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435071  435079  435085  435089  435095  435097  435101  435107  435109  435115  435121  435125  435127  435131  435137  435139  435145  435149  435151  435155  435157  435161  435163  435165  435166  435167  435169  435170  435171  435173  435175  435179  435181  435185  435187  435191  435197  435199  435205  435209  435211  435215  435221  435227  435229  435235  435239  435241  435247  435251  435257  435265  447090 

31.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在探索中国近代化方面,各自作出的主要贡献及彼此间的内在联系。 ⑴.洋务运动:引进先进西方技术,创办中国近代第一批企业,培养了一批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成为中国近代化的起步;冲击了旧的观念和传统,对中国人的思想解放起了积极作用,还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时为戊戌变法运动开辟了道路; ⑵.戊戌变法运动:吸取洋务运动的教训,不但学习西方的技术,还学习西方政治制度,要求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有利于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的传播,为辛亥革命奠定了思想基础,是中国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后的第一次全面偿试; ⑶.辛亥革命:吸取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教训,以武力推翻了清政府,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自由权利,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打击了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试题详情

30.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在性质、结果方面存在哪些一致和差异?试综合分析导致上述差异的社会历史原因。 ⑴.性质:   一致:都是资产阶级的政治运动;   差异:前者重在改良;后者强调民主革命; ⑵.结果:   一致:都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人们思想,传播了资产阶级思想文化;都为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都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差异:前者在封建顽固势力的阻挠破坏下,很快失败;后者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⑶.导致差异的社会历史原因:  ①.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分属不同的阶层,革命要求和政治主张不同;  ②.运动的方式不同:维新变法运动是在封建制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改良,革命派以暴力手段推翻清朝统治;  ③.维新变法运动是在民族危机严重的情况下仓促形成的,缺乏比较成熟的理论指导,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辛亥革命发生时,全国范围内革命形势成熟,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试题详情

29.辛亥革命与太平天国运动相比,有哪些新发展?试分析导致这些新发展的原因。

新发展: ⑴.组织形式:从旧式的宗教组织“拜上帝会”发展到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 ⑵.领导阶级:从旧式的农民阶级发展为近代民族资产阶级; ⑶.革命纲领、目标:从农民阶级的绝对平均主义《天朝田亩制度》发展到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三民主义;从追求空想的“人间天国”到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原因: ⑴.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成长,中小资产阶级队伍壮大; ⑵.20世纪初,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两大社会矛盾汇流,民族危机加深; 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民主革命思想成为社会思潮的主流;

试题详情

26.比较维新派、立宪派、革命派的异同。

⑴.    相似之处:  ①.阶级属性:都代表资产阶级的利益反对清朝统治的现状,要求改变这种现状;  ②.政治目的:都主张发展资本主义;  ③.思想武器:都吸取了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 ⑵.不同之处:  ①.政治思想:维新派、立宪派都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革命派要求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②.实现手段:维新派、立宪派反对用革命的手段和方式,革命派坚持用武装起义的手段来达到政治目的;  ③.土地政策:维新派、立宪派反对变更封建土地制度,革命派要求平均地权,实行资产阶级土地国有制; 27.近代前期,中国社会先后出现过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等社会政治团体,他们面对不断变革的近代社会,分别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主张,并努力付之社会实践。请回答下列问题: ⑴.三派主张有何共同点?又有何差异?产生这些差异的根源是什么? ⑵.他们是如何把自己的主张付诸于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 ⑶.这三种力量的社会实践给后人留下了什么历史教训? ⑴.共同点:向西方学习,试图改变中国的落后状态。   差异:洋务派利用西方先进军事技术,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维新派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挽救民族危机;革命派实行三民主义,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根源:各派所代表的阶级、阶层的本质和利益上的根本差别。 ⑵.社会实践及结果:   洋务派:兴办近代军事、民用工业,编练海军,举办新式学堂,选派留学生出国。结果甲午战争的失败,证明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洋务运动失败。   维新派:组织学会、团体、创办学堂、报刊、与顽固派论战,宣传维新思想,多次上书推动光绪帝变法。结果戊戌政变,维新运动失败。   革命派:建立革命团体、政党,开展论战宣传,发动武装起义和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结果辛亥革命成果被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失败。 ⑶.教训: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的主张和实践都无法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命运;地主阶级、资产阶级都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最终胜利,中国革命需要新的阶级和新的科学思想的指导。 28.简述中国近代君主立宪政治思想及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演进过程。分析君主立宪政治思想兴起和退出历史舞台的原因。 ⑴.演进过程:   ①.鸦片战争后,新思想萌发,西学东渐局面形成,对开阔中国人的视野,了解西方政治制度起了一定的作用;   ②.19世纪60年代产生了早期的维新思想,他们主张实行君主立宪;   ③.19世纪末维新派提出变法主张,要求实行君主立宪,掀起维新变法运动;   ④.20世纪初,维新派坚持君主立宪,反对革命,称立宪派。在“预备立宪”骗局大白后,立宪派分化,退出历史舞台。 ⑵.兴起原因:   ①.西方文化的影响,西学东渐的产物;   ②.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根深蒂固,势力强大,君主立宪政治思想是适应这种国情的产物;   ③.资产阶级上层两面性的产物,既要求变革,又因力量弱小而妥协; ⑶.退出历史舞台的原因:   ①.实践证明改良道路走不通;   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传播,成为社会思潮的主流,为更多人所接受;   ③.封建统治阶级顽固保守,不作政治制度的重大改革,立宪派放弃对这一理想的追求,分化消亡。

试题详情

25.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为什么没有在19世纪末而是在20世纪初成为中国革命的主流?资产阶级革命思想较之维新思想的进步性主要体现在哪里? ⑴.19世纪末没有成为主流:  ①. 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主要是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发展突出,他们对封建势力依赖性较强,对清政府抱有幻想,民族资产阶级中下层发展不充分,没有形成强大的革命势力;  ②.甲午战争后,中国面临帝国主义瓜分狂潮,民族矛盾尖锐,由于资产阶级政治上欠成熟,还不能认清清政府的反动本质;  ③.封建思想根深蒂固,人们思想尚未解放;  ④.早期维新思想成为戊戌变法的理论基础; ⑵.20世纪初成为主流:  ①.《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国家加紧对中国侵略,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②.清政府镇压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新政加重对人民的剥削,反动本质进一步暴露;  ③.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比较迅速发展,民族资产阶级成长,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壮大;  ④.近代教育发展,大批知识分子接受了革命思想; ⑶.进步性:  ①.斗争方式上主张以暴力手段推翻清朝专制统治;  ②.斗争目标上要求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试题详情

23.晚清政府有哪三次新政?其背景、目的、结果如何?涉及那些领域?三次新政有何异同?从中可看出晚清近代化有何特点?应如何评价晚清近代化行动?  ⑴.三次新政:洋务新政(同光新政)、戊戌新政、清末新政。  ⑵.背景、目的、结果:   ①.洋务新政: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为了学习西方技术,维护清朝统治,推行洋务新政;由于列强的控制,清政府的腐败,洋务新政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②.戊戌新政: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在维新派的推动下,光绪帝为维护清朝统治,实行戊戌新政;由于触动了顽固派的利益,由于光绪帝没有实权,在顽固派破坏镇压下失败;   ③.清末新政:《辛丑条约》签订后,民族危机加剧,国内革命运动兴起;为了缓和阶级矛盾,阻止革命形势发展,清政府实行新政;由于新政增加捐税,激化了矛盾,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  ⑶.涉及领域:   ①.经济领域:洋务新政举办新式企业;戊戌新政保护农工商业发展;清末新政奖励实业;   ②.政治领域:洋务新政设立总理衙门;戊戌新政对旧制度进行不少改革;清末新政裁撤军机处,设立内阁;   ③.军事领域:洋务新政创办军事工业、近代海军;戊戌新政实行征兵制;清末新政编练新军;   ④.文教领域:洋务新政创办新式学堂;戊戌新政创办京师大学堂,设立中小学堂;清末新政派遣留学生等; ⑷.三次新政的相同点:   都是在民族危机加深的背景下发生的;涉及经济、军事、文教、等领域;都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结果都归于失败;对中国近代化进程都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⑸.不同点:  ①.发生时代不同:  ②.倡导者代表的阶级属性不尽相同:洋务新政、清末新政的主持者是地主阶级,未跳出“中体西用”圈子,根本上维护封建统治;戊戌新政的实际倡导者是民族资产阶级,试图通过社会内部变革,发展资本主义,实现富强独立;  ③.性质、影响不尽相同:洋务新政、戊戌新政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戊戌新政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洋务新政是中国近代化的起步;戊戌新政有利于中国近代思想启蒙;清末新政激化了阶级矛盾,促使革命形势发展; ⑹.从三次新政看晚清近代化的特点:   缺乏主动性,是被迫的;行动是迟缓的; ⑺.晚清近代化行动的评价:   ①.晚清政府的近代化行动最终都以失败告终,这是由其在保护封建制度的前提下,进行改革决定的;   ②.尽管其目的都是为了克服危机,巩固统治,但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24.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清政府在经济方面作出的调整、分析导致调整的原因、评价调整的结果: ⑴.调整:  ①.19世纪60年代举办洋务运动:引进西方技术,举办军事、民用企业;  ②.甲午战争后,接受列强对华资本输出,放宽对民间工业的限制:允许外国在中国投资设厂,开矿筑路,大借外债,允许民间设厂等;  ③.20世纪初:奖励实业; ⑵.原因:  ①.举办洋务,目的是引进西方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②.接受外国资本、放宽对民族工业限制,是甲午战争失败,为支付赔款,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  ③.新政是为缓解统治危机,遏制革命形势; ⑶.评价:   清政府的政策调整,是在半殖民地化过程中被迫进行的,没有改变中国经济落后状态,是列强侵略和清政府腐败统治的必然结果;   清政府试图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封建统治,结果相反,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有利于中国近代化;

试题详情

22。比较《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异同,说明《辛丑条约》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⑴.两者都是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 ⑵.两者都有巨额的赔款,但前者赔款2亿两,后者增加到4.5亿两,进一步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⑶.后者虽然没有前者中割地、开埠通商、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的条款,但同样严重的是它划定使馆界、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驻兵,极大地侵犯了中国的主权,条约还规定严禁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等,这些使列强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使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⑷.两者都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步形成的标志,前者的签订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后者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试题详情

21. 比较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异同。 ⑴.相同点:  ①.都是外来资本主义国家联合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  ②.两次战争中都曾攻占清王朝的统治中心北京,并在北京进行了烧杀抢略;  ③.都迫使清政府最高统治者离京出逃,侵略者都曾建立过殖民统治机构;  ④.都迫使清政府屈服,签订不平等条约,促进了中外反动势力勾结,加速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⑵.不同点:  ①.时代背景:前者发生在西方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后者发生在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  ②.直接目的:前者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后者以镇压义和团运动,保护教堂,维护在华利益;  ③.影响:后者危害更大,影响更深,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试题详情

20.比较太平天国运动与义和团运动的异同: ⑴.两者总体时代背景相同,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但前者处于当时中国门户刚被打开,后者处于民族危机加深,面临瓜分危机; ⑵.两者阶级属性相同,但运动的倾向性不同,前者处于外来侵略初期,更多地表现为反封建,而后者处于民族矛盾尖锐时期,更多地表现为反侵略; ⑶.由于矛头所向各异,导致措施、口号、过程的差异。前者由于吸收外来宗教,并作为口号,更多地表现为接受外来文化,如男女平等,教徒都是兄弟姐妹,特别是洪仁玕的《资政新篇》还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在斗争中,有统一的领导、组织和纲领;后者“扶清灭洋”,对清政府认识不充分,带有笼统的排外,并曾被清政府利用,在斗争没有统一的组织、纲领; ⑷.两者都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都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前者成为亚洲革命风暴的高潮之一,后者是亚洲觉醒的前奏;

试题详情

19.有学者认为,19世纪后半期,中国失去了一次宝贵的发展机遇。试结合中外历史的有关史实加以说明。 ⑴.19世纪后半期的国际形势:世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美国内战,解决了南北统一和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德意志、意大利完成了统一,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障碍;俄日通过改革,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特别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为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开辟了更为广泛的途径,世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 ⑵.国内形势:  ①.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举办一批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引进了外国先进技术,培养了一批近代技术人员,是中国近代化的起步;  ②.19世纪60、70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③.19世纪后期,中国出现维新思想,19世纪末维新变法与救亡运动相结合,发展为社会运动;   这些表明,19世纪后期,中国确实有一次发展资本主义的宝贵机遇。但是,洋务运动只是学习西方技术,不触动封建制度,最终没能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戊戌变法,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只依靠没有实权的光绪帝进行变法,在顽固派阻挠破坏下失败,使中国失去了一次宝贵的发展机遇;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