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武书平:《新课程开辟地理新天地》,《试教通讯》2003年2-3期15页。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们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探究式学习是一种唤起学生深层需要的教学方式,是在学习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它是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及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收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和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特别是发展了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由于全球性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日渐突出,而地理学在解决这些问题上又显现出巨大优势,基础地理教育的价值日益备受重视。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和社会实际,设立学生自主探究的课题。如“家乡环境调查”,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家乡的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生态破坏日趋严重,社会、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受到限制。初步了解到造成水污染的一些人为原因。如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排放出工业废水;有害人体健康的农药不加处理、不加限制、任意排放到江河湖海和土壤中;生活污水;水产养殖户肆意排放污水等等。并针对这些不合理的水资源利用方式,讨论、提出了一些不太成熟的整治建议。学生在参与调查的活动中,认识到环境污染就在身边,从而更加自觉地树立环保观念,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增强了学生热爱家乡和建设家乡的责任感。同时开展了“家乡水产业发展区位条件及面临的问题初探”、“广珠铁路干线、京珠高速公路、沿海高速公路及粤港澳大桥兴建的区位条件初探”、“白蕉工业园区发展的区位分析”等课外社会调查活动,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学生见识,让学生学会全面、客观地看问题。在这探究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重新构建有别于以往的新型的学习方式,既以存量地理知识为基础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发展,也注重了发展学生的地理信息加工能力,还注重了学生生存能力的发展。
此外,为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尊重学生的兴趣和个性,不强求一致的标准,尽可能做到“一题多答”、“一题多思”,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对有争议的问题,教师不急于将答案和盘托出,而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不迷信书本,鼓励学生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如高中地理对全球变暖问题的结论:“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教材仅指出全球变暖带来的不利影响,而有的学生则提出:冰川融化不一定会导致海平面上升,这就好比一杯水里泡了一块冰,冰全部融化后,杯中的水并未溢出。还有的学生提出:任何事物均是一分为二的,全球变暖也有其有利的一面,比如使温带范围向高纬方向扩展、恶劣的环境变好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首先应当表扬大胆回答的学生,充分肯定其创新的思维方法,受到鼓励的学生也许就会从此不断地探索、创新。
总之,后现代知识观的知识不确定性、建构性、动态性的观点,深刻说明学生不仅仅是接受和发现已有的知识,也不只是知识的“旁观者”,而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和创造者。在新型教学模式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合作竞争,勇于探索自然和社会科学奥秘;教师与学生积极互动,创设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培养了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促进了学生充分、能动、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郭宗君、王清友:《树立新理念,或用新教材--实施地理新教材的几点尝试》,《试教通讯》2002年和21-23期17-19页。
2、让学生充当“老师”,角色互换,体验成功的乐趣给学生布置长周期作业,让每位学生都能上讲台当一回“老师”。时间约为5-8分钟,凡是涉及到地理知识的方方面面都可以加以评论。竞赛的要求与规则由学生集体讨论,学生自己制订细则,组内协作。要求该“老师”精神饱满,主题鲜明,言简意赅;要提前准备好教具(如录音机、录音带、幻灯片、小黑板、教学挂图、自制教具等等)。当该“老师”讲完后,再由其他同学讲评6-7分钟,包括成绩(优良、及格、不及格)、优点、缺点、意见和建议等。这种探究、研讨式的交流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锻炼,既能满足学生的自我表现欲,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又能体验参与活动的乐趣。
课堂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在课堂活动中只是以参与者、实践者、发展者、组织者的角色出现。为此,教师应把课堂交给学生,就是把黑板、讲台、学具、时间交给学生,解放学生的手、嘴、眼、耳、鼻和思维,由学生在互动中完成活动内容,进而求得教师和学生的共同进步,教学相长。
1、利用黑板给学生提供展现自我的机会如在“天气及其影响”的教学中,通过“比一比,看谁书写的描述天气变化的地理术语最多?”的活动,把黑板让给学生,解放学生的手和脑。在活动中,10分钟内20多人次争先恐后地在黑板上写出术语50多句术语!倘若仍然由教师在讲台上边讲边写,恐怕写不出这么多,而且所写的术语学生也不一定喜欢和接受;50多句术语的展现,让学生和教师都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
新教材提倡“以学生发展为主”的理念,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地学习,使他们得到充分的发展。小组合作学习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常采用如下两种形式。
1、让学生在合作竞争活动中学习。在学生学习了“地图”的知识之后,我设计了一个小组合作竞争的活动,主题是绘制学校平面图,看哪个小组绘制得最准、最快、最合理。全班十多个小组的各位成员行动积极,分工合作。有的测量学校的长度和宽度,有的观察测量学校的主要房屋,有的观察测量学校的主要花园,有的测量学校的生物园、地理园,有的测量学校的主要道路……。在观察测量的基础上,分组讨论,准备好各种绘图工具,确定了绘图的比例尺、基本图例、指向标和图幅的大小。在绘图的过程中,每个同学各抒己见,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各显神通,既分工又合作,将校园平面图绘得相当准确,各具特色,并评比展出了部分优秀作品。
地理教学要突出地理事物的空间差异和空间联系,强调地理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而新教材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图文并茂,各种地图中贮藏着大量的地理信息。培养学生学会从图中获取地理信息,了解和分析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与规律,形成地理技能,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新教材增加大量图像的出发点。在新教材的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尽量地减少教师的讲述,引导学生学会使用地图,让学生从地图上获取知识,从而逐渐树立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
1、运用地图,让学生学会从地图上主动获取信息。如在“大洲和大洋”的教学中,为帮助学生熟记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及轮廓特征,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活动:(1)读图抢答 拟出下面几个问题:“哪些大洲主要分布在东半球?哪些大洲主要分布在西半球?哪些大洲主要分布在北半球? 哪些大洲主要分布在南半球?赤道横穿哪些大洲的大陆?哪个大陆主要分布在寒带?哪个大陆主要分布在热带?”让学生抢答,激发学生潜在的竞争意识和求知欲,同时,加强新旧知识的纵向联系,温故而知新。
(2)猜图游戏 逐个展示各大洲的轮廓图,让学生猜猜它们分别是哪个大洲,奖励优胜者,并作为平时考核成绩。通过游戏,全班同学的注意力很容易集中在轮廓图上,同学们在动脑思考、观看、分析判断的过程中,加深了对各大洲的轮廓特点的记忆。
(3)分组合作拼图比赛 学生自制各大洲轮廓图,展开拼图比赛,看哪个组做到快、准、美。各小组内部的同学密切配合,一齐动手,各司其职;各小组间你追我赶,争先恐后,创设了活跃和谐的课堂气氛,掌握了各大洲的轮廓特点、相对位置和相互关系。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