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424226  424234  424240  424244  424250  424252  424256  424262  424264  424270  424276  424280  424282  424286  424292  424294  424300  424304  424306  424310  424312  424316  424318  424320  424321  424322  424324  424325  424326  424328  424330  424334  424336  424340  424342  424346  424352  424354  424360  424364  424366  424370  424376  424382  424384  424390  424394  424396  424402  424406  424412  424420  447090 

2.算法的三种基本的逻辑结构:顺序结构、条件结构、循环结构.

试题详情

1.      流程图:是由一些图框和带箭头的流线组成的,其中图框表示各种操作的类型,图框中的文字和符号表示操作的内容,带箭头的流线表示操作的先后次序.

试题详情

语文教学讲究整体化、综合化、实践化。本课采取了活动的形式进行,通过参与活动竞争让学生们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激起他们对对联的好奇,并为最后的对联创作作好铺垫。本课的教学设计体现了体现大课堂,学生主体的人文思想,基本达到教学的目的,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试题详情

倡导学生自主学习,适当开展合作学习,以重点问题的提出为导向,将主动学习、积极探索渗透于每一个环节和活动中,从而真正做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在此基础上,辅之以适当的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促进学生对对联的理解和把握。

试题详情

本课采用“递进式”的教学方法:首先,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通过实践获得理论指导;其次,重点问题的提出,促使学生由疑而思,由思而学,激活思维,生成问题,当是课堂教学追求的理想境界;第三,变序的教学,有利于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避免平铺直叙、呆板单一的教学程序,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动机,为下一步学习奠定良好的心理和探索基础。

试题详情

⑴为下列对联的上联对出下联。此处可让学生畅所欲言,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

清朝咸丰年间,有一文人出一字联征对,曰:

墨;泉。

1931年,著名学者陈寅恪先生任清华大学教授,曾出三字上联,作为入学考试的题目。出句为:孙行者。

好的对句有:

胡适之/韩退之/祖冲之

小结:对联创作并不难,凡身边景、眼前景皆可入联

⑵以迎接我校80周年校庆为主题,创作一副对联(角度任选)。

⑶选一副自己喜欢的对联,写一段赏析文字。

[教学设计评析]

2004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中第一次出现“对联”题目,同年秋开始配合新课程改革使用的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①教材上也赫然出现“奇妙的对联”一节。作为一种文学形式的“对联”,终于名正言顺地登上了大雅之堂,也受到了高中语文教学的极大关注。

作为一次新的尝试,本课在教学设计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体现课改理念,落实《课标》要求,遵循语文教学规律。设计实践中具有以下三大特色:

试题详情

1、课堂小活动:

从下列对联中找出上下联:

①花木四时春

②家家笑语欢声

③天地播春晖

④江山千古秀

⑤山河添秀色

⑥百卉迎春斗艳

⑦爆竹一声辞旧

⑧处处山明秀水

⑨桃符万户更新

⑩群芳为国争荣

试题详情

3、进入对联的认识:

一副好的对联绝不逊色于一诗、一词或一曲。遗憾的是,对联却向来被看作文人的雕虫小技,笔墨游戏,从不入正宗。可是,对联并没有因此而销声匿迹,反而越来越接近我们的生活。它实用性强,而且雅俗共赏,是一种较普遍的艺术。它只字片语即可写景抒情,评人论事,又能信手拈来,随处可用。比方定一个作文题目,写一则标语,出一期黑板报,过春节逢喜事等等,都可能派上用场。那么对联是怎么演变而来的呢?

由小组代表进行发言,介绍对联的历史、对联与近体诗的联系,借此了解对联所承载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小结:作为一个中国人是应当了解对联, 学习对联, 撰写对联和运用对联, 因为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部份。

试题详情

2、检查预习情况:

⑴分组,收集对联,选出最喜欢的五幅对联,写在黑板上。

⑵由黑板上的对联归纳出对联的特点。提示:找出相同特征。

对联是一门学问, 是一门学科, 它必定有其自身的内涵和规律。由同学们在黑板上书写的对联,总结出对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字数相等,断句一致。(每副对联都分上下联,且断句也有规可循。)

平仄相合,音调和谐。(每副对联上联的最后一个字仄声,下联的最后一个字平声。)

词性相对,位置相同。(相对的词不但位置相同且词性相对)

内容相关,节奏鲜明。(对联除了对之外,还必须联。如果上下联写的不是相关的事物,两者不能照应、贯通、呼应,则不能称之为对联。)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