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435077  435085  435091  435095  435101  435103  435107  435113  435115  435121  435127  435131  435133  435137  435143  435145  435151  435155  435157  435161  435163  435167  435169  435171  435172  435173  435175  435176  435177  435179  435181  435185  435187  435191  435193  435197  435203  435205  435211  435215  435217  435221  435227  435233  435235  435241  435245  435247  435253  435257  435263  435271  447090 

40. 请指出民主革命不同时期,中共的土地政策,实行原因和作用。

国共政权对峙时期: ⑴.政策:1927年八七会议确定开展土地革命的方针;1931年制定土地革命的路线: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⑵.原因:  ①.为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必须发动农民进行革命;而发动农民进行革命,必须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  ②.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结合; ⑶.作用:  ①.调动了一切反封建的因素,保证了土地革命的胜利;  ②.使农民在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为保卫胜利果实,农民积极参军参战,支援革命战争,巩固了红色政权;

抗日战争时期: ⑴.政策: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 ⑵.原因:   民族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为适应抗日战争的形势,提高农民生产和抗日的积极性,联合地主阶级共同抗日; ⑶.作用:   减轻了地主的封建剥削,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提高了农民生产和抗日的积极性,有利于团结地主阶级共同抗日,使抗日民主政权得到巩固;

解放战争时期: ⑴.政策:1947年中共召开土地会议,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在土地改革中,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的土地改革总路线。 ⑵.原因:  ①.抗战胜利后,阶级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解放区农民迫切要求获得土地;  ②.为了发动农民参加革命战争; ⑶.作用:  土地改革的进行,废除了农村封建剥削制度,使解放区农民获得土地,为保卫胜利果实,农民踊跃参军参战,支援前线,成为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一个可靠保证

试题详情

39. 《中国土地法大纲》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它怎样体现中共民主革命的思想?它与《天朝田亩制度》、旧三民主义关于解决土地问题的基本理论和主张有何异同? ⑴.核心思想: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⑵.体现中共民主革命的思想:   中共民主革命的基本思想是反帝反封建。要实现彻底的反封建,首先必须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彻底铲除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没收地主土地,平均分配给农民的做法,体现了中共彻底的反封建思想。 ⑶.异同:   同:都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天朝田亩制度》提出有田同耕;旧三民主义提出平均地权;《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异:  ①.处理土地方法不同:《天朝田亩制度》规定不论男女,按年龄都可以分到一份土地;旧三民主义主张由国家核定地价,征收地租税,同时向地主逐步收买土地;《中国土地法大纲》主张没收地主土地,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②.反映的阶级属性和革命程度不同:《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农民阶级绝对平均主义愿望,是不可能实现的;旧三民主义反映了资产阶级软弱性和对封建主义的妥协性;《中国土地法大纲》反映了以中共为代表的无产阶级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彻底性

试题详情

38. 解放战争开始后,国民党在国统区、共产党在解放区各采取了哪些重要的经济措施?这些措施的实施对解放战争的结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⑴.国统区经济措施:  ①.为求得美国的援助,大肆出卖国家主权,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  ②.增加苛捐杂税,加紧搜括人民;  ③.滥发纸币,大搞通货膨胀;  ④.控制全国工业、交通、金融,掠夺大量的社会财富; ⑵.解放区的经济措施:   开展土地改革运动;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⑶.影响:  ①.美国商品独占中国市场,民族资本遭到毁灭性的打击,工商业倒闭,农业经济破产,经济崩溃,人民生活极端贫困;  ②.国统区经济危机导致政治危机,国统区各阶层人民与国民党政权的矛盾加剧,人民民主运动高涨,民主党派与蒋介石集团决裂;国统区民主运动,成为反对蒋介石统治的第二条战线,有力地配合了人民解放军的军事斗争;  ③.解放区土地改革的进行,农民获得土地,翻身解放,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支援解放战争,成为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一个可靠的保证

试题详情

37. 国民党新军阀与北洋军阀相比,有何共同特征?扼要分析说明新旧军阀败亡的共同因素。从他们的败亡中你得到的主要启示是什么? ⑴.共同特征:以帝国主义为靠山,实行独裁统治,对外出卖民族利益,对内镇压人民; ⑵.败亡共同因素:  ①.军阀统治集团本身的腐败:如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  ②.倒行逆施,违背历史发展潮流:如北洋军阀独裁统治,复辟帝制;国民党违背民意,挑起内战;  ③.统治黑暗,激起全国人民激烈反对,通过革命战争推翻黑暗统治:如大革命推翻北洋军阀统治;解放战争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 ⑶.启示:   一切腐朽反动的统治,都将被中国人民所推翻

试题详情

36. 中国近代史上,曾出现过三次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机遇(第一次是在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之后,第二次是在国民大革命基本上推翻北洋军阀统治之后,第三次是在抗日战争胜利之后)。试结合有关史实,说明每次机遇出现的过程及其最终命运,并从中谈谈你的认识。   第一次: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君主制度,建立了三权分立的中华民国,颁布了《临时约法》,但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袁世凯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篡夺了革命果实,随后实行独裁统治,复辟帝制的活动;   第二次:1926年开始的北伐战争,基本上摧毁了北洋军阀统治,中国再次出现了建立民主政治的机会,但是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右派,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叛变了革命,建立南京国民政府,实行国民党一党专政,民主政治无从谈起;   第三次:抗战胜利后,全国人民要求和平民主,重庆政协会议上,通过了和平建国,改组国民政府等一系列有利于人民的决议,但是蒋介石坚持独裁内战,在美国支持下,镇压民主运动,挑起内战;   认识:  ①.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在中国走不通;  ②.资产阶级软弱,缺少建立民主政治的经济基础;  ③.中外反动势力强大,阻碍了民主政治的建立

试题详情

35. 抗战胜利后,中国国内政治问题的核心是什么?围绕这一问题,当时国内三种政治势力的主张有何区别?各体现了怎样的阶级性?导致了哪些斗争?为什么当时没有爆发全面内战? ⑴.核心:和平民主问题。(和平建国与民主政治问题) ⑵.主张及阶级性:  ①.中共:主张废除国民党一党专政,成立民主联合政府,反对独裁和内战,代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  ②.国民党:坚持独裁内战方针,消灭人民革命力量,维护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统治;  ③.民主党派:主张实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政治,走中间路线,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利益及要求; ⑶.斗争:以政治斗争为主。  ①.政治斗争:重庆谈判、政协会议等;  ②.军事斗争:国民党军队对解放区不断发动进攻,解放区军民进行自卫回击; ⑷.当时没有爆发内战的原因:  ①.与当时国际形势有关:战后形成美苏两极格局,和平民主成为世界发展潮流,民族解放运动发展对中国产生积极影响;  ②.由当时国内形势决定:国民党尚未做好内战准备,人民力量发展,人民渴望和平民主,这些暂时制约了反动派发动战争。

试题详情

34. 相对于清朝的屈辱外交,中华民国时期的外交出现了一些抗争,国际地位也有所提高。请列举反映这一变化的史实。引起这一变化的因素有哪些?你对中华民国外交的总体印象怎样?依据是什么? ⑴.变化史实:   巴黎和会上提出正义要求,拒签和约;华盛顿会议重提要求,最终收回胶州湾;1927年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30年代发起改定新约运动形式上收回一些主权;1942年参加反法西斯同盟,废除英美等国在中国的治外法权,参加二战后期会议,收回台湾主权;参加联合国筹建,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⑵.因素:   由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国力有一定增强;资产阶级共和国成立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人民反帝运动,特别是抗日战争的胜利; ⑶.印象:尽管中华民国外交上有所抗争,国际地位有所提高,但外交软弱,受人欺凌的现状没有改变。

因为: 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仍然掠夺中国,不平等条约没有完全废除,又有一批新的不平等条约签订,中国没有成为一个真正独立自主、经济繁荣富强的国家。

试题详情

33. 请回答两条抗战路线、两个战场的几个问题。 ⑴.形成的原因:   由于第二次国共合作,是党外合作,国共两党有自己的政府和军队,只是通过协议,发表合作宣言,进行军事上的合作,共同抗击日本的侵略,没有统一的组织形式,所以全面抗战开始后,形成两条抗战路线,两个战场; ⑵.两条抗战路线:   国民党片面抗战路线: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进行抗战;   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动员和依靠全民族一切力量进行抗战; ⑶.两个战场:   国民党正面战场:   抗战初期,国民党正面战场比较积极抗战,先后组织了四大会战(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承担了主要的抗战任务,但由于实行片面抗战路线,正面战场还是丧师失地,一溃千里;    进入相持阶段,由于实行消极抗战,积极反共方针,正面战场出现豫湘桂战役大溃败;    共产党敌后战场:   抗战初期,八路军、新四军在全面抗战路线指引下,挺进敌后,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把敌人后方变为抗战前线,从日寇手中夺回大片沦陷国土,严重威胁敌人后方;   相持阶段,中共为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克服困难,采取一系列措施,敌后战场成为抗战主战场;   反攻阶段,中共领导的武装成为对日反攻的主要力量。 ⑷.两个战场的区别:  ①.抗战路线不同:前者推行单纯依靠政府和军队的片面抗战路线;后者实行动员和依靠全民族一切力量的全面抗战路线;  ②.依靠的武装力量不同:前者是国民政府的正规军;后者是中共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抗日武装;  ③.战场范围不同:前者在国民政府统治区内,划分若干战区,阻击敌人进攻;形成正面战场;后者在敌后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把敌人后方变成抗战前线;  ④.作战规模和方式不同:前者大兵团会战,进行阵地防御为主的正规战;后者基本上是游击战和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  ⑤.战略地位不同:前者在初期起主导作用;后者在相持阶段上升为主战场; ⑸.两个战场的相互关系:  ①.两个战场是国共合作抗日的体现,他们互相依存,互相配合,共同为抗战作出贡献。   抗战初期,没有正面战场的抗战,就没有敌后战场的发展;没有敌后战场的发展,就没有相持阶段的到来;相持阶段,没有正面战场继续抗战,就没有敌后战场反扫荡的胜利;没有反扫荡的胜利,正面战场就不可能坚持抗战到底;  ②.两个战场贯穿始终。   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国共合作抗日,直到抗战胜利; ⑹.两个战场变化状况:  ①.正面战场初期积极抗战,后期消极抗战,积极反共。   初期组织一系列会战,粉碎日本速战速灭中国的计划;相持阶段,政策由对外转向对内,消极抗战,积极反共;  ②.敌后战场始终如一:   初期开辟敌后战场,严重威胁敌人后方;相持阶段,坚持抗战,成为抗战主战场,首先展开反攻,是大反攻的主要力量,直到取得抗战胜利

试题详情

32. 比较日本两次侵华战争的异同,.比较近代以来在两次中日战争中,影响中国败胜的主要因素,并指出两次中日战争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⑴.相同点:   ①.为解决资本主义发展中的矛盾而发动;   ②.以征服中国为目的;   ③.曾对中国人民进行大屠杀;   ④.进行野蛮的经济掠夺,给中国带来空前的历史灾难; ⑵.不同点:   ①.背景:前者发生在19世纪末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后者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时期;   ②.战争规模:前者不到一年,侵略地区主要在沿海;后者长达15年,战火燃遍大半个中国;   ③.前者日本打败中国,勒索了大量财富,增强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力量,致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下降;后者中国取得胜利,日本投降,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④.影响:前者刺激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加速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后者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团结和进步,壮大了人民的力量,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为民主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⑶因素: .领导因素:甲午战争清政府腐败无能,消极避战;抗日战争中国共合作,共赴国难,八年抗战中,中共始终以中华民族利益为重,成为统一战线的领导核心,从而保证了抗战胜利; 民众因素:甲午战争时,中国民众尚未觉醒;抗日战争时,中华民族已经觉醒,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全民族抗战; .战略战术因素:甲午战争中,李鸿章避战求和,先定守局,坐失战机,抗日战争中,中共制定持久抗战的战略方针,挺进敌后,进行抗日游击战争,正面战场敌后战场配合作战,最后赢得抗战胜利; 国际因素:甲午战争时,列强默许日本侵略中国;抗日战争中在1939年以后,国际形势有所改变,1942年反法西斯联盟形成,中国的抗日战争得到世界人民的支持;

⑷.影响:   两次战争都给中华民族带来了空前的历史灾难。但甲午战争刺激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加速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抗日战争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团结和进步,壮大了人民的力量,增强了全国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试题详情

31. 抗日战争时期与国共政权对峙时期相比,中共的方针、政策有哪些方面作了调整?分析原因、作用。

对国民党的政策:  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反动派疯狂屠杀共产党人,中共提出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30年代起,由于日本帝国主义不断扩大对中国的侵略,民族矛盾激化,只有实行全民族的抗战,才是中国的出路,中共以民族利益为重,调整政策,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国共合作抗日,取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

政权建设方面: 国共政权对峙时期,中共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这是工农民主专政的政权,形成国共政权对峙;抗日战争时期,放弃苏维埃名称,改为边区政府,采取三三制原则,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加强各阶层人民的团结;

关于土地政策: 国共政权对峙时期,开展土地革命,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消灭地主阶级;抗战时期,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团结了地主阶级中的开明分子,有利于抗战;

军事方面: 国共政权对峙时期,中共独立领导武装斗争,抗击国民党反革命围剿;抗战时期,中共把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配合国民党正面战场抗战,共同打击日本帝国主义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