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428957  428965  428971  428975  428981  428983  428987  428993  428995  429001  429007  429011  429013  429017  429023  429025  429031  429035  429037  429041  429043  429047  429049  429051  429052  429053  429055  429056  429057  429059  429061  429065  429067  429071  429073  429077  429083  429085  429091  429095  429097  429101  429107  429113  429115  429121  429125  429127  429133  429137  429143  429151  447090 

2005.3月

试题详情

3、解读屈原悲剧命运形成的根源(突破难点)

试题详情

在作者眼中,屈原是怎样的一个形象?他又是怎样表现这一形象的?

重点研读评价《离骚》(第3节)一段。

(说明:本段最集中地揭示了屈原的崇高品格,又是历来评价《离骚》的最重要文字)

(1)让学生齐诵第三段,体会作者在文中的感情。

(2)作者从哪些方面介绍《离骚》,又是怎样把屈原的作品和人格结合起来写?

2、品读屈原行吟泽畔时与渔夫的对话。

(1)分角色朗读。

(2)思考:①文中的渔夫是一个怎样的形象;②两次对话揭示了屈原怎样的内心世界?③屈原为何要选择“自沉”这种解脱方式,你怎样看待和评价。

试题详情

6、结合柳宗元的一生的主要活动,感受柳宗元的悲悯情怀和他寂寞的人生。

投影韩愈的《柳子厚墓志铭》的节选部分:

元和中,尝例召至京师,又偕出为刺史,而子厚得柳州。既至,叹曰:“是岂不足为政邪!”因其土俗,为设教禁,州人顺赖。其俗以男女质钱,约不时赎,子本相侔,则没为奴婢。子厚与设方计,悉令赎归。其尤贫力不能者,令书其佣,足相当,则使归其质。观察使下其法于他州,比一岁,免而归者且千人。

(投影韩愈《柳子厚墓志铭》:

文字:“子厚前时少年,勇于为人,不自贵重顾藉,谓功业可立就,故坐废退。既退,又无相知有气力得位者推挽,故卒死于穷裔。材不为世用,道不行于时也。使子厚在台省时,自持其身,已能如司马、刺史时,亦自不斥。斥时,有人力能举之,且必复用不穷。”

试题详情

5、为什么柳宗元要谈吏治?

教师投影柳宗元长安为官时期即柳宗元写作此文前后的履历,供学生讨论、研究。

 作者写作前后的履历:

(1)贞元九年即793年,二十一岁的柳宗元中进士。

(2)贞元十二年,二十四岁的柳宗元任秘书省校书郎。(管理国家的经籍图书)

(3)贞元十七年,二十九岁的柳宗元调为蓝田尉(县官的助手,管全县的治安)。                  (4)贞元十九年即803年,三十一岁的柳宗元调回长安拜监察御史(掌管监察百官、巡按州县、视察刑狱和纠正朝仪等职务,有权过问民政、财政、军事的工作)。

(5)贞元二十一年(八月改永贞元年)即805年二月,三十三岁的柳宗元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运动,曾任礼部员外郎。革新的主要内容是:禁止宫市和五坊小儿,不许宦官作威作福;惩办贪官污吏;整顿税收,降低盐价,减轻人民负担;释放宫女。革新失败,同年八月被罢官。

师生讨论的结果:①由于当时存在官吏骚扰百姓的黑暗的社会现实。②由于作者担任的蓝田尉、监察御史这些社会角色使他了解百姓的疾苦。③社会的责任感以及知识分子的良知,使他不能对这一切视而不见、充耳不闻④他具有心忧黎元的悲悯情怀。⑤归根结底,他有着对生命的无法抑制的、热烈的尊重和热爱。

试题详情

4、文章的主旨是什么呢?作者是怎样表达这一主旨的?(赏析作品的写作手法)

展示一个表格,按小组讨论完成,尽量用原文回答。完成后的表格内容:

是  与  吾  业  者  其  亦  有  类
郭 橐 驼 种 树
他 植 者种树
长人者治民
种树方法
本舒、培平、土故、筑密  ( 其莳也若子)
根拳土易、若不过焉则不及
好烦其令:
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织,督尔获,早缫尔绪,早织尔缕,字尔幼孩,遂尔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
 
种完后的态度
 
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置也若弃)(不害其长,不抑耗其实)
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朝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
 
结  果
 
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其天者全而其性得)
 
成活率不高;不“硕茂”,可能只开花不结果,或结的果不多。
病且怠: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
原因分析
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马虎、过分勤虑以致害树
繁政扰民伤民
结论
养树术:要顺民之天以致其性
养人术:治民要顺民之天以致其性
文章主旨
治民要顺民之天以致其性

总结:从上述表格可以看出郭橐驼种树与他植者种树形成对比。对比的作用是什么?

(突出郭橐驼种树的方法得当。)

“治民术”是什么?文章没有直接明白地说出来,答案是同学推论出来的。这种手法叫“类比”。所谓“类比”,指两个事物,由于某些特征相似,由此推论出在另一方面,特征也相似。“他植者种树”与“长人者治民”,在方法、结果、原因三方面相似,由此推论出:“种树术”与“养人术”也相似。这种手法我们在哪些课文中学过?(学生回忆,教师点拨后回忆起《邹忌讽齐王纳谏》和《拿来主义》两篇课文。类比的好处是什么?

(简洁、含蓄、委婉,咀嚼鉴赏,韵味无穷。)

总结:有人评价柳宗元的文章“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柳州之文如山”、“柳文如水”。

试题详情

3、作者是为郭橐驼树碑立传吗?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不是。目的是“传其事以为官戒也”。

试题详情

2、如果郭橐驼生活在你的周围,受欢迎吗?(拉近作品与学生的距离,借此分析人物性格)

郭橐驼:出身社会底层的重度残疾人,豁达,坦然随顺、乐观、不自私、热情、充满大智慧。

归纳:文章仅六百多字,作者用冷静的笔法客观地叙述,为我们塑造了一个饱满的人物形象。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