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43457  43465  43471  43475  43481  43483  43487  43493  43495  43501  43507  43511  43513  43517  43523  43525  43531  43535  43537  43541  43543  43547  43549  43551  43552  43553  43555  43556  43557  43559  43561  43565  43567  43571  43573  43577  43583  43585  43591  43595  43597  43601  43607  43613  43615  43621  43625  43627  43633  43637  43643  43651  447090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

●了解易燃物易爆物安全知识

●了解常见灭火器的原理和适用范围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能主动地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燃烧条件、灭火原理的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和乐趣,激起对化学的学习欲望 

●通过对易燃易爆物的学习,提高安全隐患意识

●通过对燃烧和爆炸利弊的分析,树立科学的物质观,学会用辩证的观点看待事物

●通过对实验的再设计,开阔思路,发展创造性思维

试题详情

2、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难点:对实验事实进行逆向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的形成。

试题详情

1、本节课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燃烧和灭火》是初中化学上册教材第七单元课题1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氧气的性质、用途和碳、磷、一氧化碳等物质燃烧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在内容编排上更加贴近生活实际,通过学习,使学生再次体会,化学研究的就是我们身边的物质,同时对于增强化学教学的实践性、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都是极其重要的。

试题详情

4、将变红的石蕊试纸烘干

【总结归纳】碳酸容易分解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自参与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并学会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得出结论,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

【演示】二氧化碳使烧杯中一高一矮的两支点燃的蜡烛先后熄灭

【板书】二氧化碳密度大于空气;不可燃,不助燃。

观察,讨论总结二氧化碳的性质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展示图片】深井救人

【设疑】救人时为什么先通氧气?

【板书】不供给呼吸

小组讨论。师生交流、解决疑惑

联系实际,感受生活中的化学。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播放视频】“干冰”的汽化,介绍“干冰”的性质

【播放视频】温室效应的危害让同学们建立环境观念

了解二氧化碳的用途。知道二氧化碳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造福于人类,又会因“温室效应”的加剧而给人类带来灾难,所以利用好、控制好二氧化碳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使学生能把学到的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懂得运用有关的化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反思与小结

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把有关我们学习二氧化碳的知识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

【反思与小结】聆听、思考、跃跃欲试、展示交流

我是二氧化碳分子,我也有个很长的英文名carbon dioxide,可是我就没能像水姐姐那样,还有个water的英文名字,好记又好听,羡慕死了5555555,你们暂时就记住我的中文名字吧――干冰。

在有趣的故事中学到了知识,加深了对本节课内容的掌握。

课后实践

 

查阅有关资料,通过有关媒体,多了解二氧化碳的知识。然后以“二氧化碳分子流浪记”为题写一篇科普小文章,将其有关知识尽量多的展示出来。

让学生多动手、多思考,他们就会有更多的心得和体会,对化学的学习也就更有兴趣。

 

板书设计

试题详情

3、将润湿的石蕊试纸放入装有二氧化碳的试管中

试题详情

2、将干燥的石蕊试纸放入装有二氧化碳的试管中

试题详情

1、将水滴在干燥的石蕊试纸上

试题详情

2.二氧化碳与水反应

由于初三学生的思维方式正在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移,他们习惯于依靠感性来认识事物,因此本节课以引导探究为主,多媒体为辅的教学方法,通过实验体现学科特点,发挥实验的作用。在学习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动探索精神,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感知和探索知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

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学生自己进行知识建构的过程。初三年级学生大多数处在14―15 岁的年龄段,正处在身心迅速成长的时期,大脑机能显著发展并趋于成熟,他们对化学的兴趣逐步由“直觉兴趣―操作兴趣―具有因果关系的兴趣向具有概括性的认知兴趣迁移”。往往通过自主探究来了解一类物质的规律知识,喜欢一些创造性的实验和观察活动。因此本节课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总结得出结论,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发展新知识,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合作学习,达到发展思维能力的目的。

本节课堂实验较多,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也较多,因此,我在设计时以探究可乐饮料为活动线,以获得二氧化碳性质用途为知识线。将二氧化碳的性质等知识搭上了趣味、愉悦、竞争的载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体验获得知识的过程。充分体现新课标“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这一教学宗旨。

五、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设置情景

【引入】趣味实验《跳动的硬币》

学生观看,思考

利用有趣的实验激发学生兴趣

探究活动一

【展示】同学们熟悉的可乐汽水

【创设问题】可乐中产生的气泡是什么气体?

【总结板书】与石灰水反应CO2+Ca(OH)2=CaCO3↓+H2O

【多媒体展示】反应方程式

【介绍】有关的用途

观看,联想,跃跃欲试

【探究活动一】:

【猜想假设】气体是二氧化碳

【讨论交流】检验二氧化碳的方法

【实验验证】根据器材和实验方案

【归纳小结】总结出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

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激发学生对探究实验的兴趣。培养学生从身边事物发现化学问题,探究的意识。

探究活动一

【引入】可乐中产生二氧化碳,如何用实验验证二氧化碳溶于水

 

【探究活动二】:

【设计方案】

【交流展示】各小组之间相互交流,展示自己的设计思路,讲述自己的设计和如何实施实验

【评价反思】师生共同相互交流学生讨论方案

【实验验证】根据给出的器材,确定实验方案。

【解释与结论】分析实验后矿泉水瓶子变瘪的原因。

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实验评价能力,通过小组的合作,互相启迪、互相补充、完善自己的设计方案;通过让学生讲述自己的设计,提高表述能力,感受成功的喜悦探究的快乐,激发探究热情。

探究活动二

【设疑】二氧化碳溶于水的过程中是否发生化学反应?.

【引导】:判断化学反应的主要依据

【提供素材】演示把盐酸溶液中滴加到石蕊试纸上

【启发设疑】碳酸也是一种酸,也能使紫色的石蕊试液变红。那么“碳酸饮料”中有没有碳酸,它又是怎么形成的呢?

【板书总结】

CO2+H2O=H2CO3

【讲解】二氧化碳溶于水的时候一部分发生反应了

聆听、思考、讨论、交流

 

 

【讨论】依据是有新物质生成

【猜想】二氧化碳与水反应可能是碳酸

【探究活动二】:

【观察】学生将刚才变瘪矿泉水瓶子中的液体滴到紫色石蕊试纸上观察变色情况

【分析推测】刚才得到的液体中都有二氧化碳、水、碳酸,是那种物质使石蕊变色?

【讨论设计】:讨论交流,确定实验方案

【实验探究】

试题详情

1.二氧化碳的性质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