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430485  430493  430499  430503  430509  430511  430515  430521  430523  430529  430535  430539  430541  430545  430551  430553  430559  430563  430565  430569  430571  430575  430577  430579  430580  430581  430583  430584  430585  430587  430589  430593  430595  430599  430601  430605  430611  430613  430619  430623  430625  430629  430635  430641  430643  430649  430653  430655  430661  430665  430671  430679  447090 

1.通过丰富实例,进一步体会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学习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了解构成函数的要素,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了解映射的概念;

试题详情

3.确定集合的“包含关系”与求集合的“交、并、补”是学习集合的中心内容,解决问题时应根据问题所涉及的具体的数学内容来寻求方法。

① 区别∈与a与{a}、φ与{φ}、{(1,2)}与{1,2};

AB时,A有两种情况:A=φ与A≠φ。

③若集合A中有n个元素,则集合A的所有不同的子集个数为,所有真子集的个数是-1, 所有非空真子集的个数是

④区分集合中元素的形式

⑤空集是指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的区别;0与三者间的关系。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条件为,在讨论的时候不要遗忘了的情况。

⑥符号“”是表示元素与集合之间关系的,立体几何中的体现点与直线(面)的关系 ;符号“”是表示集合与集合之间关系的,立体几何中的体现面与直线(面)的关系。

逻辑是研究思维形式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是人们认识和研究问题不可缺少的工具,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推理技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试题详情

2.强化对集合与集合关系题目的训练,理解集合中代表元素的真正意义,注意利用几何直观性研究问题,注意运用Venn图解题方法的训练,加强两种集合表示方法转换和化简训练;解决集合有关问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集合所描述的具体内容(即读懂问题中的集合)以及各个集合之间的关系,常常根据“Venn图”来加深对集合的理解,一个集合能化简(或求解),一般应考虑先化简(或求解);

试题详情

集合知识可以使我们更好地理解数学中广泛使用的集合语言,并用集合语言表达数学问题,运用集合观点去研究和解决数学问题。

1.学习集合的基础能力是准确描述集合中的元素,熟练运用集合的各种符号,如、=、A、∪,∩等等;

试题详情

+(200÷30)=146

所以,符合条件的数共有200-146=54(个)

点评:分析200个数分为两类,即满足题设条件的和不满足题设条件的两大类,而不满足条件的这一类标准明确而简单,可考虑用扣除法。

题型7:集合综合题

例11.(1999上海,17)设集合A={x||xa|<2},B={x|<1},若AB,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

解:由|xa|<2,得a-2<x<a+2,所以A={x|a-2<x<a+2}。

<1,得<0,即-2<x<3,所以B={x|-2<x<3}。

因为AB,所以,于是0≤a≤1。

点评:这是一道研究集合的包含关系与解不等式相结合的综合性题目。主要考查集合的概念及运算,解绝对值不等式、分式不等式和不等式组的基本方法。在解题过程中要注意利用不等式的解集在数轴上的表示方法.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例12.已知{an}是等差数列,d为公差且不为0,a1d均为实数,它的前n项和记作Sn,设集合A={(an,)|n∈N*},B={(x,y)| x2y2=1,x,y∈R}。

试问下列结论是否正确,如果正确,请给予证明;如果不正确,请举例说明:

(1)若以集合A中的元素作为点的坐标,则这些点都在同一条直线上;

(2)AB至多有一个元素;

(3)当a1≠0时,一定有AB

解:(1)正确;在等差数列{an}中,Sn=,则(a1+an),这表明点(an,)的坐标适合方程y(x+a1),于是点(an, )均在直线y=x+a1上。

(2)正确;设(x,y)∈AB,则(x,y)中的坐标x,y应是方程组的解,由方程组消去y得:2a1x+a12=-4(*),

a1=0时,方程(*)无解,此时AB=

a1≠0时,方程(*)只有一个解x=,此时,方程组也只有一解,故上述方程组至多有一解。

AB至多有一个元素。

(3)不正确;取a1=1,d=1,对一切的x∈N*,有an=a1+(n-1)d=n>0, >0,这时集合A中的元素作为点的坐标,其横、纵坐标均为正,另外,由于a1=1≠0 如果AB,那么据(2)的结论,AB中至多有一个元素(x0,y0),而x0=<0,y0=<0,这样的(x0,y0)A,产生矛盾,故a1=1,d=1时AB=,所以a1≠0时,一定有AB是不正确的。

点评:该题融合了集合、数列、直线方程的知识,属于知识交汇题。

变式题:解答下述问题:

(Ⅰ)设集合,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分析:关键是准确理解   的具体意义,首先要从数学意义上解释  的意义,然后才能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

解:

的取值范围是UM={m|m<-2}.

(解法三)设这是开口向上的抛物线,,则二次函数性质知命题又等价于

注意,在解法三中,f(x)的对称轴的位置起了关键作用,否则解答没有这么简单。

(Ⅱ)已知两个正整数集合A={a1,a2,a3,a4},

B.

分析:命题中的集合是列举法给出的,只需要根据“交、并”的意义及元素的基本性质解决,注意“正整数”这个条件的运用,

(Ⅲ)

 

  分析:正确理解

      要使,

k=0时,方程有解,不合题意;

又由

②,

由①、②得

b为自然数,∴b=2,代入①、②得k=1

点评:这是一组关于集合的“交、并”的常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问题条件的具体的数学内容,才能由此寻求解决的方法。

题型6:课标创新题

例13.七名学生排成一排,甲不站在最左端和最右端的两个位置之一,乙、丙都不能站在正中间的位置,则有多少不同的排法?

  解:设集合A={甲站在最左端的位置},

B={甲站在最右端的位置},

C={乙站在正中间的位置},

D={丙站在正中间的位置},

则集合ABCD的关系如图所示,

∴不同的排法有种.

点评:这是一道排列应用问题,如果直接分类、分步解答需要一定的基本功,容易错,若考虑运用集合思想解答,则比较容易理解。上面的例子说明了集合思想的一些应用,在今后的学习中应注意总结集合应用的经验。

例14.A是由定义在上且满足如下条件的函数组成的集合:①对任意,都有 ; ②存在常数,使得对任意的,都有

(1)设,证明:

(2)设,如果存在,使得,那么这样的是唯一的;

(3)设,任取,令证明:给定正整数k,对任意的正整数p,成立不等式

解:

对任意,,,,所以

对任意的

 

  所以0<,

=

所以

反证法:设存在两个使得,

则由

,所以,矛盾,故结论成立。

所以

+…

点评:函数的概念是在集合理论上发展起来的,而此题又将函数的性质融合在集合的关系当中,题目比较新颖。

试题详情

题型1:集合的概念

例1.设集合,若,则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

A    B    C    D

解:由于只能取到所有的奇数,而中18为偶数。则。选项为D

点评:该题考察了元素与集合、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关系。首先应该分清楚元素与集合之间是属于与不属于的关系,而集合之间是包含与不包含的关系。

例2.设集合P={m|-1<m≤0Q={m∈R|mx2+4mx-4<0对任意实数x恒成立,则下列关系中成立的是(   )

APQ          BQP        CP=Q         DPQ=Q

解:Q={m∈R|mx2+4mx-4<0对任意实数x恒成立=,对m分类:

m=0时,-4<0恒成立;

m<0时,需Δ=(4m)2-4×m×(-4)<0,解得m<0。

综合①②知m≤0,

Q={m∈R|m≤0}。

答案为A

点评:该题考察了集合间的关系,同时考察了分类讨论的思想。集合中含有参数m,需要对参数进行分类讨论,不能忽略m=0的情况。

题型2:集合的性质

例3.(2000广东,1)已知集合A={1,2,3,4},那么A的真子集的个数是(   )

A.15            B.16            C.3               D.4

解:根据子集的计算应有24-1=15(个)。选项为A

点评:该题考察集合子集个数公式。注意求真子集时千万不要忘记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同时,A不是A的真子集。

变式题:同时满足条件:①②若,这样的集合M有多少个,举出这些集合来。

答案:这样的集合M有8个。

例4.已知全集A={1,}如果,则这样的实数是否存在?若存在,求出,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解:∵

,即=0,解得

时,,为A中元素;

时,

时,

∴这样的实数x存在,是

另法:∵

=0且

点评:该题考察了集合间的关系以及集合的性质。分类讨论的过程中“当时,”不能满足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此题的关键是理解符号是两层含义:

变式题:已知集合,,求的值。

解:由可知,

(1),或(2)

解(1)得

解(2)得

又因为当时,与题意不符,

所以,

题型3:集合的运算

例5.(06全国Ⅱ理,2)已知集合M={x|x<3N={x|log2x>1},则MN=(  )

A     B{x|0<x<3    C{x|1<x<3      D{x|2<x<3

解:由对数函数的性质,且2>1,显然由易得。从而。故选项为D

点评:该题考察了不等式和集合交运算。

例6.(06安徽理,1)设集合,则等于(  )

A        B   C       D

解:,所以,故选B

点评:该题考察了集合的交、补运算。

题型4:图解法解集合问题

例7.(2003上海春,5)已知集合A={x||x|≤2,x∈R},B={x|xa},且AB,则实数a的取值范围是____    _。

解:∵A={x|-2≤x≤2},B={x|xa},又AB,利用数轴上覆盖关系:如图所示,因此有a≤-2。

点评:本题利用数轴解决了集合的概念和集合的关系问题。

例8.(1996全国理,1)已知全集I=N*,集合A={xx=2nn∈N*},B={xx=4nn∈N},则(   )

AIAB                     BI=(A)∪B

CIA∪(B   )             DI=(A)∪(B)

解:方法一:A中元素是非2的倍数的自然数,B中元素是非4的倍数的自然数,显然,只有C选项正确.

方法二:因A={2,4,6,8…},B={4,8,12,16,…},所以B={1,2,3,5,6,7,9…},所以IAB,故答案为C.

方法三:因BA,所以()A()B,()A∩(B)A,故IA∪(A)=A∪(B)

方法四:根据题意,我们画出Venn图来解,易知BA,如图:可以清楚看到I=A∪(B)是成立的。

点评:本题考查对集合概念和关系的理解和掌握,注意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用无限集考查,提高了对逻辑思维能力的要求。

题型5:集合的应用

例9.向50名学生调查对AB两事件的态度,有如下结果 赞成A的人数是全体的五分之三,其余的不赞成,赞成B的比赞成A的多3人,其余的不赞成;另外,对AB都不赞成的学生数比对AB都赞成的学生数的三分之一多1人。问对AB都赞成的学生和都不赞成的学生各有多少人?

解:赞成A的人数为50×=30,赞成B的人数为30+3=33,如上图,记50名学生组成的集合为U,赞成事件A的学生全体为集合A;赞成事件B的学生全体为集合B

设对事件AB都赞成的学生人数为x,则对AB都不赞成的学生人数为+1,赞成A而不赞成B的人数为30-x,赞成B而不赞成A的人数为33-x。依题意(30-x)+(33-x)+x+(+1)=50,解得x=21。所以对AB都赞成的同学有21人,都不赞成的有8人

点评:在集合问题中,有一些常用的方法如数轴法取交并集,韦恩图法等,需要考生切实掌握。本题主要强化学生的这种能力。解答本题的闪光点是考生能由题目中的条件,想到用韦恩图直观地表示出来。本题难点在于所给的数量关系比较错综复杂,一时理不清头绪,不好找线索。画出韦恩图,形象地表示出各数量关系间的联系。

例10.求1到200这200个数中既不是2的倍数,又不是3的倍数,也不是5的倍数的自然数共有多少个?

解:如图先画出Venn图,不难看出不符合条件                  

的数共有(200÷2)+(200÷3)+(200÷5)

试题详情

5.集合的简单性质:

(1)

(2)

(3)

(4)

(5)(AB)=(A)∪(B),(AB)=(A)∩(B)。

试题详情

4.交集与并集:

(1)一般地,由属于集合A且属于集合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集合AB的交集。交集

(2)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合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B的并集。

注意:求集合的并、交、补是集合间的基本运算,运算结果仍然还是集合,区分交集与并集的关键是“且”与“或”,在处理有关交集与并集的问题时,常常从这两个字眼出发去揭示、挖掘题设条件,结合Venn图或数轴进而用集合语言表达,增强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试题详情

3.全集与补集:

(1)包含了我们所要研究的各个集合的全部元素的集合称为全集,记作U;

(2)若S是一个集合,AS,则,=称S中子集A的补集;

(3)简单性质:1)()=A;2)S==S。

试题详情

2.集合的包含关系:

(1)集合A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则称AB的子集(或B包含A),记作AB(或);

  集合相等: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完全一样。若ABBA,则称A等于B,记作A=B;若ABAB,则称AB的真子集,记作A   B

(2)简单性质:1)AA;2)A;3)若ABBC,则AC;4)若集合A是n个元素的集合,则集合A有2n个子集(其中2n-1个真子集);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