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429907  429915  429921  429925  429931  429933  429937  429943  429945  429951  429957  429961  429963  429967  429973  429975  429981  429985  429987  429991  429993  429997  429999  430001  430002  430003  430005  430006  430007  430009  430011  430015  430017  430021  430023  430027  430033  430035  430041  430045  430047  430051  430057  430063  430065  430071  430075  430077  430083  430087  430093  430101  447090 

2.物质鉴别

(1)不用任何试剂鉴别多种物质

①先依据外观特征,鉴别出其中的一种或几种,然后再利用它们去鉴别其他的几种物质。

②若均无明显外观特征,可考虑能否用加热或焰色反应区别开来。

③若以上两方法都不能鉴别时,可考虑两两混合法,记录混合后的反应现象,分析确定。

④若被鉴别物质为两种时,可考虑因试剂加入的顺序不同,现象不同而进行鉴别。

(2)只用一种试剂鉴别多种物质

①先分析被鉴别物质的水溶性、密度、溶液酸碱性,确定能否选用水或指示剂(石蕊)进行鉴别。

②在鉴别多种酸、碱、盐的溶液时,可依据“相反原理”确定试剂进行鉴别。即被鉴别的溶液多数呈酸性时,可选用碱或水解呈碱性的盐的溶液作试剂;若被鉴别的溶液多数呈碱性时,可选用酸或水解呈酸性的溶液作试剂。

③常用溴水、新制氢氧化铜、氯化铁溶液等作试剂鉴别多种有机物。

(3)任选试剂鉴别多种物质

任选试剂鉴别多种物质的题目往往以简答题的形式出现,回答时要掌握以下要领:

①选取试剂要最佳;选取的试剂对试剂组中的各物质反应现象要专一,使之一目了然。

②不许原瓶操作:鉴别的目的是为了以后的使用,若原瓶操作,试剂污染,“别”而无用。要有“各取少许”字样。

③不许“指名道姓”:结论的得出来自实验现象,在加入试剂之前,该物质是未知的,叙述时不可出现“取某某试剂加入某某物质……”的字样。一般简答顺序为:各取少许→溶解→加入试剂→描述现象→得出结论。

试题详情

1.物质的检验

(1)鉴定、鉴别与推断的比较

 
不同点
相同点
鉴定
根据物质的化学性质,对一种物质分别检验出阴、阳离子
均需根据物质的特征反应,选择恰当的试剂和方法,准确观察反应中颜色变化、沉淀的生成或溶解、气体的生成、焰色等现象加以判定
鉴别
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进行辨认
推断
通过已知实验事实,根据性质分析,推出被检物质的组成或名称

(2)常见物质的检验方法

根据物质性质(主要是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往往也是重要线索),使被检验物质与加入的试剂作用,转变为某种已知物质,或产生某种特殊现象,从而确定该物质的存在。常见的特殊现象有:

①生成气体:能够生成气体的离子很多,生成的气体也常有性质的相似之处,判断时要注意干扰。

②生成沉淀:许多金属阳离子或酸根阴离子都可生成具有特殊颜色、特殊性质的沉淀,但同时也应注意排除干扰离子。

③显现特殊颜色:特殊颜色的出现或消失并配合特殊试剂,是鉴别物质的常见方法,如KSCN检验Fe3+、苯酚检验Fe3+、酸性KMnO4检验不饱和化合物、新制Cu(OH)2悬浊液检验醛类物质等。

试题详情

25.答案:(1)过滤  萃取  Cl2+2I===I2+2Cl  (2)B

(3)分液漏斗,锥形漏斗

(4)①缺石棉网,②温度计插到了液体中,③冷凝管进出水的方向颠倒;

(5)使蒸馏烧瓶均匀受热、控制加热温度不会过高  蒸馏烧瓶

解析:(1)从流程图中提示可知操作①是过滤;③是萃取;②中的反应是Cl2将I氧化成I2的反应。

(2)根据萃取的原理,要从含碘的水溶液中萃取碘,所选择的萃取剂一定要和水互不相溶或很难相溶,而选项中,酒精、乙酸、甘油皆与水互溶,因此B是正确选项。

(3)按照流程图考虑每一步骤需要的仪器,还缺少锥形漏斗和分液漏斗。

(4)检验实验装置的错误,要按照实验的进程,逐一检查,通常是从左到右,自下而上。该装置中缺石棉网,温度计不应插入液体中,冷凝管出水的方向错了。

(5)利用水浴可使被加热物质受热均匀而温度又不会超过100℃,最后在蒸馏烧瓶中得到晶态碘。

●命题趋向与应试策略

试题详情

24.答案:(1)先将浓硝酸注入容器中,再慢慢注入浓硫酸,并及时搅拌和冷却

(注:给分点是①次序②慢慢加入③及时搅拌)

(2)将反应器放在50℃-60℃(或60℃)的水浴中加热

(注:给分点是①水浴②60℃)

(3)分液漏斗

(4)除去粗产品中残留的酸(或除去残留的硝酸、硫酸)

(5)大  苦杏仁

试题详情

23.答案:A:NaOH,B:NaNO3,C:Ba(NO3)2,D:HNO3,X:MgSO4

A:HNO3,B:NaNO3,C:Ba(NO3)2,D:NaOH,X:Na2SiO3

解析:从所给的A、B、C、D四种物质看,向其中加入某种试剂会产生白色沉淀的可做如下推理:硝酸钠溶液很难和其他物质在溶液中产生沉淀;氢氧化钠一般能和多种金属阳离子生成难溶性碱,其中常见的白色难溶性碱有氢氧化镁、氢氧化亚铁(空气中不易观察到)、氢氧化铝(两性);硝酸是一种强酸,其盐一般均可溶,所以在复分解反应中,硝酸除了能和硅酸盐形成难溶于水的硅酸(白色沉淀)外,很难和其余物质产生沉淀;能和硝酸钡形成沉淀的物质应主要从酸根阴离子考虑,如碳酸盐、亚硫酸盐、磷酸盐、硫酸盐等均能和硝酸钡形成白色沉淀,其中生成的硫酸钡是难溶于强酸的。

试题详情

22.答案:(1)稀  (a)(c)  (2)(a)(c)

(3)(b)  Fe(OH)3、Cu(OH)2

解析:(1)由Ag+2HNO3(浓)===AgNO3+NO2↑+H2O,3Ag+4HNO3(稀)===3AgNO3+NO↑+2H2O,可以看出,消耗同样多的Ag时,浓HNO3放出NO2多,耗HNO3也多。

(2)加热主要是提高反应速率,使金属与HNO3在较短时间内充分反应,提高反应物的转化率。

(3)冲稀使溶液的pH增大,Fe3+、Cu2+以氢氧化物形式沉淀析出,从而除去了杂质。

试题详情

21.答案:(1)FeI2  FeCl3  (2)C  (3)升华  萃取

(4)将I2加在淀粉溶液中,溶液显蓝色

(5)2AgI===2Ag+I2

解析:分析物质的转化图,逐一分析讨论,可得出乙物质是由铁和碘化银反应生成的,由于铁在该反应中只能被氧化为+2价,故乙是FeI2,而不是FeI3,而Cl2将FeI2氧化为I2和FeCl3:3Cl2+2FeI2===2I2+2FeCl3

在第④步操作中用稀硫酸浸洗银时,是除去银里的少量铁。I2单质易升华,易溶于有机溶剂(如酒精、四氯化碳等),提纯I2可用升华和萃取的方法。单质I2遇淀粉的水溶液显蓝色,这是检验单质I2的常用方法(也是检验淀粉的常用方法)。AgI的稳定性较差,见光受热易分解生成单质银和碘。

试题详情

20.答案:(1)2Cl-2e==Cl2  升高

(2)Ca2++CO===CaCO3

Mg2++2OH===Mg(OH)2

(3)ac  (4)bc  (5)蒸发  过滤

(6)NaCl+H2ONaClO+H2

或2NaCl+2H2OH2↑+Cl2↑+2NaOH

Cl2+2NaOH===NaCl+NaClO+H2O

解析:(1)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电极,其反应为:2H++2e===H2↑,促使H2O

H++OH向右移动,产生大量OH,pH升高。

(3)溶液中已有OH、Cl,如果加入Ba(NO3)2,即掺入了新的杂质NO离子。

(4)欲有效除去三种离子,所加的三种试剂应过量,过量的Ba2+必须用CO除去,所以加钡试剂必须在加Na2CO3之前。

试题详情

19.答案:(1)萃取(萃取、分液)  分液漏斗

(2)C6H5ONa  NaHCO3

(3)C6H5ONa+CO2+H2OC6H5OH+NaHCO3

(4)CaCO3  过滤

(5)NaOH水溶液  CO2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看懂流程图到底给了我们哪些信息,是以何种方式给出的。

试题详情

18.答案:(1)蒸馏法

(2)取一支小试管,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慢慢放出少量液体,往其中加入少量水,如果加水后,试管中的液体不分层,说明分液漏斗中,下层是“水层”,反之,则上层是水层。

解析:本题考查了混合物的分离原理和分离方法。分离沸点不同但又互溶的液体混合物,常用蒸馏的方法。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混合物,常用分液的方法。

此题的难点是第二小题,这是一实验设计题,比较新颖,不少考生感到无从下手。实质上,解此题要紧扣水与有机物互不相溶这一分液原理,从分液漏斗中放出少量下层液体,再向放出的液体中加入水,如不分层,则证明下层是水。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