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431629  431637  431643  431647  431653  431655  431659  431665  431667  431673  431679  431683  431685  431689  431695  431697  431703  431707  431709  431713  431715  431719  431721  431723  431724  431725  431727  431728  431729  431731  431733  431737  431739  431743  431745  431749  431755  431757  431763  431767  431769  431773  431779  431785  431787  431793  431797  431799  431805  431809  431815  431823  447090 

3.甲、乙两小组同学用图甲所示的电路进行了一些实验探究.(1)甲小组选取的定值电阻为15Ω,电阻箱阻值如图乙所示,其值为______Ω,此时电压表的示数为3.5V,则该小组手忙脚乱电源的电压为_______V;实验中若增大电阻箱阻值,电路中的电流将________,电压表示数将__________(选填变化情况)。(2)乙小组选用其它规格的电源和定值电阻进行实验,他们通过调节电阻箱,得到几组电阻箱的阻值和对应的电压值,并作出U-R图像(如图丙)。由图像可知,电阻箱阻值为20Ω时,电压表的示数为_______V,该组所选用定值电阻的阻值为________Ω。

试题详情

2.张华同学在探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其两端电压的关系时,将记录的实验数据通过整理作出了如图所示的图象,根据图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通过导体a的电流与其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B.导体a的电阻大于导体b的电阻

C.当在导体b的两端加上1V的电压时,通过导体b的电流为0.1A 

D.将a、b两导体串联后接到电压为3V的电源上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为0.2A

试题详情

1.在某一温度下,两个电路元件A和B中的电流与其两端电压的关系如图2所示。则由图可知,元件A的电阻为   Ω;将A和B并联后接在电压为2.5V的电源两端,则通过A和B的总电流是

    A。

试题详情

43.(15分)

材料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连那些素来都不问政治、清高脱俗的教授和学者也加入了“保卫祖国”的大合唱,爱因斯坦本人则公开声明自己是和平主义着、反对一切战争。他认为科学是全世界的,因此像躲避瘟疫一样,避开那些数不清的对炮弹、潜艇和飞机的研究.他说:“在我看来,战争史多么的卑鄙、下流!我宁愿被千刀万剐,也不愿参与这种可憎的勾当。”

进入三十年代以后,爱因斯坦逐渐转变为积极和平主义者.1933年4月,有人请求他出面援助因拒绝服兵役而被捕的比利时青年,他发表公开信回答说:“如果我是比利时人,在目前的形式下,我不会拒绝服兵役。我将愉快的参军。我相信,这将有助于拯救欧洲。”后来爱因斯坦移居美国。在得知希特勒动员力量进行核研究的消息后,他毅然给罗斯福总统写信,建议美国加快研究。

1945年,美国在长崎和广岛投掷了原子弹。爱因斯坦悔恨地认为是自己“按了按钮”,并表示如果知道德国人不会成功地制造原子弹,就一点忙都不会去帮了。他认为,消除原子弹对人类生存的威胁已经成为今天最迫切的问题,因而积极投身到反战和平运动中。

                     --摘编自布恩《爱因斯坦大传》

(1)    根据材料,指出爱因斯坦和平主义思想的变化。(6分)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爱因斯坦关于科学与战争关系的基本观点。

(9分)

试题详情

42.(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组成国民议会的法国人民的代表们,认为不知人权、忽视人权或轻蔑人权是公众不幸和政府腐败的唯一原因,所以决定把自然的、不可剥夺的和神圣的人权阐明于庄严的宣言之中……

第六条     法律是公共意志的表现。全国公民都有权亲身或经由其代表去参与法律的制定。

--《人权和公民权的宣言》

材料二

第三篇     国家权力

第一章     国民立法议会

第二节     初级会议  选举人的选任

第一条     为了组成国民立法会议,几级公民们应每年一次在城市和在区集合为初级会议。

第二条     凡属积极公民,必须:

……在王国内任何一地至少已经缴纳了相当三个工作日价值的直接税,并须提出纳税的收据。

--摘编自《1791年宪法》(法国)

(1)    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人权和公民权的宣言》和《1791年宪法》关于公民权利的规定有何区别。(5分)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人权和公民权的宣言》与《1791年宪法》作出有关公民权利的规定的原因。(10分)

试题详情

41.(15分)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北宋初年规定:租佃土地须“明立要契,举借粮种,及时种莳。收成,依契约分,无致争讼”。如有纠纷,“只凭契照为之定夺”。

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诏:“江淮。两浙、荆湖、福建、广南周军,旧条:私下分田客(佃户)非时不得起移,如主人发遣,给于凭由,方许别住。多被主人折勒,不放起移。自今后客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年收田日毕,商量去处,各取稳便。即不得非时衷私起移。如果主人非理拦占,许经县论详。”

                        --摘编自《续资治通鉴》等

材料二

知大名府韩琦言:“臣准散青苗诏书,务在惠小农,不使兼并乘急以药倍息,而公家无所剩其人。今所立条约,乃自乡户一等而下皆立借钱贯陌,三等以上更许增借。”

                        --摘编自《宋史·食货志》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期中制度规定的目的。(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相关制度规定的历史背景。(5)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