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在高温下赤热的焦炭能与水蒸气发生反应,对其反应后的生成物,甲、乙、丙三位同学作了如下猜想: 甲认为有H2、CO生成;乙认为有H2、CO、CO2生成;丙认为除有H2、CO、CO2外,可能还有其它的含碳化合物生成。
(1)探究小组组长丁认为三位同学的猜想均存在其合理性,请你从原子--分子论的观点解释他们猜想的合理性。
。
(2)乙同学为了证明他的猜想是正确的,设计了如下实验,实验装置图如下:
请运用你所学到的化学知识评价乙同学设计的实验原理的合理性:
。
15.我市冬季集中供热所使用的化石燃料是煤,燃烧后生成大量二氧化碳的同时会生成_________、氮的氧化物等,释放到大气中造成环境污染。请你根据所学的知识推断:冬季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通常 ______ (填“高于”、“等于”、“低于”)夏季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是不断循环的,大自然消耗二氧化碳的途径之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由于二氧化碳含量增高会对地球环境造成一定影响,你认为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控制二氧化碳含量的继续增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4.某炼油厂因油罐泄漏,一拖拉机行驶至附近时,随着轰的一声巨响,瞬间油罐起火爆炸,后经及时扑救,大火于数小时后基本扑灭,但仍有消防队员用消防水龙头对油罐继续喷水至冷却。依据学过的化学知识,请回答下列问题:
(1)油罐泄漏说明分子具有 的性质;油罐起火的原因是 ;
(2)假设汽油用X表示,燃烧时只发生如下反应:X+11O27CO2+8H2O
由此推断汽油X的化学式 ;
(3)假若厨房油锅着火,你应采取的措施是 。
13.2005年5月18日“西气东输”工程宿迁段正式开工,这对我市经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西气东输”工程输送的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而又较洁净的气体化石燃料--天然气。请你回答:
(1)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 (填化学式)
(2)煤矿有时会发生瓦斯爆炸事故,瓦斯的主要成分与天然气相同,写出瓦斯爆炸的化学方程式:
(3)另据报导,在我国南海、东海海底发现巨大的“可燃冰”带,“可燃冰”(CH4· nH2O)是由天然气和水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冰态物。若将天然气从其冰态物中分离出来,有两种方法:
①在一定温度下, 使气体从冰态物中分离出来;
②在一定压强下, 使气体从冰态物中分离出来。
(4)化石燃料等不可再生能源将日趋枯竭,我们在使用能源时应树立“一要节约能源,二要进一步开发、利用新能源”的观点。
①下列各图中表示我国节能标志的是( )
A B C D
②有待继续开发、利用的能源有(至少写两种)
③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出一个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的例子
④请举出一个生产、生活中电能转化成化学能的例子
12.目前,科学家提出了一种最经济最理想的获得氢能源的循环体系(如右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燃料电池能够使化学反应产生的能量转化为电能
B.该氢能源的循环体系能够实现太阳能 转化为电能
C.在此循环中发生了反应:2H2O 电解 2H2↑+O2↑
D.目前化学家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寻找合适的光照条件下分解水的催化剂
11.现已探明我国南海海底深处蕴藏着一种固体“可燃冰”,其化学成分是甲烷水合物(CH4·8H2O)。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可燃冰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B.可燃冰燃烧后生成物是二氧化碳和水
C.可燃冰分子中碳、氢、氧原子个数比为1:20:8
D.可燃冰分子中CH4和H2O的质量比为1:8
10.石油没有固定的沸点,在炼油厂精馏塔中分馏后能得到汽油、煤油、柴油等产品,由此可以判断石油属于( )
A.单质 B.化合物 C.混合物 D.纯净物
9.调查统计表明,火灾伤亡事故很多是由于缺乏自救常识造成的,缺氧窒息是致人死亡的首要原因。下列自救措施中不合理的是( )
A.遇到意外情况,可用掌握的知识进行有效处理,同时拨打电话求救
B.室内起火,不要急于打开所有门窗
C.在山林中遇到火灾时,向顺风方向奔跑,尽快脱离火灾区
D.所处位置烟雾较浓时,应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并尽量贴近地面逃离
8.通过学习化学,要学会善于用化学知识去分析、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问题。从化学的角度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洗洁净等含表面活性剂的物质对油污有乳化作用
B.用燃着的火柴检查液化气钢瓶是否漏气
C.进入山洞探险,先做灯火实验
D.室内起火时不要急于打开所有门窗
7.交通部门规定,旅客乘坐车船时,严禁随身携带易燃易爆物品,因为人员密集的车船上,这些物品一旦着火或爆炸,极易造成巨大危害。以下物品:①蔗糖 ②酒精 ③烟花鞭炮 ④汽油。不准随身携带的是( )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