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427101  427109  427115  427119  427125  427127  427131  427137  427139  427145  427151  427155  427157  427161  427167  427169  427175  427179  427181  427185  427187  427191  427193  427195  427196  427197  427199  427200  427201  427203  427205  427209  427211  427215  427217  427221  427227  427229  427235  427239  427241  427245  427251  427257  427259  427265  427269  427271  427277  427281  427287  427295  447090 

2、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是分别独立进行的吗?

[板书]          第三节  氧化还原反应

[引入]初中所学许多化学反应,从不同角度可将其进行分类,其中有重要的四种基本反应类型,请用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写出生成CO2的四个化学方程式。

[板书]  一、化学反应类型

试题详情

3、向盛有5mlNaOH溶液的试管中加入几滴酚酞试液,再用滴管向试管中慢慢加入稀盐酸,至溶液恰好变色为止。

[观看]FlASH动画:复分解反应发生条件。

 [板书] 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生成沉淀、气体或难电离的物质(弱酸、弱碱、水等),即向着离子浓度减小的方向进行。

例:(1)生成难溶物质,如Cu(OH)2、BaSO4、AgCl等。CuSO4+BaCl2=BaSO4↓+CuCl2

(2)生成气态物质,如:H2S、CO2、SO2等。CaCO3+2HCl=CaCl2+H2O +CO2

(3)生成难电离物质,如CH3COOH、NH3·H2O、水等。NaOH+HCl=NaCl+H2O

[思考与交流]离子反应在混合物分离、物质提纯、化合物组成的分析和鉴定,以及消除水污染物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请举出几个实例,与同学们交流。

课堂小结
二、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1.离子反应:
2.离子方程式:
3.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作业布置
1、P33-P34  5、6、7、9、10
2、同步练习10
作业反馈
 
学反思
 
教研组意见
 
签名
 

西安高级中学课堂教学教案

      年级   591112    学科   化学  

授课时间
2008年10月  10 日
教材版本
必 修
第一册
授课人
柴荣增
 
课  题
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
课  型
新授课
第 1 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掌握从化合价角度对化学反应进行分类的方法,培养学生归类概括的能力。
2、了解氧化还原反应、元素化合价的变化、原子之间的电子转移三者之间的关系,从本质上认识氧化还原反应。
3、了解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被氧化、被还原、氧化剂、还原剂六个基本概念。
过程与方法
1、在复习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以及从得氧、失氧角度划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的基础上,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有多种不同的分类方法。各种分类方法由于划分的依据不同而有不同的使用范围。
2、通过设疑、启发、讨论、讲解,根据实验事实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转移,进一步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
3、通过判断一个反应是否是氧化还原反应,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习与研究,感知事物的现象与本质的关系,对立统一的观点。
重点难点
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和特征
用化合价变化的观点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等概念
课前准备
学法
从初中的氧化还原反应例子入手对比广义的氧化还原概念,理解氧化还原的特征和本质。
教法
用对比法通过复习初中关于氧化和还原的有关知识掌握氧化还原的广义概念。
实验

教具
多媒体课件
书设计
教学思路
第三节  氧化还原反应
一、化学反应类型  1、基本反应类型  2、氧化还原反应

教学过程      

[思考与交流]1、列举几个氧化还原反应的实例,讨论并交流化学反应的分类标准。

试题详情

2、向盛有5mlNa2CO3溶液的试管中加入5ml盐酸,在试管上迅速套一个气球,观察实验现象。

试题详情

2.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是(   )。

(A)产生布朗运动  (B)产生丁达尔现象

(C)胶体微粒不能穿透半透膜   (D)分散质直径在10-7-10-9m之间

试题详情

1.下列物质能发生丁达尔现象的是(   )。

(A)蔗糖水  (B)肥皂水  (C)碘酒  (D)碘化砷胶体

试题详情

2、根据分散系定义可知:分散系一定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 是否一定是液体?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