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424816  424824  424830  424834  424840  424842  424846  424852  424854  424860  424866  424870  424872  424876  424882  424884  424890  424894  424896  424900  424902  424906  424908  424910  424911  424912  424914  424915  424916  424918  424920  424924  424926  424930  424932  424936  424942  424944  424950  424954  424956  424960  424966  424972  424974  424980  424984  424986  424992  424996  425002  425010  447090 

1.方向

试题详情

1.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试题详情

2.使学生理解四季的形成和划分。

教学重点和难点

试题详情

1.使学生理解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并会画图表示并说明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试题详情

2.黄赤交角和太阳直射点移动。

教学难点

黄赤交角和太阳直射点移动。

教学媒体

投影仪、投影片、小地球仪(描出回归线)每组学生四个,教师两个,黄道面及支架每组一个,灯泡和试管架各一个、黄赤交角模型。

教学过程

[复习]  (1)学生演示自转,同时说出自转周期。

(2)自转的地理意义。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种地球运动的形式--自转,本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另一种运动形式--公转。

[演示]  教师利用一个小地球仪演示公转,学生观察地球运动的方向、地轴的方向是否变化。

学生观察、讨论。

[板书]  二、地球的公转

学生看书中第31页图,讨论地球公转轨道的形状。

[讲述]  地球位于近日点和远日点的时间和运动速度的规律。

[板书] 

[演示讲解]  利用黄赤交角模型讲解黄赤交角的概念。

指导学生计算黄赤交角的度数。

[板书] 

[讲解]  地球上的光热来自太阳,冷热的变化也与接收到的太阳光热密切联系。地球比太阳小得多,因此我们一般把太阳照射到地球的光线看成是一组平行光。

[投影片]  平行光照射球体时直射点的图形特征

[提问]  地球表面有几个直射点,在示意图上如何表示?

学生观察回答。

[小结]  球面上只有一个直射点。在图上表示的这条直射光线恰好可以把圆心和直射点相连。

[演示]  演示步骤:

(1)一个小地球仪在灯泡照射下,高光(最亮)点就是直射点;

(2)在小地球仪相对位置摆放另一个地球仪,利用指图杆连接两个小地球仪的直射点,指图杆恰好通过光源中心位置,三点一条直线;

(3)旋转指图杆一周,说明所有直射光线都在一个平面上。

[展示圆盘]  说明圆盘含义。

圆盘表示黄道面,圆盘与地球仪的每一个接触点都是某一天太阳的直射点位置。盘面上的四个红箭头代表二分二至日的太阳直射光线。

学生四人一组演示实验。

学生操作步骤:

(1)用一个地球仪从A位置开始演示公转,注意观察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有什么变化,怎样变化的,变化范围是什么?

(2)分别用四个地球仪摆在A、B、C、D四个位置;

(3)学生将观察结果用“*”号填入表1直射点移动一栏中。

[教师指导] 

[板图]  教师用箭头表示直射点移动过程。

表1  地球公转与直射点移动、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关系

 
12月22日  3月21日  6月22日  9月23日  次年12月22日
(冬至)  (春分)  (夏至)  (秋分)
  A      B     C      D
直射点的季节移动

北回归线以北地区
正午太阳高度的季
节变化

北回归线以北地区
昼夜长短的季节变


[教师指导] 

[讲解]  回归线的意义。

[提问]  哪些地区一年可以有两次直射的机会?什么地区一年只有一次直射机会?什么地区终年没有直射机会?

学生讨论、回答。

[练习]  在下图中画出A、B、C、D四个位置地球的晨昏线、用斜线表示夜半球,注明日期和节气,标出自转和公转方向。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试题详情

1.公转的运动规律。

试题详情

2.使学生理解黄赤交角的概念及由其产生的太阳直射点移动,并能正确画图表示。

教学重点

试题详情

1.使学生了解地球公转的概念、运动的方向、周期、速度。

试题详情

1.方向

[提问]  教室的东西南北方向。

学生回答略。

[演示]  教师转动地球仪。

[提问]  描述自转的方向。

学生回答略。

[演示]  转换地球仪的观察角度,分别从北极和南极上方观察转动的地球仪。

[提问]  描述从北极看和南极看到的地球自转状态。

学生回答略。

[板书] 

[提问]  自转一周的时间是多少?

学生回答略。

[演示]  地球仪自转。

[提问]  生活在地球上的人怎样知道地球自转了一周?

学生回答略。

[引出太阳日和恒星日] 

[演示和讲解]  用吹塑片演示(课本第27页)“恒星日与太阳日图”中恒星日与太阳日的关系。

(1)在黑板上框按一图钉代表太阳S,将一个吹塑片上的红绳固定,让该吹塑片如课本插图中的E1状态,在吹塑片和绳的交点上作记号P,在黑板上描出红绳和地球的位置;

(2)让该吹塑片以P为参考点自转并绕日公转到E2位置,作图。在黑板上用虚线连接太阳和E2,P点未在此线上,说明以太阳为参考点时,地球还未自转一周。在黑板上做E2到P的延长线,此线的上方为遥远的宇宙中的一颗恒星H,该线与SPE1线平行,以该恒星为参考点,则说明地球自转了一周。

(3)要保证以太阳为参考点的自转一周,地球必须继续向前公转到E3点,使S、P、E3三点一线。从图中可以看出,一个太阳日比一个恒星日多转出一个角度SE3H。

(4)由于地球每天公转东进59分,即图中的角E1SE3的度数。课本中的示意图实际是夸大了该角度。若按照严格的度数画图,就会发现,E1PS线和E2P线距离很近,该恒星距地球十分遥远,这种误差可以忽略,所以图中的三颗恒星是一颗恒星。角E1SE3和角SE3H是内错角,因此一个太阳日,地球实际自转了360度59分,多出的59分,在时间上要用3分56秒。恒星日是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

[板书] 

请学生看书中第28页图。

[展示模型]  展示与之对应的立体纸制模型,帮助学生理解角速度和线速度的含义。

[讨论]  不同纬度的线速度和角速度大小的特点。

学生回答略。

[小结板书]  3.速度

[转入自转的地理意义] 

[提问]  举例说出哪些自然现象与地球自转有关。

学生回答略。

[小结板书]  4.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

[板图]  晨昏线的画法(图2)A

[学生练习]  在上图中的B图和C图上绘出晨昏线。

[提问]  (1)地球自转一周是360度,计算每小时转过多少度?

(2)甲在乙的东部,甲乙两地经度相差45度,时间差几小时?

学生转动地球仪,思考回答。

[板书]  (2)地方时

[演示]  椭球仪。

学生观察、回答,由于自转会使圆形变成椭圆形

[板书]  (3)使地球形成旋转椭球体

[演示]  利用地球仪、红墨水和滴管演示自转对地表水平运动的方向的影响。学生观察、回答

[讲解]  该现象对河流两岸冲刷的影响。

[板书]  (4)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产生偏向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