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009福建文综35)在社会实践活动期间,某校组织学生前往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参观,村干部向同学们生动地介绍了小岗村改革开放的历程。 “小岗村的历史是改革开放的历史,小岗村是中国农村改革的缩影”。从中同学们可以领悟到哲学道理是
A.事物发展的前途都是光明的 B.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中
C.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D.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3.(2009安徽文综9)中医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取类比象”的思维方法:一是“取类”,把长期实践中积累的经验集中起来,发现事物之间的相类性,“观其所聚,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二是“比象”,在对“类”有了认识之后,“因而伸之,触类而长之”。中医“取类比象”的思维方法包含的哲理是
A.把握主要矛盾才能抓住问题关键 B.从整体着眼才能把握局部的性质
C.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依存 D.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
2.(2009全国卷Ⅱ文综29)美国科研人员做过这样的实验:将一只青蛙放到沸水中,青蛙触电般立即窜逃出去;又将青蛙放入凉水中,然后用小火慢慢加热,青蛙虽然可以感觉到温度的变化,却没有立即跳出去而逐渐丧失逃生能力。这种现象被称为“青蛙效应”。人可以避免“青蛙效应”在于能居安思危,并因“思所以危”而“安”,其哲学道理是
①认识“危”的条件、根源和前景是实现“安”的必要前提②认识“危”的必然性,则可以安之若素、泰然处之③认识“安”与“危”的依存、贯通关系,顺应和迎接安危转化趋势④认识“安”与“危”的包含、转化关系,努力实现转危为安趋安避危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2009全国卷Ⅰ文综29)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磨难,同时又促使人类更加自觉地去认识和把握自然规律、增强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进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正如恩格斯所说,“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从灾难到进步,其中体现的深刻哲理是
①“灾难”和“进步”作为矛盾双方,包含着向对立面转化的趋势
②“灾难”向“进步”转化是无条件的,体现了矛盾双方互相贯通
③“灾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进步”转化,体现了矛盾同一性
④“灾难”促进“进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某些外因的决定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8.(2009重庆文综30)1978年以来,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通过多次试验、反复比较,经历放权让利、承包制和股份制改造等阶段,增强了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巩固了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材料蕴含的哲理有
①事物的发展要经历量的积累过程 ②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③对社会关系的变革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④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要从根本上改变旧的生产关系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矛盾的观点
7.(2009四川文综35])2008年11月,成都市政府决定,从2009年1月起,返乡农民工等三类人员可一次性申请领取价值500元的就业培训卷,持卷人员可自主选择各类职业技能定点培训机构和培训专业。政府为此拿出7500万元,惠及群众15万人,培训后就业率高达60%以上。上述材料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①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 ②坚持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③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④坚持物质贡献与精神贡献的统一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6.(2009上海综合能力(文科使用)2)面对全球金融危机,温家宝总理说:“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克服困难也不能脱离国际经济的影响 但是……‘寄汲莫若凿井’, 就是说你想从别人那里得到水不如自己去凿井。因此,我希望全体中国人都以自己的暖心来暖中国的经济。”这段话中蕴含的辩证法原理是
①内因通过外因加速或延缓事物的变化发展 ②外因决定着事物变化发展的性质和发展的方向
③在事物变化过程中内外因同时存在,缺一不可④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源泉和根据,是根本的原因
A.③④ B.①③ C.①② D.②④
5.(2009江苏政治31)《孟子》云:“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这表明
A.自然界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B.客观规律是可以被认识和改造的
C.自然界的发展规律是客观的 D.改造世界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4.(2009江苏政治26)“少年安能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唐代诗人李贺的这一诗句体现了
A.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和有条件的 B.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C.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D.运动是静止的特殊状态
3.(2009北京文综33)医学研究表明,大多数成年人的身体健康与其血液PH值有关,如图9所示。
A.PH值在7.35和7.45间的任何变动均属于量变B.PH值在6.8和7.8间的任何变动均属于量变
C.PH值在6.8和7.45间的任何变动均属于质变 D.PH值在7.35和7.8间的任何变动均属于质变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