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426108  426116  426122  426126  426132  426134  426138  426144  426146  426152  426158  426162  426164  426168  426174  426176  426182  426186  426188  426192  426194  426198  426200  426202  426203  426204  426206  426207  426208  426210  426212  426216  426218  426222  426224  426228  426234  426236  426242  426246  426248  426252  426258  426264  426266  426272  426276  426278  426284  426288  426294  426302  447090 

5.设f(x) 是定义域为R的一个函数,给出下列五个论断:

f(x)的值域为R

f(x)是R上的单调递减函数;

f(x)是奇函数;

f(x)在任意区间[a, b] (a<b)上的最大值为f(a),最小值为f(b),且f(a)> f(b);

f(x)有反函数.

以其中某一论断为条件,另一论断为结论(例如:⑤①),至少写出你认为正确的三个命题:                    .

     讲解:本题考察对于函数性质的理解.

     根据单调性的定义,不难知道:②⑤等价,又由于单调函数必有反函数,所以,不难写出三个正确命题:②⑤;④⑤;②④(或④②).

   进一步思考,函数的值域与单调性、奇偶性并无直接联系,而且单调性与是否存在反函数之间也不是等价的关系.所以,可以知道,只有上述三个正确命题.

试题详情

3.条件和结论都开放型

有些题目条件和结论都是不确定的,但是给出了一定量的信息和情景,要求解题者在题目给出的情景中,自行设定条件,自己寻找结论,自己构建命题并进行演绎推理.

试题详情

4.(2000年全国高考试题)如图,E、F分别为正方体的面ADD1A1和面BCC1B1的中心,则四边形BFD1E在该正方体的面上的射影可能是_____________(要求把可能的图形的序号都填上)

分析:本题为结论探索型的试题,要求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

解:由于正方体的6个面可分为互为平行的三对,而四边形BFD1E的在互为平行的平面上的射影相同,因此可把问题分为三类:a:在上、下两面上的射影为图②;b:在前、后两面上的射影为图②;c:在左、右两面上的射影为图③.

综上可知,在正方体各面上的射影是图②或图③。

点评:这也是一道结论探索型问题,结论不唯一,应从题设出发,通过分类以简化思维,再利用射影的概念,得到正确的结论。

试题详情

3.老师给出一个函数,四个学生甲、乙、丙、丁各指出这个函数的一个性质:

甲:对于,都有

乙:在上函数递减;

丙:在上函数递增;

丁:不是函数的最小值.

如果其中恰有三个人说得正确,请写出一个这样的函数:____________.

     讲解:首先看甲的话,所谓“对于,都有”,其含义即为:函数的图像关于直线对称.数形结合,不难发现:甲与丙的话相矛盾.(在对称轴的两侧,函数的单调性相反)

因此,我们只需选择满足甲、乙、丁(或乙、丙、丁)条件的函数即可.

如果我们希望找到满足甲、乙、丁条件的函数,则需要认识到:所谓函数在上单调递减,并不是说函数的单调递减区间只有.考虑到关于直线的对称性,我们不妨构造函数,使之在上单调递减,这样,既不与乙的话矛盾,也满足丁所说的性质.如即可.

如果希望找到满足乙、丙、丁条件的函数,则分段函数是必然的选择.如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于函数性质的理解和掌握.思考这样的问题,常常需要从熟悉的函数(一次、二次、反比例函数,指数、对数、三角函数等)入手,另外,分段函数往往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1999年全国高考) 是两个不同的平面,是平面之外的两条不同直线,给出四个论断: ①; ②; ③; ④

以其中三个论断作为条件,余下一个论断作为结论,写出你认为正确的一个命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③④①/①③④②;

试题详情

2.结论开放型

这类题目的特点是给出一定的条件,要求从条件出发去探索结论,而结论往往是不唯一的,甚至是不确定的,或给出特例后通过归纳得出一般性结论. 解决此类问题的策略有:从已知条件出发,运用所学过的知识进行推理、探究或实验得出结论;通过归纳得出一般性结论,再去证明;对多种结论进行优化(内含分类讨论)等.

试题详情

3.如图,三条直线abc两两平行,直线ab间的距离为p,直线bc间的距离为AB为直线a上两定点,且|AB|=2pMN是在直线b上滑动的长度为2p的线段.

(1)建立适当的平面直角坐标系,求△AMN的外心C的轨迹E

(2)接上问,当△AMN的外心CE上什么位置时,d+|BC|最小,最小值是多少?(其中d是外心C到直线c的距离).

解:(1)以直线bx轴,以过A点且与b直线垂直的直线为y轴建立直角坐标系.

设△AMN的外心为C(x,y),则有A(0,p)、M(xp,0),N(x+p,0),

由题意,有|CA|=|CM|

,化简,得x2=2py

它是以原点为顶点,y轴为对称轴,开口向上的抛物线.

(2)由(1)得,直线C恰为轨迹E的准线.

由抛物线的定义知d=|CF|,其中F(0,)是抛物线的焦点.

d+|BC|=|CF|+|BC

由两点间直线段最短知,线段BF与轨迹E的交点即为所求的点

直线BF的方程为联立方程组

.

C点坐标为().

此时d+|BC|的最小值为|BF|=.

试题详情

2.如图,在直四棱柱A1B1C1D1-ABCD中,当底面四边形ABCD满足条件__________时,有A1C⊥B1D1(注:填上你认为正确的条件即可,不必考虑所有可能的情况)

分析:本题是条件探索型试题,即寻找结论A1C⊥B1D1成立的充分条件,由AA1⊥平面A1C1以及A1C⊥B1D1(平面A1C1的一条斜线A1C与面内的一条直线B1D1互相垂直),容易联想到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因此,欲使A1C⊥B1D1,只需B1D1与CA1在平面A1C1上的射影垂直即可。显然,CA1在平面A1C1上的射影为A1C1,故当B1D1⊥A1C1时,有A1C⊥B1D1,又由于直四棱柱的上、下底面互相平行,从而B1D1∥BD,A1C1∥AC。因此,当BD⊥AC时,有A1C⊥B1D1。由于本题是要探求使A1C⊥B1D1成立的充分条件,故当四边形ABCD为菱形或正方形时,依然有BD⊥AC,从而有A1C⊥B1D1,故可以填:①AC⊥BD或②四边形ABCD为菱形,或③四边形ABCD为正方形中的任一个条件即可。

  点评: AC⊥BD是结论A1C⊥B1D1成立的充要条件,而所填的ABCD是正方形或菱形则是使结论A1C⊥B1D1成立的充分而不必要的条件. 本例中,满足题意的充分条件不唯一,具有开放性特点,这类试题重在考查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以及归纳探索能力。

试题详情

1.在四棱锥中,四条侧棱长都相等,底面是梯形,.为保证顶点P在底面所在平面上的射影O在梯形的外部,那么梯形需满足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填上你认为正确的一个条件即可).

讲解: 条件给我们以启示.由于四条侧棱长都相等,所以,顶点P在底面上的射影O到梯形四个顶点的距离相等.即梯形有外接圆,且外接圆的圆心就是O.显然梯形必须为等腰梯形.

再看结论.结论要求这个射影在梯形的外部,事实上,我们只需找出使这个结论成立的一个充分条件即可.

显然,点B、C应该在过A的直径AE的同侧.不难发现,应该为钝角三角形.

故当(且AC>BC)时可满足条件.其余等价的或类似的条件可以随读者想象.

点评:本题为条件探索型题目,其结论明确,需要完备使得结论成立的充分条件,可将题设和结论都视为已知条件,进行演绎推理推导出所需寻求的条件.这类题要求学生变换思维方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

试题详情

  开放型问题是指那些题目条件不完备、结论不明确、或者答案不唯一,给学生留有较大探索余地的试题.一般有题设开放型、结论开放型、题设和结论均开放型以及解题方法的开放型几类问题.其中结论开放型探索性问题的特点是给出一定的条件而未给出结论,要求在给定的前提条件下,探索结论的多样性,然后通过推理证明确定结论;题设开放型探索性问题的特点是给出结论,不给出条件或条件残缺,需在给定结论的前提下,探索结论成立的条件,但满足结论成立的条件往往不唯一,答案与已知条件对整个问题而言只要是充分的、相容的、独立的.就视为正确的;全开放型,题设、结论都不确定或不太明确的开放型探索性问题,与此同时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具有开放型的探索性问题,需要我们进行比较全面深入的探索,才能研究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来。

1. 条件开放型

这类题目的特点是给出了题目的结论,但没有给出满足结论的条件,并且这类条件常常是不唯一的,需要解题者从结论出发,通过逆向思维去判断能够追溯出产生结论的条件,并通过推理予以确认.这种条件探究性问题实质上是寻找使命题为真的充分条件(未必是充要条件).解决此类问题的策略有两种,一种是将结论作为已知条件,逐步探索,找出结论成立所需的条件,这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分析法";第二种是假设题目中指定的探索条件,把它作为已知,并结合其他题设进行推导,如果能正确推导出结论,则此探索条件就可以作为题设条件,直觉联想、较好的洞察力都将有助于这一类问题的解答.

试题详情

50.(每空1分,共4分)

  (1)消费者    光合作用

  (2)能量利用

  (3)示例:①用沼液、沼渣做肥料,减少化肥用量;②用沼气做能源,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③避免焚烧秸秆造成的大气污染;④粪便等废气物入池,净化环境,减少疾病发生(答案不限于此,符合题意即给分)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