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卤素单质(从氟到碘)性质的递变规律正确的是( )
A.密度逐渐减小,颜色逐渐加深
B.氧化性逐渐减弱
C.还原性逐渐减弱
D.与氢化合条件逐渐困难
2.下列制取氯气的方法可行的是( )
A.加热氯酸钾
B.浓盐酸中加入浓硫酸并加热
C.在二氧化锰中加入浓盐酸并加热
D.高锰酸钾与浓盐酸混合
1.在盛少量氯水的试管中加入过量的溴化钾溶液,再加少量汽油,振荡静止后( )
A.溶液为紫色 B.汽油层呈橙色
C.汽油层呈紫红色 D.溶液为橙色
29.下图为我国亚热带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某地理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们对其进行了综合考察。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4分)
(1)在沿A-E线进行地质调查时,发现岩层的形成年代A、E两处最晚,C处最早。据此分析图示河谷的成因。
(2)同学们沿A-E线观察到沿途植被垂直变化不大。你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
(3)从图中可以看出,聚落主要分布在河流两岸或山前,呈明显的条带状分布。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4)图中虚线是规划在几个村庄之间修建的公路,乙村到甲村的线路比较平直,乙村到丙村的线路比较弯曲,呈“之”字形。分别说明其原因。
解析:(1)根据岩层新老关系判断,图示河谷处的地质构造为背斜,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性疏松,易被侵蚀成谷地。(2)自然带垂直变化的原因是水热条件随高度的变化而变化,垂直分异规律以低纬度高山地区表现最为明显,沿A-E线尽管纬度较低,但属于低山丘陵,相对高度不大,因此植被的垂直变化并不大。(3)山区的聚落多分布在河谷地带,其主要影响因素是地形、水源和土壤。(4)山区公路的修建原则上要与等高线平行,因此,乙村到甲村的线路比较平直,而乙村到丙村的线路要呈“之”字形。
答案:(1)河谷地带为背斜构造,因为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性疏松,易被侵蚀成谷地。
(2)沿线相对高度不大,水热状况垂直分异不显著。
(3)山前的洪积扇、冲积扇和河漫滩平原,地势较平坦;地下水或地表水资源相对丰富;淤积有肥沃的土壤,比较适宜聚落的发展。
(4)乙村到甲村地势平坦;乙村到丙村地势起伏较大,公路大部分路段与等高线平行修建,可减小公路的坡度。
27.(2010届温州十校联考题)图甲为某区域示意图,图乙反映图甲中的P地河谷剖面,P地河谷剖面的形成与地转偏向力的作用有关,图丙反映图甲对应的湖泊情况。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甲图中的河流流向是 ;P地附近的地质构造是 。
(2)若在P处建大坝,对Q处河流的水文特征可能产生哪些影响?
(3)S城市的海滨浴场游客云集的季节,湖泊蓄水范围接近图丙a、b中的 ,从科伦坡驶往孟买的轮船航向与洋流流向的关系是 。
(4)简要评价R地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答案:(1)由南向北流 背斜
(2)流量的季节变化减小,河流含沙量减小。
(3)a 逆流航行
(4)该地为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温和多雨,光热不足,不利于谷物生长,有利于多汁牧草生长,适合发展畜牧业。
下图反映了不同地质时期某地自然环境的变化,据此回答23-25题。
23.引起图中地理环境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水热条件的变化 B.地壳运动
C.植被类型的变化 D.岩浆活动
24.下列地区的地理环境与③阶段类似的是( )
A.马达加斯加岛东西两侧
B.天山山脉南北两侧
C.斯堪的纳维亚山脉东西两侧
D.安第斯山脉南段东西两侧
25.图示地理环境的演化过程,主要体现了( )
A.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B.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C.地理环境的复杂性 D.地理环境的稳定性
解析:第23题,图中地理要素变化过程可分解如下:①阶段当地为平地,植被为森林;②阶段当地地壳隆起升高,使背风坡植被由森林变为草原;③阶段地壳继续升高,背风坡出现了沙漠。这一过程中,变化的是地势和植被,而植被的变化又是地势变化的结果,故地理环境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地壳运动。
第24题,马达加斯加岛东侧迎风坡多雨,西侧背风坡少雨;天山山脉北侧为迎风坡,南侧为背风坡;斯堪的纳维亚山脉东侧没有形成荒漠;安第斯山脉南段西侧为迎风坡,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东侧为背风坡,形成巴塔哥尼亚沙漠。
第25题,地理环境中一个要素的变化,引起其他要素也发生改变,说明这些要素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地理环境,即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答案:23.B 24.D 25.A
读北半球森林带分布上限与经纬度的关系图,回答21-22题。
21.该森林带是( )
A.常绿阔叶林带 B.常绿硬叶林带
C.落叶阔叶林带 D.针叶林带
解析:选D。从图中可以看出,该森林带在低纬度地区分布在海拔4000米左右的高山地区,而在平地上,主要分布在纬度大于60°的地区,说明其是比较适应高纬生存环境的针叶林带。
22.形成该森林带自沿海向内陆分布高度逐渐增高的主要因素是 ( )
A.热量 B.水分
C.光照 D.地形
解析:选B。由图可知,该森林带在不同的经度地区分布的高度也有差异,大体是沿海地区的分布海拔较低,内陆地区的分布海拔较高,这是由于沿海地区水分条件较好所致。
读图,回答19-20题。
19.与自然带②→③→④更替相似的是( )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⑥→⑤→④ D.①→⑤→④
20.下列各地自然带形成过程中,受非地带性因素影响较大的是( )
A.③、④两地 B.①、④两地
C.⑤、⑥两地 D.①、⑥两地
解析:第19题,图中的②、③、④分别表示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②→③→④自然带更替体现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但这种分异主要是因降水量的差异而导致的。图中的⑥→⑤→④,降水量也逐渐减少,自然带分别是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这种分异与②→③→④自然带更替相似。第20题,①地位于赤道附近,理论应该形成热带雨林气候,但由于该地处于东非高原,海拔高,导致气温稍低,大气对流也不显著,降水少,没有形成热带雨林气候而发育成了热带草原气候,形成热带草原带;⑥地位于回归线附近,由于它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又受暖流影响,形成了终年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对应热带雨林带,故这两地都受非地带性因素影响。
答案:19.C 20.D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