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430288  430296  430302  430306  430312  430314  430318  430324  430326  430332  430338  430342  430344  430348  430354  430356  430362  430366  430368  430372  430374  430378  430380  430382  430383  430384  430386  430387  430388  430390  430392  430396  430398  430402  430404  430408  430414  430416  430422  430426  430428  430432  430438  430444  430446  430452  430456  430458  430464  430468  430474  430482  447090 

(1)波的图象

①坐标轴:取质点平衡位置的连线作为x轴,表示质点分布的顺序;取过波源质点的振动方向作为Y轴表示质点位移.

②意义:在波的传播方向上,介质中质点在某一时刻相对各自平衡位置的位移.

③形状:正弦(或余弦)图线.

因而画波的图象.要画出波的图象通常需要知道波长λ、振幅A、波的传播方向(或波源的方位)、横轴上某质点在该时刻的振动状态(包括位移和振动方向)这四个要素.

(2)简谐波图象的应用

①从图象上直接读出波长和振幅.

②可确定任一质点在该时刻的位移.

③可确定任一质点在该时刻的加速度的方向.

④若已知波的传播方向,可确定各质点在该时刻的振动方向.若已知某质点的振动方向,可确定波的传播方向.

⑤若已知波的传播方向,可画出在Δt前后的波形.沿传播方向平移Δs=vΔt.

规律方法      1、机械波的理解

[例2]地震震动以波的形式传播,地震波有纵波和横波之分。

(1)图中是某一地震波的传播图,其振幅为A,波长为λ,某一时刻某质点的坐标为(λ,0)经1/4周期该质点的坐标是多少?该波是纵波还是横波。

A.纵波(5λ/4.0)   B.横波(λ,-A)

C.纵波(λ,A)    D.横波(5λ/4.A)

(2)若 a、b两处与c地分别相距300 km和200 km。当 C处地下15 km处发生地震,则

A.C处居民会感到先上下颠簸,后水平摇动     B.地震波是横波

C.地震波传到a地时,方向均垂直地面       D.a、b两处烈度可能不同

解析:(1)由题图知,该地震波为横波,即传播方向与振动方向垂直。

某质点的坐标(λ,0)即为图中a点,经1/4周期,a点回到平衡位置下面的最大位移处,即位移大小等于振幅,坐标为(λ,-A),(水平方向质点并不随波逐流)。  故答案为B

(2)由于地震波有横波、纵波之分,二者同时发生,传播速度不同而异,传到a、b两处,由于距离,烈度也当然不同。   故答案为A、D。

[例3]1999年9月台湾南投地区发生了里氏7.4级大地震,已知地震中的纵彼和横波在地表附近的传播速度为 9.1km/s和3.7km/s,在某地的观测站中,记录了南投地震的纵波和横渡到达该地的时间差5.4S.

(1)求这个观测站距南投的距离.

(2)观测站首先观察到的是上下振动还是左右晃动?

解析:(1)设观测站距南投的距离为S,则  =t,s=t=34km

(2)因为纵波先到观测点,因而先观察到的是左右晃动。

2、质点振动方向和波的传播方向的判定

(1)在波形图中,由波的传播方向确定媒质中某个质点(设为质点A)的振动方向(即振动时的速度方向):逆着波的传播方向,在质点 A的附近找一个相邻的质点B.若质点B的位置在质点A的负方向处,则A质点应向负方向运动,反之。则向正方向运动如图中所示,图中的质点A应向y轴的正方向运动(质点B先于质点A振动.A要跟随B振动).

(2)在波形图中.由质点的振动方向确定波的传播方向,若质点C是沿Y轴负方向运动,在C质点位置的负方向附近找一相邻的质点D.若质点D在质点C位置X轴的正方向,则波由X轴的正方向向负方向传播:反之.则向X轴的正方向传播.如图所示,这列波应向X轴的正方向传播(质点c要跟随先振动的质点D的振动)

具体方法为:①带动法:根据波的形成,利用靠近波源的点带动它邻近的离波源稍远的点的道理,在被判定振动方向的点P附近(不超过λ/4)图象上靠近波源一方找另一点P/,若P/在P上方,则P/带动P向上运动如图,若P/在P的下方,则P/带动P向下运动.

②上下坡法:沿着波的传播方向走波形状“山路”,从“谷”到“峰”的上坡阶段上各点都是向下运动的,从“峰”到“谷”的下坡阶段上各点都是向上运动的,即“上坡下,下坡上”

③微平移法:将波形沿波的传播方向做微小移动Δx=v·Δt<λ/4,则可判定P点沿y方向的运动方向了.

  反过来已知波形和波形上一点P的振动方向也可判定波的传播方向.

[例4]如图所示,a、b是一列横波上的两个质点,它们在X轴上的距离s=30m,波沿x轴正方向传播,当a振动到最高点时b恰好经过平衡位置,经过3s,波传播了30m,并且a经过平衡位置,b恰好到达最高点,那么.

   A.这列波的速度一定是10 m/s   B.这列波的周期可能是0.8s

   C.这列波的周期可能是3s     D.这列波的波长可能是 24 m

 解析:因波向外传播是匀速推进的,故v=ΔS/Δt=10m/s,设这列波的振动周期为T,由题意知经3s,a质点由波峰回到平衡位置,可得T/4十nT/2=3(n=1,2……)

   另由v=λ/T得波长λ=,(n=0,1,2……)

   在n=2时,对应的波长λ=24 m;在n=7时,T=0.8s.故选项A、B、D正确.答案:ABD

 点评:本题在写出周期T的通式时即应用了“特殊点法”,对a质点,同波峰回到平衡位置需T/4 时间,再经T/2又回到平衡位置……,这样即可写出T的通式.当然,若考虑质点b,也能写出这样的通式(同时须注意到开始时b恰好经过平衡位置,包括向上通过平衡位置和向下通过平衡位置这两种情况).

[例5]一列波在媒质中向某一方向传播,图所示的为此波在某一时刻的波形图,并且此时振动还只发生在M、N之间.此列波的周期为T,Q质点速度方向在波形图中是向下的,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

A.  波源是M,由波源起振开始计时,P质点已经振动的时间为T;

B.波源是N,由波源起振开始计时,P点已经振动的时间为3 T/4

C.波源是N,由波源起振开始计时,P点已经振动的时间为T/4。

D.波源是M,由波源起振开始计时,P点已经振动的时间为T/4

解析:若波源是M,则由于Q点的速度方向向下,在 Q点的下向找一相邻的质点,这样的质点在Q的右侧,说明了振动是由右向左传播,N点是波源,图示时刻的振动传到M点,P与M点相距λ/4,则P点已经振动了T/4.故C选项正确。

点评:本题关键是由质点的运动方向确定波的传播方向,从而确定波源的位置.

[例6]如图所示,O为上下振动的波源,振动频率为100Hz,它P所产生的横波同时向左、向在传播.波速为80 m/s,M、N两质点距波源的距离分别为OM=17.4m,ON=16.2m,当波源通过平衡位置向上振动时,M、N两质点的位置分别为(    )

A.M点在波峰,N点在波谷;   B.M、N两点均在波峰

C.N点在波峰,M点在波谷;   D.M、N两点均在波谷

解析:由题意可知该列波的波长为λ=v/f=80/100m=0.8m.M、N两点与波源的距离分别为OM=17.4m=(21+3/4)λ, ON=16.2m=(20+l/4)A.这说明 M、N两点为反相点,当波源 O在平衡位置向上振动时波形图如图所示,图中的P点与M点是同相点,Q点与N点是同相点,所以M在波峰,N点在波谷,A选项正确

点评:本题关键有两点:当波源O由平衡位置向上运动时,波源两侧的质点的波形图的形状,也就是确定如图的波形图(O两侧相邻的质点均追随O点向上运动且在O点的下方);在O点的附近寻找M、N两点的同相点P、Q。

试题详情

   波速是介质对波的传播速度.介质能传播波是因为介质中各质点间有弹力的作用,弹力越大,相互对运动的反应越灵教,则对波的传播速度越大.通常情况下,固体对机械波的传摇速度校大,气体对机械波的传播速度较小.对纵波和横波,质点间的相互作用的性质有区别,那么同一物质对纵波和对横波的传播速度不相同.所以,介质对波的传播速度由介质决定,与振动频率无关.

  波长是质点完成一次全振动所传播的距离,所以波长的长度与波速v和周期T有关.即波长由波源和介质共同决定.

   由以上分析知,波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频率不会发生变化,速度和波长将发生改变.

   ②振源的振动在介质中由近及远传播,离振源较远些的质点的振动要滞后一些,这样各质点的振动虽然频率相同,但步调不一致,离振源越远越滞后.沿波的传播方向上,离波源一个波长的质点的振动要滞后一个周期,相距一个波长的两质点振动步调是一致的.反之,相距1/2个波长的两质点的振动步调是相反的.所以与波源相距波长的整数倍的质点与波源的振动同步(同相振动);与波源相距为1/2波长的奇数倍的质点与波源派的振动步调相反(反相振动.)

[例1]一简谐横波的波源的振动周期为1s,振幅为1crn,波速为1m/s,若振源质点从平衡位置开始振动,且从振源质点开始振动计时,当 t=0.5s时(   )

A.距振源¼λ处的质点的位移处于最大值   B.距振源¼λ处的质点的速度处于最大值

C.距振源½λ处的质点的位移处于最大值   D.距振源½λ处的质点的速度处于最大值

   解析:根据题意,在0.5s 内波传播的距离 Δx=vt=0.5m.即Δx=½λ.也就是说,振动刚好传播到½λ处,因此该处的质点刚要开始振动,速度和位移都是零,所以选项C、D都是不对的,振源的振动传播到距振源¼λ位置需要的时间为T/4=0。25s,所以在振源开始振动0.5 s后.¼λ处的质点,振动了0.25 s,即1/4个周期,此时该质点应处于最大位移处,速度为零.   答案:A

试题详情

3.波速:单位时间内波向外传播的距离。v=s/t=λ/T=λf,波速的大小由介质决定。

试题详情

2.周期与频率.波的频率由振源决定,在任何介质中传播波的频率不变。波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唯一不变的是频率(或周期),波速与波长都发生变化.

试题详情

1.波长λ:两个相邻的,在振动过程中相对平衡位置的位移总是相等的质点间的距离叫波长.在横波中,两个相邻的波峰或相邻的波谷之间的距离.在纵波中两相邻的的密部(或疏部)中央间的距离,振动在一个周期内在介质中传播的距离等于波长

试题详情

4.机械波的传播过程

(1)机械波传播的是振动形式和能量.质点只在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做振动,并不随波迁移.后一质点的振动总是落后于带动它的前一质点的振动。

(2)介质中各质点的振动周期和频率都与波源的振动周期和频率相同.

(3)由波源向远处的各质点都依次重复波源的振动.

试题详情

3、分类:①横波: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凸起部分叫波峰,凹下部分叫波谷

②纵波: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在一直线上.质点分布密的叫密部,疏的部分叫疏部,液体和气体不能传播横波。

试题详情

2、产生条件:(1)有作机械振动的物体作为波源.(2)有能传播机械振动的介质.

试题详情

1、定义:机械振动在介质中传播就形成机械波.

试题详情

3、单摆的综合应用

[例7](1998年全国)图中两单摆摆长相同,平衡时两摆球刚好触.现将摆球A在两摆线所在平面向左拉开一小角度后释放,碰撞后,两球分开各自做简谐运动.以mA、mB分别表示摆球A、B的质量,则(   )

   A.如果mA>mB,下一次碰撞将发生在平衡位置右侧

   B.如果mA<mB,下一次碰撞将发生在平衡位置左侧

   C.无论两摆球的质量之比是多少,下一次碰撞都不可能在平衡位置右侧

   D.无论两摆球的质量之比是多少,下一次碰撞都不可能在平衡位置左侧

解析:由于两球线长相等,所以两球做单摆运动的周期必然相等.两球相碰后有这几种可能:①碰后两球速度方向相反,这样两球各自到达最高点再返回到平衡位置所用的时间相等,故两球只能在平衡位置相遇;②碰后两球向同一方向运动,则每个球都先到达最大位移处然后返回平衡位置,所用的时间也都是半个周期,两球仍只能在平衡位置相遇;③碰后一球静止,而另一球运动,则该球先到最大位移又返回到平衡位置,所用时间还是半个周期,在平衡位置相遇.

   因此,不管mA>mB,还是mA<mB 还是mA=mB ,无论摆球质量之比为多少,下一次碰撞都只能发生在平衡位置,也就是说不可能发生在平衡位置的右侧或左侧,所以选项C、D正确.

拓展:两球的碰撞是否是弹性碰撞?

[例8]如图所示,两个完全相同的弹性小球1,2,分别挂在长L和L/4的细线上,重心在同一水平面上且小球恰好互相接触,把第一个小球向右拉开一个不大的距离后由静止释放,经过多长时间两球发生第10次碰撞?

解析:因将第1个小球拉开一个不大的距离,故摆动过程应符合单摆的周期公式有,系统振动周期为,在同一个T内共发生两次碰撞,球1从最大位移处由静止释放后.经发生10次碰撞,且第10次碰后球1又摆支最大位移处.

[例9]一单摆的摆长为L,摆球的质量为m,原来静止,在一个水平冲量I作用下开始摆动.此后,每当摆球经过平衡位置时,便给它一个与其速度方向一致的冲量I,求摆球经过多长时间后其摆线与竖直方向间的夹角可以达到α?(α≤50,不计阻力,所施冲量时间极短)

解析:设摆球经过平衡位置的次数为n,则摆球达最大偏角α时需用时间t=(n-l) …………①

由动量定理和机械能守恒定律得:nI=mv………②    ½mv2=mgl(1-cosα)………③

单摆周期……… ④   联立①-④式得:

[例10]如图所示,AB为半径R=7.50 m的光滑的圆弧形导轨,BC为长s=0.90m的光滑水平导轨,在B点与圆弧导轨相切,BC离地高度h=1.80 m,一质量m1=0.10 kg的小球置于边缘C点,另一质量m2=0. 20 kg的小球置于B点,现给小球m1一个瞬时冲量使它获得大小为0.90 m/s的水平向右速度,当m1运动到B时与m2发生弹性正碰,g取10 m/s2,求:

(1)两球落地的时间差Δt;

 (2)两球落地点之间的距离Δs.

解析:(1 )m1与m2发生弹性正碰,则设碰后m1和m2速度分别为v1/和v2/,有

得v1=一0.3 m/s,v'2=0. 6 m/s

可见m1以0. 3 m/s速度反弹,从B到C,t=s/v1/=3s, m2以0. 6 m/s速度冲上圆弧轨道,可证明m2运动可近似为简谐运动,在圆弧上运动时间为=2.72 s,再从B到C, t2 =s/v2/=1.5s则△t=t2+T/2一t1=1.22 s. (2)利用平抛运动知识不难求得△s=0.18 m.

[例11]如图所示,a、b、Co 质量相等的三个弹性小球(可视为质点),a、b分别悬挂在L1=1.0m,L2=0.25 m的轻质细线上,它们刚好与光滑水平面接触而不互相挤压,ab相距10cm。若c从a和b的连线中点处以v0=5 cm/s的速度向右运动,则c将与b和a反复碰撞而往复运动。

   已知碰撞前后小球c均沿同一直线运动,碰撞时间极短,且碰撞过程中没有机械能损失,碰撞后a和b的摆动均可视为简谐振动。以c球开始运动作为时间零点,以向右为正方向,试在图中画也在l0s内C、b两球运动的位移-时间图像,两图像均以各自的初位置为坐标原点。(运算中可认为)

[答案]如图

[例12]有几个登山运动员登上一无名高峰,但不知此峰的高度,他们想迅速估测出高峰的海拔高度,但是他们只带了一些轻质绳子、小刀、小钢卷尺、可当作秒表用的手表和一些食品,附近还有石子、树木等,其中一个人根据物理知识很快就测出了海拔高度,请写出测量方法,需记录的数据,推导出计算高峰的海拔高度的计算式.

解析:用细线和小石块做一个单摆,量出摆线长L1,并测出单摆周期T1.设小石块重心到细线与小石块的连接处的距离为d,则改变摆线长为L2,测出周期T2,则可得当地重力加速度为又由,得

[例13]在长方形桌面上放有:秒表、细绳、铁架台、天平、弹簧秤、钩码,怎样从中选取器材可较为准确地测出桌面面积S?并写出面积表达式.

[解析]用细绳量桌面长,并用此绳(包括到钩码重心)、钩码、铁架台做成单摆,由秒表测出其振动周期T1;同理量桌面宽,做单摆,测出周期T2. 答案:S=

试题展示

       波的性质与波的图像

知识简析  一、机械波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