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427931  427939  427945  427949  427955  427957  427961  427967  427969  427975  427981  427985  427987  427991  427997  427999  428005  428009  428011  428015  428017  428021  428023  428025  428026  428027  428029  428030  428031  428033  428035  428039  428041  428045  428047  428051  428057  428059  428065  428069  428071  428075  428081  428087  428089  428095  428099  428101  428107  428111  428117  428125  447090 

3.卤素单质(从氟到碘)性质的递变规律正确的是(   )

A.密度逐渐减小,颜色逐渐加深

B.氧化性逐渐减弱

C.还原性逐渐减弱

D.与氢化合条件逐渐困难

试题详情

2.下列制取氯气的方法可行的是(   )

A.加热氯酸钾

B.浓盐酸中加入浓硫酸并加热

C.在二氧化锰中加入浓盐酸并加热

D.高锰酸钾与浓盐酸混合

试题详情

1.在盛少量氯水的试管中加入过量的溴化钾溶液,再加少量汽油,振荡静止后(   )

A.溶液为紫色      B.汽油层呈橙色

C.汽油层呈紫红色    D.溶液为橙色

试题详情

29.下图为我国亚热带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某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们对其进行了综合考察。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4分)

(1)在沿A-E线进行地质调查时,发现岩层的形成年代A、E两处最晚,C处最早。据此分析图示河谷的成因。

(2)同学们沿A-E线观察到沿途植被垂直变化不大。你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

(3)从图中可以看出,聚落主要分布在河流两岸或山前,呈明显的条带状分布。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4)图中虚线是规划在几个村庄之间修建的公路,乙村到甲村的线路比较平直,乙村到丙村的线路比较弯曲,呈“之”字形。分别说明其原因。

解析:(1)根据岩层新老关系判断,图示河谷处的地质构造为背斜,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性疏松,易被侵蚀成谷地。(2)自然带垂直变化的原因是水热条件随高度的变化而变化,垂直分异规律以低纬度高山地区表现最为明显,沿A-E线尽管纬度较低,但属于低山丘陵,相对高度不大,因此植被的垂直变化并不大。(3)山区的聚落多分布在河谷地带,其主要影响因素是地形、水源和土壤。(4)山区公路的修建原则上要与等高线平行,因此,乙村到甲村的线路比较平直,而乙村到丙村的线路要呈“之”字形。

答案:(1)河谷地带为背斜构造,因为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性疏松,易被侵蚀成谷地。

(2)沿线相对高度不大,水热状况垂直分异不显著。

(3)山前的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地势较平坦;地下水或地表水资源相对丰富;淤积有肥沃的土壤,比较适宜聚落的发展。

(4)乙村到甲村地势平坦;乙村到丙村地势起伏较大,公路大部分路段与等高线平行修建,可减小公路的坡度。

试题详情

27.(2010届温州十校联考题)图甲为某区域示意图,图乙反映图甲中的P地河谷剖面,P地河谷剖面的形成与地转偏向力的作用有关,图丙反映图甲对应的湖泊情况。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甲图中的河流流向是   ;P地附近的地质构造是    

(2)若在P处建大坝,对Q处河流的水文特征可能产生哪些影响?

(3)S城市的海滨浴场游客云集的季节,湖泊蓄水范围接近图丙a、b中的   ,从科伦坡驶往孟买的轮船航向与洋流流向的关系是    

(4)简要评价R地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答案:(1)由南向北流 背斜

(2)流量的季节变化减小,河流含沙量减小。

(3)a 逆流航行

(4)该地为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温和多雨,光热不足,不利于谷物生长,有利于多汁牧草生长,适合发展畜牧业。

试题详情

下图反映了不同地质时期某地自然环境的变化,据此回答23-25题。

23.引起图中地理环境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水热条件的变化      B.地壳运动

C.植被类型的变化      D.岩浆活动

24.下列地区的地理环境与③阶段类似的是( )

A.马达加斯加岛东西两侧

B.天山山脉南北两侧

C.斯堪的纳维亚山脉东西两侧

D.安第斯山脉南段东西两侧

25.图示地理环境的演化过程,主要体现了( )

A.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B.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C.地理环境的复杂性     D.地理环境的稳定性

解析:第23题,图中地理要素变化过程可分解如下:①阶段当地为平地,植被为森林;②阶段当地地壳隆起升高,使背风坡植被由森林变为草原;③阶段地壳继续升高,背风坡出现了沙漠。这一过程中,变化的是地势和植被,而植被的变化又是地势变化的结果,故地理环境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地壳运动。

第24题,马达加斯加岛东侧迎风坡多雨,西侧背风坡少雨;天山山脉北侧为迎风坡,南侧为背风坡;斯堪的纳维亚山脉东侧没有形成荒漠;安第斯山脉南段西侧为迎风坡,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东侧为背风坡,形成巴塔哥尼亚沙漠。

第25题,地理环境中一个要素的变化,引起其他要素也发生改变,说明这些要素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地理环境,即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答案:23.B 24.D 25.A

试题详情

读北半球森林带分布上限与经纬度的关系图,回答21-22题。

21.该森林带是( )

A.常绿阔叶林带       B.常绿硬叶林带

C.落叶阔叶林带       D.针叶林带

解析:选D。从图中可以看出,该森林带在低纬度地区分布在海拔4000米左右的高山地区,而在平地上,主要分布在纬度大于60°的地区,说明其是比较适应高纬生存环境的针叶林带。

22.形成该森林带自沿海向内陆分布高度逐渐增高的主要因素是   ( )

A.热量          B.水分                

C.光照          D.地形

解析:选B。由图可知,该森林带在不同的经度地区分布的高度也有差异,大体是沿海地区的分布海拔较低,内陆地区的分布海拔较高,这是由于沿海地区水分条件较好所致。

试题详情

读图,回答19-20题。

19.与自然带②→③→④更替相似的是( )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⑥→⑤→④        D.①→⑤→④

20.下列各地自然带形成过程中,受非地带性因素影响较大的是( )

A.③、④两地        B.①、④两地

C.⑤、⑥两地        D.①、⑥两地

解析:第19题,图中的②、③、④分别表示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②→③→④自然带更替体现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但这种分异主要是因降水量的差异而导致的。图中的⑥→⑤→④,降水量也逐渐减少,自然带分别是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这种分异与②→③→④自然带更替相似。第20题,①地位于赤道附近,理论应该形成热带雨林气候,但由于该地处于东非高原,海拔高,导致气温稍低,大气对流也不显著,降水少,没有形成热带雨林气候而发育成了热带草原气候,形成热带草原带;⑥地位于回归线附近,由于它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又受暖流影响,形成了终年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对应热带雨林带,故这两地都受非地带性因素影响。

答案:19.C 20.D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