又如《项脊轩志》“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一句,句中的“借”字,注释解为“借阅”便说不通,借一本书尚可,岂能“借”满架书?《孟子·尽心上》言:“久假而不归,恶知其非有也?”长期借用而不归还,谁知道你是不是想据为已有呢?这一点归有光不会不明白。况且联系下文可知,归有光的先人曾为朝廷命官,家中又为书香门第,即便败落,也不致于落魄如此。故此处当读jī,是“堆叠”的意思。

试题详情

古人讲究音韵和谐,节奏铿锵,遣词造句多使用对偶、排比句式,根据这一点,我们就可以由已知词义推知未知词义。比如“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一句讲的“春”“秋”两季之事,“春耕”对“秋敛”,由此可推出“敛”为“收割”之意;“补不足”与“助不给”相对,“助”即“补”,因而“给”亦为“足”,成语“家给人足”可作佐证。又如屈原《离骚》中的“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中的“比”,“比”对应“齐”,“齐”有“相同”之意,成语有“等量齐观”,那么“比”也是“相同”,而非“比较”。一些并列的短语也可藉此来推断。比如“文过饰非”,“过”与“非”词义相同,那么“文”与“饰”也相同,“文”即为“掩饰”之意。又如“化险为夷”,即然是在互相转化,那么“夷”也就为“不险”,即“平坦、平安”之意。

试题详情

任何句子都处在一个语法结构之中,每个词语都充当句子的不同的成分,通过句子成分的分析,便可以推知词语的词义。比如“人怀异意,以沮新政”中的“沮”,用在连词“以”之后,名词“新政”之前,显然不可能是形容词,而只能是动词,结合上下文,译成“阻止”,字通句顺。再如“宣子有环,其一在郑,宣子谒诸郑伯”中的“谒”字的理解,“谒诸郑伯”中的“诸 ”是兼词,相当于“之于”。“宣子”是主语,而谓语只能是动词“谒”,“谒”的宾语不是“郑伯”而是“之”所指代的内容即上文的“环”。通过这样分析就可确定“谒”的意项为“请求”,而不可能是其它。

试题详情

12.是故        ,        ,         ,       ,如是而已。

试题详情

11.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试题详情

10.故           ,金就砺则利,         ,          。

试题详情

9.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则何如?

试题详情

8.下列横线上,应填的词语依次是( )

①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     之。

②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 长策而   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

    之以孝悌之义。

A.遗 振 述 B.贻 振 申 C.贻 震 述 D.遗 震 申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