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431372  431380  431386  431390  431396  431398  431402  431408  431410  431416  431422  431426  431428  431432  431438  431440  431446  431450  431452  431456  431458  431462  431464  431466  431467  431468  431470  431471  431472  431474  431476  431480  431482  431486  431488  431492  431498  431500  431506  431510  431512  431516  431522  431528  431530  431536  431540  431542  431548  431552  431558  431566  447090 

5.(09·海南物理·7)一物体在外力的作用下从静止开始做直线运动,合外力方向不变,大小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设该物体在时刻相对于出发点的位移分别是,速度分别是,合外力从开始至时刻做的功是,从时刻做的功是,则                        (  AC  )

A.      B.

C.      D.

试题详情

4.(09·广东物理·3)某物体运动的速度图像如图,根据图像可知         (  AC  )

A.0-2s内的加速度为1m/s2

B.0-5s内的位移为10m

C.第1s末与第3s末的速度方向相同

D.第1s末与第5s末加速度方向相同

解析:v-t 图像反映的是速度v随时t 的变化规律,其斜率表示的是加速度,A正确;图中图像与坐标轴所围成的梯形面积表示的是0-5s内的位移为7m,在前5s内物体的速度都大于零,即运动方向相同,C正确;0-2s加速度为正,4-5s加速度为负,方向不同。

试题详情

3.(09·江苏物理·9)如图所示,两质量相等的物块A、B通过一轻质弹簧连接,B足够长、放置在水平面上,所有接触面均光滑。弹簧开始时处于原长,运动过程中始终处在弹性限度内。在物块A上施加一个水平恒力,A、B从静止开始运动到第一次速度相等的过程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  BCD  )

A.当A、B加速度相等时,系统的机械能最大

B.当A、B加速度相等时,A、B的速度差最大

C.当A、B的速度相等时,A的速度达到最大

D.当A、B的速度相等时,弹簧的弹性势能最大

解析:处理本题的关键是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和运动过程分析,使用图象处理则可以使问题大大简化。对A、B在水平方向受力分析如图,F1为弹簧的拉力;当加速度大小相同为a时,对A有,对B有,得,在整个过程中A的合力(加速度)一直减小而B的合力(加速度)一直增大,在达到共同加速度之前A的合力(加速度)一直大于B的合力(加速度),之后A的合力(加速度)一直小于B的合力(加速度)。两物体运动的v-t图象如图,tl时刻,两物体加速度相等,斜率相同,速度差最大,t2时刻两物体的速度相等,A速度达到最大值,两实线之间围成的面积有最大值即两物体的相对位移最大,弹簧被拉到最长;除重力和弹簧弹力外其它力对系统正功,系统机械能增加,tl时刻之后拉力依然做正功,即加速度相等时,系统机械能并非最大值。

试题详情

2.(09·江苏物理·7)如图所示,以匀速行驶的汽车即将通过路口,绿灯还有2 s将熄灭,此时汽车距离停车线18m。该车加速时最大加速度大小为,减速时最大加速度大小为。此路段允许行驶的最大速度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  AC  )

  A.如果立即做匀加速运动,在绿灯熄灭前汽车可能通过停车线

  B.如果立即做匀加速运动,在绿灯熄灭前通过停车线汽车一定超速

  C.如果立即做匀减速运动,在绿灯熄灭前汽车一定不能通过停车线

  D.如果距停车线处减速,汽车能停在停车线处

解析:熟练应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是处理问题的关键,对汽车运动的问题一定要注意所求解的问题是否与实际情况相符。如果立即做匀加速直线运动,t1=2s内的位移=20m>18m,此时汽车的速度为12m/s<12.5m/s,汽车没有超速,A项正确;如果立即做匀减速运动,速度减为零需要时间s,此过程通过的位移为6.4m,C项正确、D项错误。

试题详情

1.(09·全国卷Ⅱ·15)两物体甲和乙在同一直线上运动,它们在0-0.4s时间内的v-t图象如图所示。若仅在两物体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则物体甲与乙的质量之比和图中时间t1分别为     (  B  )

A.和0.30s   B.3和0.30s 

C.和0.28s   D.3和0.28s

解析:本题考查图象问题.根据速度图象的特点可知甲做匀加速,乙做匀减 

速.根据,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得,由,得t=0.3s,B正确。

试题详情

2009年高考新题

试题详情

43.材料一   表一:三大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内容
年份
居民收入
企业收入
政府收入
2002年
62.1%
20%
17.9%
2006年
57.1%
21.5%
21.4%
从2002年
到2006年
下降5个
百分点
上升1.5个
百分点
上升3.5个
百分点

表二:职工工资占GDP比重情况

年份
1991年
1996年
2000年
2005年
2006年
占GDP比重
15.3%
13%
12%
11%
11.1%

材料二   基尼系数是一个用来描述收入分配差距的指标。按照国际通常标准,基尼系数在0.3以下为最佳的平均状态,在0.3-0.4之间为正常状态,超过0.44就算警戒状态。2007年我国已经达到0.47;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2001年的2.9:1上升到2007年的3.32:1;2007年上海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3623元,而贵州只有10678元;我国最高行业和最低行业职工平均工资之比由2000年的2.63倍扩大到2007年的5倍以上。

材料三   效率和公平问题关系到经济发展活力和社会稳定。党的十四大提出“兼顾效率与公平”,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收入分配要“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进一步指出,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这些论述都坚持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又增强了解决收入分配领域矛盾和问题的针对性,是从实际出发对效率和公平认识的不断深化和完善。

请运用所学的经济常识有关知识回答:

(1)材料一、材料二分别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5分)

(2)结合材料二和材料三,运用经济常识的有关知识,说明解决收入差距过大,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性。(8分)

衡水中学2009-2010学年度上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

试题详情

42.材料一: 李嘉图认为,商品价格的波动使资本恰好按照必要的数量在运行,在没有政府的干预时, 农业、商业和制造业最为繁荣,需要国家做的全部事情就是避免一切干预。

材料二: 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指出在有效需求不足时,单纯的价格机制无法解决经济的萧条与失业问题,对此,政府应积极加强调控。他认为没有国家的积极干预,资本主义就会灭亡。

材料三: 2007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08年要防止经济转向过热和明显的通货膨胀。

结合所学的经济常识有关知识回答:

(1)材料一、材料二分别反映了李嘉图和凯恩斯的什么观点?(4分)

(2)结合以上材料,谈谈李嘉图和凯恩斯的观点对我国发展市场经济的启示。(8分)

试题详情

41.近一段时间,许多地区粮、油和副食品价格出现一定程度的上涨,引起社会的关注,牵挂着共和国总理的心,当然也牵动了同学们的心。为此该班同学组织了一个“粮油价格波动研究”小组,并迅速开始了合作探究。

研究小组在综合社会实践活动中,了解到许多值得深思的现象和观点:

①超市中,“金龙鱼、鲁花等食用油卖价已涨了8到10元。”目前每5升的食用油平均上涨的幅度都在10元左右。面粉价格也有所上调。“25公斤装的面粉价格由原来的52元一袋卖到了60元一袋。”,大米每斤平均约上涨3-4毛钱。

②我国粮食生产实现连续3年丰收,今年粮油供求总量平衡,库存充裕。这一波粮油价格上涨是在国家采取一系列惠农促粮政策后,粮食生产连年丰收的背景下出现的。

③本轮粮油价格上涨,国际市场影响是始作俑者,国内流通领域闻风而动,涨价获益中绝大部分落入他们的腰包。农民在此次粮油价格上涨中实际收益并不多。

根据材料请回答:

(1)为什么我国粮油丰收,价格还会上涨?(2分)

(2)在问卷调查中,研究小组发现了两种不同的声音:有人认为“粮油价格上涨,农民受益,好得很。”也有人认为“粮油是人们生活必需品,而且也是食品加工业的重要原料,如果粮油价格上涨,必然带动其他相关产品的价格,将严重影响人民生活,特别是低收入群体。”

请对以上两种观点进行评析。 (5 分)

(3)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就粮油价上涨问题,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对策。(8分)

试题详情

40.被称为“现代经济学之父”的亚当·斯密在他的《道德情操论》中说:“如果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不能真正分流到大众手中,那么它在道义上将是不得人心的,并且有风险的,因为它注定会威胁到社会的稳定。”上述观点启示我们,实现全体人民“共建、共享”的和谐社会必须处理好:

    A.投资与消费的关系                    B.市场与宏观调控的关系

C.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D.个人与集体、国家的关系

Ⅱ卷 非选择题(40分)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