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童话故事“珍珠的形成”来导入新课。
(二)附:板书设计
泪珠与珍珠
恩施市二中 吴岚
[教学目标要求]
1、欣赏清丽优美、富于含义的语言、体会作者细腻、真率的情感。
2、体味作者对忧患与痛苦,亲情与人生的探询、评判。
3、感受“泪”的深刻含义,热爱生活,体验人间真情,努力编织一个爱的世界。
[文本及其解读]
《泪珠与珍珠》是台湾作家琦君的一篇充满深情的散文。文章以奥尔珂德的“眼因多流泪水而愈益清明”为线索,将一些看似信手拈来实为精心经营的不同层面的材料(各种不同的泪水)组合在一起,诠释了“眼因多流泪水而愈益清明”的多种意蕴,展现出作者对忧患与痛苦、亲情与人生的探询和评判,从而展示出人生的三种不同的境界。
第一种境界:至纯。文章从少女时的记忆写起,作者小时候读了那么多关于泪珠的诗文,但由于年龄小,阅历浅,只能体会“文学句子本身的美”,真切地表现了少女的天真与直率。这种纯洁的情怀,无邪的心迹就是人生的第一种境界--至纯。
第二种境界:至真。文章进而结合具体的事例讲述思乡的伤怀、怜子的伤情、奋斗的艰辛,生命的种种体验,让作者对泪水有了较为深切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生命不停地洗掉了种种尘埃,剥去了层层伪饰,返朴于一种真实的存在。这种生命的体验愈丰厚,对人生真谛的领悟也愈益清明,这便是人生的第二种境界--至真。
第三种境界:至善。文章结尾宕开一笔,借说观音的“慈悲泪”和基督徒的“感恩泪”,表达作者对人生最高境界的崇尚与追求。在这里泪水已远远超过了人间个人亲情,是一种普天之爱,是一种至高无上的泪水。这一境界由情感的层面上升至道德的层面,充盈着一种圣洁,这便是人生的第三种境界--至善。
作者笔致细腻柔婉,善于精心筛选典型的生活细节。在这篇文章里,一句话、一首诗、一个故事、一滴眼泪都会引起作者的遐思,浮想联翩,作者以一颗纯真、博大的爱心热烈地拥抱人生,在对生活的细心感受中体味和领悟生活的真谛。
[教学思路描述]
学习本文,重在领悟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境界。课堂基本思路是从整理分析几种泪入手来揭示文章所阐发的人生哲学。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采取诵读、品味、感受、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感受“泪”的深刻含义,体验人间真情,理解泪珠与珍珠的关系,调动学生曾经有过的生活经验来揣摩文章深意。
[教学过程设想]
(一)结束授课:欣赏弘一法师李叔同先生,根据《长亭送别》的意境,创作的歌曲《送别》。
(十)课外延伸,读写结合
练习: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我们自己,或者我们的亲友,师长,甚至陌路人,在委屈时,忧伤时,自责时,痛苦时,高兴时,都会流下情感的泪花,那么,请你设定一个情境,用简单的几句话,写出自己或他人曾经流下的泪,注意 : 通过写泪来写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如母亲的泪,父亲的泪,同学的泪,老师的泪。) (幻灯片14)
(九)感知人物形象。
崔莺莺:美丽善良、多愁多情、忠于爱情、鄙视功名、悲情女性。 (幻灯片13)
(八)解读崔莺莺的“泪”
第一步:教师引导学生赏析[滚绣球],领悟崔莺莺的“泪”。
1、问题:情人的离别,总是恨满愁肠,而莺莺的离别与一般情人的离别有什么不同呢?她的泪里包含什么特殊情感呢?(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
2、指名诵读[滚绣球],教师对诵读稍加指点。
3、品析:
明确: 恨
领悟情感:从剧情介绍可知,莺莺和张生,历经波折,方能结合,可昨夜母亲刚刚允婚,今日又要被迫分离,此情此景,莺莺怎能不黯然伤神? 所以,“泪”表现了莺莺不愿、不忍分别的内心伤痛。
第二步:学生分组品读,领悟崔莺莺的“泪”。
1、创设情景:再从崔莺莺的泪水里找出莺莺复杂的情感。
2、布置分工:分三组,每组讨论一个曲词,并确定好中心发言人。
3、明确任务:
(1)先自读本组的曲词,找出关键词、关键句。
(2) 品析“泪”中 ,传达出莺莺内心怎样复杂的感情?
(3)这种复杂的感情,在本折戏的其它曲词里能够得到印证吗? (幻灯片9)
4、方法提示:
字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篇,不要将眼泪从特定的场景、情境中抽绎出来,一定要联系剧情的发展,联系整折戏甚至是整部戏的内容。前后左右同学自由组成学习小组,选好首席发言人,并在讨论中做好记录。
5、 学生自读,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第三步:展示学习结果,走进崔莺莺的情感世界。
1、[朝天子]
(1)请一位女生朗读。读后,老师指导、范读。
(2)归纳:怨
(3)总结:这眼泪里,包含了崔莺莺的两重恨,对母亲的怨恨,对俗门第观念的愤恨。莺莺含着眼泪坐在饭桌旁,此恨绵绵无绝期啊!(投影:泪:忠于爱情,鄙视功名,怨恨世俗观念) (幻灯片10)
(4)学生再读曲词:
2、[耍孩儿]
(1) 归纳:忧
(2)总结:这叫“中”亦忧,不“中”亦忧,崔莺莺忧心如焚。这眼泪中,包含了莺莺对婚姻前途深深的担忧。这是莺莺对张珙的真情告白:(投影: 泪 对爱人的担忧,内心忧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幻灯片11)
3、[一煞]
(1)归纳:思
(2)总结:这是写莺莺临别之际的肝肠寸断及想象与张珙别后的场景。这真是: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平洲(投影:泪:相思之苦,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蘋洲。 (幻灯片12)
(七)赏析曲词[端正好]
1、创设情景
2、诵读指导
学生齐读;教师点评;指名(或推荐)诵读,教师点评。教师引导:
这是莺莺在往长亭去的路上所唱的,我们要注意体会,她与张生在长亭分别是一种什么情绪呢?我们首先要把握好基调,读出悲愁的情味,这就需要我们处理好语速的快慢、语调的高低、音节的轻重、语气的强弱等问题。
教师范读:(我试着给大家朗读一下,请同学们再用心感受,用心体会。)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幻灯片6)3、赏析意境
问题一:为什么要这样读呢?明确:把握意境,进而挖掘人物的内心情感。
问题二:(提问)那么,[端正好]这支曲词,共描绘了哪些意象呢?明确:分别是碧天
白云,黄花满地,西风阵阵,北雁南飞,霜林如血,离人落泪。
问题三:这是典型的秋天景象,毛泽东在《沁园春 长沙》中描绘的是一幅什么样的图景呢?该怎么读?明确:描绘了秋景的辽阔、绚烂,点出了万物竞上,生机蓬勃的景象。所以我们在读时就应该是激昂,高亢的语调
问题四:同样是秋景,为什么这里不能那样读呢?你能从哪些关键的字词谈谈你的感受吗?明确:
(1)紧,表现人物内心的感受心中的凄苦、冷落,随着离别的来临一次比一次更强烈。
(2)染,用了拟人的手法,表现离人眼如滴血之泉,泪如黄河之水。
(3)可见,“黄花”“西风”“孤雁”“霜林”一起构成了一幅凄清萧瑟之景。在这样的情景下又要和心上人分别,此情此景,我们可以用学过的有一句词来表达 :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 幻灯片 7)
总结: 此曲将秋景与人的心情巧妙地联在了一起,营造了凄凉的景,难耐的情,很好地渲染了莺莺内心的悲情,为全折戏奠定了一个感情的基调。由此我们就知道了本折戏的“戏眼”就是:泪――总是离人泪。
4、学生再读
5、唱段欣赏 (幻灯片8)
(六)学生自读,找出在《长亭送别》里有哪些含泪的曲词?(学生找后,教师明确)。(幻灯片5)
(五)明确本节课的切入点 (幻灯片4) “透过泪眼解离愁--走进崔莺莺的情感世界’’。
(四)概括本折戏的剧情
本折戏为四幕:㈠长亭路上;㈡长亭饯宴;㈢临行叮嘱;㈣依依送别。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