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426615  426623  426629  426633  426639  426641  426645  426651  426653  426659  426665  426669  426671  426675  426681  426683  426689  426693  426695  426699  426701  426705  426707  426709  426710  426711  426713  426714  426715  426717  426719  426723  426725  426729  426731  426735  426741  426743  426749  426753  426755  426759  426765  426771  426773  426779  426783  426785  426791  426795  426801  426809  447090 

1、集合,集合,则PQ的关系是     (   )

A、PQ           B、P Q     C、P Q      D、PQ=Æ

试题详情

4、黄鹂又名黄莺,是古典文学作品中常见的题材,如杜甫就有“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诗句。作者本是喜欢读书的,又受古典文学的影响很大,为什么在这里不信手引几句以增加作品的知识性和趣味性呢?

二十一。[提示及答案]

1选D。A“岁月”是集合概念,不加数量词。B“染指”带有贬义。C“造诣”大词小用。2、A(第3句中“化装”和“化妆”用哪一个词适宜?从句意来看,她的这种打扮是为了躲避,因而应该用“化装”,是假装,而不是一般意思上的装扮。)3、B(从“舍不得撒手”可知,与之相反的应是“舍弃”,而不是“割爱”。可排除AD项。“致使”的意思是由于某种原因而使得怎么样,用在这里不合适。)4C(看一个材料是否有可靠性,用“验证”最恰当。

二十二。[提示及答案]1、意在突出表现老人失落、怅惘、怀旧心理。2、不安于现状,敢于改革进取的青年。(文中有明示信息如“他是一个不安分的人”,也有通过老人心理活动侧面介绍儿子准备搞运输的信息。通过这些信息的分析,可以解答)3、勤劳纯朴,守旧迂腐。4、一是以青瓷碗为行文线索。二是青瓷碗具有象征性,文章藉此反映老人的思想性格和新旧斗争。三是青瓷碗的打破预示着旧传统、旧观念的打破。

二十三。[提示及答案]1、可以一一代入看上下能否犴衔连,也可以选择最能确定的一处用排除法。如第三格文后有“妄加揣测起来”的话,这就说明空格处只能填入“疑神疑鬼”一个短语,通过排除认定C项。2、回到原文去看,作者说得很清楚,自己内心很害怕被鲁迅先生责备,但这是由于种种议论造成的假象,并非鲁迅先生真的很难接近。答D。3、这一题要弄清鲁迅用笔名的原因与本文中用这一材料的用意间的关系和区别,否则就可能选择错误。鲁迅先生不断更换笔名固然是因为A项所说,但这一结果恰恰导致了“专靠嗅觉”的人揣测,代“我”挨骂正是缘此而发,故应选B项。4、A。5、与第2题联系起来考虑就可答题。选B项。6、D项

二十四。[提示及答案]1、揭示主旨,总领下文。(一般来说,首段或首句在结构上往往具有总领全文的作用,有时还有揭示中心的作用。知道一般的作用,再去就原文稍作分析,是能够回答这一类题目的。)2、从今天看历史(这里的“远”不是指空间距离,而是指时间距离。从时间上来看,当然是指今天与长城修造时的距离了);保持自然古朴,给人浑厚感觉(这里的“味道”是指一种抽象的东西,是一种感觉,可以结合下文去寻求答案)。3、修建时间、社会功用、文明特点。(这里的第三点难度比较大,对应原文的也就是最末一句话: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这句话点明了都江堰的千古功绩以及对中华文明的绵延不断的濡养的特点。4、长城:突兀在外,讲求挎排场,缺乏活力。都江堰:浸润延伸,朴实真诚,充满活力。5、AD。(对长城没有贬,故A项误;D项的角度过窄。)

二十五。[提示及答案]1、D(A、“文不加点”形容写文章很快,不用涂改就写成了。B、“诛心之论”是“揭穿动机的批评”的意思。C、“如坐春风”是比喻义,而不是实指坐在春风里。)2、D中的感情色彩为褒义,用在敌人方面不妥。3、A(B“济济一堂”喻人才聚集;C“崭露头角”多指青少年;D“无独有偶”多用于贬义。)4、C(A扯到别的问题上谈不上“拙”,改为“节外生枝”;B反贿赂是长期的事,不可能“一劳永逸”地加以解决。D“耳提面命”指恳切地教导,褒义。)(A、“文不加点”形容写文章很快,不用涂改就写成了。B、“诛心之论”是“揭穿动机的批评”的意思。C、“如坐春风”是比喻义,而不是实指坐在春风里。)

二十六。[提示及答案]1、选B。师出无,名义。沽钓誉,名誉。一文不,占有。莫其妙,说出。2、A、再接再厉;B、皮开肉绽;C、无懈可击3、选A。A组均为名词作状语。4、选A。5、选D。

二十七。[答案及提示]1、B(A、“莘莘学子”是指众多的学子,不能单指。C、“趋之若鹜”是贬义词,用在这里不适合。D、意思说反了。)2、B(“虚与委蛇”不妥,词义为假意殷勤敷衍应酬)3、D(A色彩不合。B、意思是早就有了坏的念头,用在这里不妥。C、与情境不合。)4、D(A、“觊觎”一词误用,争夺冠军是正常的,不是非分的。B、“或者”误用,此处应用“是……还是”的选择关联词。C、“出土”是不及物动词,应改用“发掘”。

二十八。[揭示及答案]1、A、兰花幽香,画兰能表达人的喜悦之情;竹有节,画竹能表达人的正义之感,愤怒之意。B、“东篱下”出自陶渊明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文意为:难得见到那种有隐士逸致的菊花。2、朋友的话言外之意是:这是小孩子的把戏,这对能勾花点蕊,便沾沾自喜,甚至以为“暗香疏影亦不过如是”的作者来说,是泼了冷水,使他认识到自己的肤浅。3、其中有多少幽芬逸致,彼时尚难领略。4、不矛盾。前者讲作者接触的自然界中的梅兰竹菊,后者讲画中的梅兰竹菊,即流露出画家胸襟风度的饮食人性的梅兰竹菊画。这样写突出了“唯有品格高超的人才能画出趣味高超的画。”5、BC

二十九。[揭示及答案]1、黯淡、破旧、粗陋。2、A项,向往过高雅的生活,但却嫁给了一个小职员,无法满足她的愿望,这是路瓦栽夫人最感伤心的一点。B项是这种生活中的应有之义。D项与原文意思相悖。C项看上去好像是对的,但大而无当。这可以看作是小说的用意所在,但不是路瓦栽夫人伤心的触点。在路瓦栽夫人看来,女人的美丽就是她的资本。3、要结合前后文去品读,主人公不是在反思,而是沉醉于幸福的回忆,说明虚荣心已经深入玛蒂尔德的骨髓,虽经十年艰辛仍念念不忘,可见出作者对资产阶级虚荣心和追求享乐意识的批判是深刻的。答案应该是C。4、从选项的矛盾性可以得出答案。A项和D项不可能并存。那么哪一个是正确的呢?从原文的分析来看,把路瓦栽夫人的悲剧归因为偶然的小事情,是作者的思想局限性所在。答案应取A项。5、A。B项中的人物是欧也妮;C项中的人物是《药》中的夏四奶奶;D项中的人物是祥林嫂。6、A项正确。

三十。[揭示及答案]1、常理应该先交代鸟的名称,才可以说“这种鸟儿”,本文的写法很突兀,在平淡的叙述中起到了平中见奇的效果。2、不带贬义,体现了獐的顽皮、天真。因为这里只说捉鸟,并不是下文的用枪打鸟和以虐鸟解闷。3、先用反衬法写童年没有见过黄鹂,以造成小小的悬念,再用战争环境为背景来写黄鹂的动态美,有“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奇妙。4、不引用是为了全文风格上的和谐,追求叙述上的平淡、纯朴、自然之美。(当转入说理时,文章的语言风格就发生了变化。)

试题详情

3、这两节是如何写黄鹂的?

试题详情

2、“童年时,我很迷恋过一阵捕捉鸟儿的勾当”。“勾当”一词在这里带贬义吗?如果带,文中为什么没有自我忏悔;如果不带,如何与下文批评伤鸟者的情感基调相和谐?

试题详情

1、全文第一句是“这种鸟儿,在我的家乡好像很少见”,这种写法有什么特别的地方?作者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试题详情

1、这是文章的结尾的几段,作者于此感悟到了哪几层意思?

答:                            

试题详情

5、下面几段文字,哪一段是描写玛蒂尔德的?(   )

A、 她胡乱地挽着头发,歪斜地系着裙子,露着一双通红的手,高声大气地说话,用大桶的水刷洗地板。

B、 她望着堂屋里的窗棂和草垫的椅子,不能不落泪。她以为错看了老父的心,因为他对她多么温柔,多么体贴 ……

C、 那老女人徘徊观望了一回,忽然手脚有些发抖,跄跄踉踉退下几步,瞪着眼只是发怔。

D、第二天,不但眼睛凹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而且很胆怯,不独怕暗夜,怕黑影,即使看见人,虽是自己的主人,也总惴惴的,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

试题详情

4、对这段文字的理解,哪一种是错误的?(   )

A、 揭示路瓦栽夫人悲剧的社会原因。

B、 批评路瓦栽夫人羡慕奢华生活的虚荣心。

C、 同情路瓦栽夫人的不幸遭遇。

D、把路瓦栽夫人的悲剧归因于偶然发生的小事。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