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既然你们说贯穿全文的线索物是“泪珠”,那么文中写了哪些泪珠呢?
明确:书中泪(1-4)、思乡泪(5-6)、怜子泪(7)、奋斗泪(8-10)
慈悲泪(11)、感恩泪(12-13)(多媒体)
琦君,生于1918年 ,原名潘希真,浙江永嘉人。 1949年去台湾,后旅居美国。她具有深厚的古典文化修养。1949年赴台后埋首文学创作,成为名重一时的作家。琦君以“秀外慧中的大家闺秀”风范著称,文风典雅祥和,落笔沉静含蓄,善于以清丽简洁、平易近人的文字抒发委婉曲折的情怀,可谓“哀而不伤,怨而无诽”。她写过很多作品,其中以散文成就最高。主要散文集有:《红纱灯》《桂花雨》《烟愁》《细雨灯花落》《三更有梦书当枕》。
“昨夜我洒下了泪珠,就像那串串珍珠。”一曲《爱的泪珠》,歌者用她的歌声将我们带入了一个情感天地,委婉而缠绵。请大家想一想,我们见过哪些与“泪”有关的成语或熟语。(泪如雨下、老泪纵横、声泪俱下、欲哭无泪、潸然泪下、泪如泉涌……)在日常生活中,泪珠可以寄托哪些情感?(多媒体)
下面我们一起走近台湾女作家--琦君,看看她笔下的文字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情感天地,让我们来感受一下泪珠与珍珠的魅力。(多媒体)
2.把握散文的线索及彩线串珠的结构。
[能力目标] 联想并口头描述其他的经典流泪场面
[教学重难点] 丰富的联想,灵动的笔法,真挚的感情
[授课时数] 一课时
[课前活动] 欣赏歌曲《爱的泪珠》(多媒体)
[教学内容及步骤]
1.了解琦君其人其作;
2.练习朗读,准确传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知识目标]
2.概括这套曲词表达的思想感情:亡国之痛、故国之思。
附:板书设计
哀江南
孔尚任
[北新水令]引子------南京郊外-------奠定基调
明孝陵
明故宫
第二至六支曲词 秦淮河 今昔对比 借景抒情
长 桥
旧 院
[离亭宴带歇拍煞]尾声---总吊南京-----直抒胸臆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荆门市掇刀石中学 杨艳伟 [文本解读] 1、作者简介 海子(1964-1989),原名查海生,1964年5月生于安徽省怀宁县高河查湾,在农村长大。1979年15
岁时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大学期间开始诗歌创作。1983年自北大毕业后分配至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关卧轨自杀。海子生前热爱长诗的创作,他创作了长诗《但是水,水》、《土地》等,但是影响最大的,受到后人广泛欢迎的还是他创作的抒情短诗。比如:〈亚洲铜〉、《以梦为马》、《五月的麦地》、《春天,十个海子》等。 海子在农村长大,这十五年的成长经历对他影响甚深。首先体现在他对城市不能产生认同感。特别是他在城市生活中遭遇了恋爱的失败、工作上的不如意、与同事交往的尴尬之后,他更加热切的怀念那个纯厚而朴实的乡村。这样他也就更加的孤僻、封闭自己。每天除了工作,就是写诗。在生活中,他不会唱歌,也不会跳舞,甚至不会骑自行车。其次,这种影响反映在他的诗歌作品中。 “麦田,土地,村庄,山岗,马车”等与乡村相关的意象在他的作品中反复出现,使他的作品具有一种天然的乡土气息,给人一种亲切感。 他一生清贫,可是他甘愿退居到现代文明的边缘, 用他全部的生命点燃诗歌理想的火炬。正是这种对诗歌事业的执著热爱,在他七年多的创作时间里,他创作出了近二百万字的作品。但是在那个拜金主义风行的时代,他的作品在在非专业领域都没有得到认同。而且由于他在诗歌领域里的大胆创新,在专业领域里也鲜有人认同。因而尽管他创作了大量的诗歌,但是在生前只发表了五十首。物质上的贫困、精神上的孤独,表现在海子诗歌中的便是挥之不去的苍凉感。 2、解读《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这首诗歌是海子的代表作,也被众人公认为海子“最温暖的作品”。这种最温暖的说法应该是相对海子其他的诗歌而言吧。而这首最温暖的诗歌其实里面也有着挥之不去的苍凉感。如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个明丽温暖的诗句。细细地品味这个句子,不难发现海子的孤独与忧伤。为么在面朝大海的时候才能感受到春暖花开呢?面朝大海,就是背对人群,背对尘世。而“春暖花开”非实景,这是出自作者的想象。简言之 ,海子在尘世里感受不到幸福,他只能在他梦想的世界里寻找幸福。这是一首在欢快明朗中浸透忧伤的诗歌。 海子的忧伤在诗歌的第一句就含蓄地表达出来。“从明天起,我要做一个幸福的人。”这个愿望多么美好,可是为什么要从明天开始?有诗云“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幸福在海子的眼中,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啊。他曾在诗歌里这样表达自己的心声:“远方的幸福是多么痛苦。” 忧伤的海子会憧憬哪种幸福生活呢?“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种生活实在却不乏闲散、清苦却不乏浪漫。这样的生活让人联想起陶渊明的隐居生活。但是这对于海子还不够,他要把“幸福告诉每一个人”,他渴望与世人有着精神的沟通,在此基础上,他还要为山河取名,为世人祝福。在这当中我们都可以见出一个对生活,对自然,对生命充满无限热爱的诗人形象。只是他为什么会憧憬这样的生活呢?原来贫穷的海子在生活中从未曾这样践行过,因而也从未获得这样的幸福,他与这个尘世从未达成和解。憧憬图景里的海子有多幸福,现实生活的海子就有多么不如意。诗歌中四次重复“幸福”这个词,对幸福进行了强调,不仅表达了作者对幸福的强烈渴望,同时也暗示出诗人在生活中的不如意。 为什么最终海子又拒绝拥有这种幸福呢?从“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可以见出海子的拒绝。这里其实体现了诗人脆弱而坚韧的一面。虽然他极为向往这种幸福的生活,但现实的沉重打击,让他不敢相信自己还能够获得这种幸福。因而在激烈的心理交战后,他选择了逃进自己的理想世界,做一个诗歌王国里幸福的诗人。由“不能”走向“不愿”,这种对现实的逃避,恰好表明了海子的脆弱。但是不可忽视的是,在现实中遭受不幸的海子并没有走到恶的一端,他渴望可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他渴望的幸福是与尘世幸福相对的理想中的幸福,而这种理想中的幸福是完全去除了物质的纯粹的精神上的幸福(从与“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比较中即可见出)。在这一点上可以看出他对理想与心灵的坚守。海子是诗的理想主义者,他曾经想要创造一种“大诗”,他用自己全部的生命热情景仰着伟大的史诗,用自己的创作实践着这个诗歌理想,也正是因为如此,注定他很难融入到世俗的生活中,尽管如此,他还是把诗歌作为他“永恒的事业”。他还曾说“我知道自己终究会幸福/和一切圣洁的人/相聚在天堂。”。在对理想的坚持、对纯洁心灵的坚守上,海子是坚韧的,这种坚守崇高但也孤独。 这首诗歌在创作上较少采用技巧,浑然天成,自是呈现了一种本真的美。这可能与海子诗歌创作的观点有关,他认为“必须克服诗歌的世纪病,--对于表象和修辞的热爱,必须克服诗歌中对于修辞的追求,对于视觉和官能感觉的刺激,对于细节的琐碎的描绘”。好诗是“自然”的。此诗的语言朴实自然,少雕琢、铺陈。但正是语言的简单质朴,才愈发显出了祝福的真诚纯粹,抒情主人公的孤独凄冷。诗歌中重章迭唱表现手法的使用,也在回环复沓中将海子的哀伤表达得更为深长。 [教学依据及设想] 学习诗歌是感情和认识相统一的精神活动。此诗短小凝练,其中蕴含的情感十分复杂,除了在反复诵读中,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外,还应组织学生以合作探究的方式,挖掘歌内在的情感,品味诗歌语言的言外之意。在教师的点拨中,让学生得以自由延伸,受到思想上的熏陶。 [教学目的] 1、鉴赏诗歌内容,领会诗歌中的复杂情感。 2、培养学生良好的读诗趣味,培养学生珍惜幸福,热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梵高、顾城、海子之死,设置疑问,引发学生的兴趣,进入到课文的学习。 二、文本探究 (1)、整体感知,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 通过让学生朗读,学生评价,明白这首诗歌在欢快中蕴含着淡淡的忧伤。 (2)、鉴赏品味 1、“幸福”这个词在诗歌中出现了四次,每一次含义相同吗?那么在海子的眼中什么是幸福呢? A、学生读第一节,找出海子眼中的幸福生活的内容,并谈一谈海子幸福的观。 a、重点品味“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这两个句子。 b、教师总结,提出“意象”这个概念,引导学生从意象出发来理解诗歌内容。 B、请学生分小组讨论诗歌的第二节,第三节中的“幸福”的不同含义。 a、找出这两节诗歌中的意象。明确“幸福”的不同含义。 b、重点品味“告诉”、“闪电”、“温暖”、 “尘世”这些词语。 C、有感情的诵读诗歌。 D、让学生说一说他从诗歌中看到的诗人形象。 2、善于感受幸福、发现幸福的海子在现实生活中得到他想要的幸福了吗? 品味“从明天起”的言外之意,体会海子的复杂心情。 3、这样平凡的幸福,为什么海子没有得到?是不能还是不愿? A、品味“我只愿”的言外之意。 B、简介海子的生平及写作背景。想象海子面朝大海时的内心活动,感受海子孤独的内心世界。 C、诵读诗歌。 D、让学生谈一谈海子自杀的原因。 三、体验写作 我们在遭遇灾难的时候,如何去寻找到幸福? 对于在唐山大地震中,失去家园、失去父母的孩子,你如何来安慰他,让他鼓起勇气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到属于他的幸福?学生课堂练习写作,并小组交流,互相评价。 四、总结全文,指导背诵。 [参考文献] 1、人教社高一语文教参 2、上海三联出版社《海子诗全编》 3、杨秋荣《青春的单翅鸟---海子诗歌主题意象解读》 《 鸟儿飞往不同的地方---海子的隐逸情怀兼与陶渊明之比较》
泪珠与珍珠
鄂州高中 曹婷
[教学要求]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