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426667  426675  426681  426685  426691  426693  426697  426703  426705  426711  426717  426721  426723  426727  426733  426735  426741  426745  426747  426751  426753  426757  426759  426761  426762  426763  426765  426766  426767  426769  426771  426775  426777  426781  426783  426787  426793  426795  426801  426805  426807  426811  426817  426823  426825  426831  426835  426837  426843  426847  426853  426861  447090 

2.系统归纳求函数定义域、值域、解析式、反函数的基本方法.在熟练有关技能的同时,注意对换元、待定系数法等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

试题详情

函数有二种定义,一是变量观点下的定义,一是映射观点下的定义.复习中不能仅满足对这两种定义的背诵,而应在判断是否构成函数关系,两个函数关系是否相同等问题中得到深化,更应在有关反函数问题中正确运用.具体要求是:

1.深化对函数概念的理解,明确函数三要素的作用,并能以此为指导正确理解函数与其反函数的关系.

试题详情

例1.已知长方体的全面积为11,其12条棱的长度之和为24,则这个长方体的一条对角线长为(   ).

(A)    (B)    (C)5    (D)6

分析及解:设长方体三条棱长分别为x,y,z,则依条件得:

 2(xy+yz+zx)=11,4(x+y+z)=24.而欲求的对角线长为,因此需将对称式写成基本对称式x+y+zxy+yz+zx的组合形式,完成这种组合的常用手段是配方法.故=62-11=25

∴  ,应选C.

例2.设F1F2为双曲线的两个焦点,点P在双曲线上且满足∠F1PF2=90°,则ΔF1PF2的面积是(   ).         

(A)1    (B)   (C)2    (D)

分析及解:欲求   (1),而由已知能得到什么呢?

由∠F1PF2=90°,得   (2),

又根据双曲线的定义得|PF1|-|PF2|=4    (3),那么(2)、(3)两式与要求的三角形面积有何联系呢?我们发现将(3)式完全平方,即可找到三个式子之间的关系.即,

∴  ,∴  选(A).

注:配方法实现了“平方和”与“和的平方”的相互转化.

例3.设双曲线的中心是坐标原点,准线平行于x轴,离心率为,已知点P(0,5)到该双曲线上的点的最近距离是2,求双曲线方程.

分析及解:由题意可设双曲线方程为,∵,∴a=2b,因此所求双曲线方程可写成:  (1),故只需求出a可求解.

设双曲线上点Q的坐标为(x,y),则|PQ|=  (2),∵点Q(x,y)在双曲线上,∴(x,y)满足(1)式,代入(2)得|PQ|=  (3),此时|PQ|2表示为变量y的二次函数,利用配方法求出其最小值即可求解.

由(3)式有(yay≤-a).

二次曲线的对称轴为y=4,而函数的定义域yay≤-a,因此,需对a≤4与a>4分类讨论.

(1)当a≤4时,如图(1)可知函数在y=4处取得最小值,

∴令,得a2=4

∴所求双曲线方程为.

(2)当a>4时,如图(2)可知函数在y=a处取得最小值,

∴令,得a2=49,

∴所求双曲线方程为.

注:此题是利用待定系数法求解双曲线方程的,其中利用配方法求解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由于二次函数的定义域与参数a有关,因此需对字母a的取值分类讨论,从而得到两个解,同学们在解答数习题时应学会综合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题.

例4.设f(x)是一次函数,且其在定义域内是增函数,又,试求f(x)的表达式.

分析及解:因为此函数的模式已知,故此题需用待定系数法求出函数表达式.

设一次函数y=f(x)=ax+b  (a>0),可知  ,

.

比较系数可知:  

解此方程组,得  ,b=2,∴所求f(x)=.

例5.如图,已知在矩形ABCD中,C(4,4),点A在曲线(x>0,y>0)上移动,且AB,BC两边始终分别平行于x轴,y轴,求使矩形ABCD的面积为最小时点A的坐标.

分析及解:设A(x,y),如图所示,则(4-x)(4-y)      (1)

此时S表示为变量x,y的函数,如何将S表示为一个变量x(或y)的函数呢?有的同学想到由已知得x2+y2=9,如何利用此条件?是从等式中解出x(或y),再代入(1)式,因为表达式有开方,显然此方法不好.

如果我们将(1)式继续变形,会得到S=16-4(x+y)+xy        (2)

这时我们可联想到x2+y2x+yxy间的关系,即(x+y)2=9+2xy.

因此,只需设t=x+y,则xy=,代入(2)式得   S=16-4t+(3)S表示为变量t的二次函数,

∵0<x<3,0<y<3,∴3<t<,∴当t=4时,SABCD的最小值为.

此时

注:换元前后新旧变量的取值范围是不同的,这样才能防止出现不必要的错误.

例6.设方程x2+2kx+4=0的两实根为x1,x2,若≥3,求k的取值范围.

解:∵≥3,

,代入整理得(k2-2)2≥5,又∵Δ=4k2-16≥0,

解得k∈(-)∪[,+].

例7.点P(x,y)在椭圆上移动时,求函数u=x2+2xy+4y2+x+2y的最大值.

解:∵点P(x,y)在椭圆上移动,  ∴可设   于是

      =

      =

   令,   ∵,∴|t|≤.

   于是u=,(|t|≤).

   当t=,即时,u有最大值.

   ∴θ=2kπ+(kZ)时,.

例8.过坐标原点的直线l与椭圆相交于A,B两点,若以AB为直径的圆恰好通过椭圆的左焦点F,求直线l的倾斜角.

解:设A(x1,y1),B(x2,y2)

   直线l的方程为y=kx,将它代入椭圆方

程整理得  (*)

由韦达定理,(1),(2)

   又F(1,0)且AFBF,∴,   即  ,

   将,代入上式整理得  ,

   将(1)式,(2)式代入,解得  .   故直线l的倾斜角为.

注:本题设交点坐标为参数,“设而不求”,以这些参数为桥梁建立斜率为k的方程求解.

例9.设集合A={}

(1)若A中有且只有一个元素,求实数a的取值集合B

(2)当aB时,不等式x2-5x-6<a(x-4)恒成立,求x的取值范围.

解:(1)令t=2x,则t>0且方程化为t2-2t+a=0  (*),A中有且只有一个元素等价于方程(*)有且只有一个正根,再令f(t)=t2-2t+a,

则Δ=0  或a=1或a≤0,从而B=(-,0]∪{1}.

(2)当a=1时,<x<3+,

a≤0,令g(a)=a(x-4)-(x2-5x-6),则当a≤0时不等式  恒成立,

即当a≤0时,g(a)>0恒成立,故  ≤4.

综上讨论,x的取值范围是(,4).

试题详情

配方法、待定系数法、换元法是几种常用的数学基本方法.这些方法是数学思想的具体体现,是解决问题的手段,它不仅有明确的内涵,而且具有可操作性,有实施的步骤和作法.

配方法是对数学式子进行一种定向的变形技巧,由于这种配成“完全平方”的恒等变形,使问题的结构发生了转化,从中可找到已知与未知之间的联系,促成问题的解决.

待定系数法的实质是方程的思想,这个方法是将待定的未知数与已知数统一在方程关系中,从而通过解方程(或方程组)求得未知数.

换元法是一种变量代换,它是用一种变数形式去取代另一种变数形式,从而使问题得到简化,换元的实质是转化.

试题详情

2.为了实施有效的化归,既可以变更问题的条件,也可以变更问题的结论,既可以变换问题的内部结构,又可以变换问题的外部形式,既可以从代数的角度去认识问题,又可以从几何的角度去解决问题。

试题详情

1.熟练、扎实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是转化的基础;丰富的联想、机敏细微的观察、比较、类比是实现转化的桥梁;培养训练自己自觉的化归与转化意识需要对定理、公式、法则有本质上的深刻理解和对典型习题的总结和提炼,要积极主动有意识地去发现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抓基础,重转化”是学好中学数学的金钥匙。

试题详情

例1.某厂2001年生产利润逐月增加,且每月增加的利润相同,但由于厂方正在改造建设,元月份投入资金建设恰好与元月的利润相等,随着投入资金的逐月增加,且每月增加投入的百分率相同,到12月投入建设资金又恰好与12月的生产利润相同,问全年总利润m与全年总投入N的大小关系是        (  )

A. m>N     B. m<N     C.m=N     D.无法确定

[分析]每月的利润组成一个等差数列{an},且公差d>0,每月的投资额组成一个等比数列{bn},且公比q>1。,且,比较的大小。

若直接求和,很难比较出其大小,但注意到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an=a1+(n-1)d是关于n的一次函数,其图象是一条直线上的一些点列。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bn=a1qn-1是关于n的指数函数,其图象是指数函数上的一些点列。

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图象,直观地可以看出aibi   则,即m>N。

[点评]把一个原本是求和的问题,退化到各项的逐一比较大小,而一次函数、指数函数的图象又是每个学生所熟悉的。在对问题的化归过程中进一步挖掘了问题的内涵,通过对问题的反思、再加工后,使问题直观、形象,使解答更清新。

 

 

例2.如果,三棱锥P-ABC中,已知PA⊥BC,PA=BC=l,PA,BC的公垂线ED=h.求证三棱锥P-ABC的体积

分析:如视P为顶点,△ABC为底面,则无论是S△ABC以及高h都不好求.如果观察图形,换个角度看问题,创造条件去应用三棱锥体积公式,则可走出困境.

解:如图,连结EB,EC,由PA⊥BC,PA⊥ED,ED∩BC=E,可得PA⊥面ECD.这样,截面ECD将原三棱锥切割成两个分别以ECD为底面,以PE、AE为高的小三棱锥,而它们的底面积相等,高相加等于PE+AE=PA=l,所以

VP-ABC=VP-ECD+VA-ECD=S△ECD•AE+S△ECD•PE=S△ECD •PA=BC·ED·PA=   评注:辅助截面ECD的添设使问题转化为已知问题迎刃而解.

例3.在的展开式中x的系数为( ).

(A)160       (B)240        (C)360      (D)800

分析与解:本题要求展开式中x的系数,而我们只学习过多项式乘法法则及二项展开式定理,因此,就要把对x系数的计算用上述两种思路进行转化:

思路1:直接运用多项式乘法法则和两个基本原理求解,则展开式是一个关于x的10次多项式, =(x2+3x+2) (x2+3x+2) (x2+3x+2) (x2+3x+2) (x2+3x+2),它的展开式中的一次项只能从5个括号中的一个中选取一次项3x并在其余四个括号中均选 择常数项2相乘得到,故为·(3x)··24=5×3×16x=240x,所以应选(B).

思路2 利用二项式定理把三项式乘幂转化为二项式定理再进行计算,∵x2+3x+2=x2+ (3x+2)=(x2+2)+3x=(x2+3x)+2=(x+1)(x+2)=(1+x)(2+x),∴这条思路下又有四种不同的化归与转化方法.①如利用x2+3x+2=x2+(3x+2)转化,可以发现只有(3x+2)5中会有x项,即(3x)·24=240x,故选(B);②如利用x2+3x+2= (x2+2)+3x进行转化,则只 (x2+2) 4·3x中含有x一次项,即·3x·C44·24=240x;③如利用x2+3x+2=(x2+3x)+2进行转化,就只有·(x2+3x)·24中会有x项,即240x;④如选择x2+3x+2=(1+x)(2+x)进行转化,=×展开式中的一次项x只能由(1+x)5中的一次项乘以(2+x)5展开式中的常数项加上(2+x)5展开式中的一次项乘以(1+x)5展开式中的常数项后得到,即为25+•24•x••15=160x+80x=240x,故选(B). 

评注:化归与转化的意识帮我们把未知转化为已知。

例4.若不等式对一切均成立,试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解:   

,则要使它对均有,只要有

    

点评:在有几个变量的问题中,常常有一个变元处于主要地位,我们称之为主元,由于思维定势的影响,在解决这类问题时,我们总是紧紧抓住主元不放,这在很多情况下是正确的。但在某些特定条件下,此路往往不通,这时若能变更主元,转移变元在问题中的地位,就能使问题迎刃而解。本题中,若视x为主元来处理,既繁且易出错,实行主元的转化,使问题变成关于p的一次不等式,使问题实现了从高维向低维转化,解题简单易行。

试题详情

4.化归与转化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熟悉化原则:将陌生的问题转化为熟悉的问题,以利于我们运用熟知的知识、经验和问题来解决。

(2)简单化原则:将复杂的问题化归为简单问题,通过对简单问题的解决,达到解决复杂问题的目的,或获得某种解题的启示和依据。

(3)和谐化原则:化归问题的条件或结论,使其表现形式更符合数与形内部所表示的和谐的形式,或者转化命题,使其推演有利于运用某种数学方法或其方法符合人们的思维规律。

(4)直观化原则:将比较抽象的问题转化为比较直观的问题来解决。

(5)正难则反原则:当问题正面讨论遇到困难时,可考虑问题的反面,设法从问题的反面去探求,使问题获解。

试题详情

3.转化有等价转化和非等价转化。等价转化前后是充要条件,所以尽可能使转化具有等价性;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进行不等价转化,应附加限制条件,以保持等价性,或对所得结论进行必要的验证。

试题详情

2.化归与转化思想的实质是揭示联系,实现转化。除极简单的数学问题外,每个数学问题的解决都是通过转化为已知的问题实现的。从这个意义上讲,解决数学问题就是从未知向已知转化的过程。化归与转化的思想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根本思想,解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步步转化的过程。数学中的转化比比皆是,如未知向已知转化,复杂问题向简单问题转化,新知识向旧知识的转化,命题之间的转化,数与形的转化,空间向平面的转化,高维向低维转化,多元向一元转化,高次向低次转化,超越式向代数式的转化,函数与方程的转化等,都是转化思想的体现。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