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435979  435987  435993  435997  436003  436005  436009  436015  436017  436023  436029  436033  436035  436039  436045  436047  436053  436057  436059  436063  436065  436069  436071  436073  436074  436075  436077  436078  436079  436081  436083  436087  436089  436093  436095  436099  436105  436107  436113  436117  436119  436123  436129  436135  436137  436143  436147  436149  436155  436159  436165  436173  447090 

    这里的“心”是指中心。所谓向心性,是指所写的一段话要有明确的中心,这段文字中的所有语句都要直接或间接地陈述中心,指向中心,而不能偏离中心,更不能游离中心之外。

    例1:请在下面的横线上紧接上文再写一个句子。

    要求:①另举一个事例;

②句式上标有    写的一句相同。

    古往今来,彪炳史册的杰出人物,都曾做过非同寻常的努力,因而在事业上创造了辉煌的业绩。试想,如果没有李时珍跋山涉水、遍赏百草,没有他数十年如一日的搜集整理、笔耕不息,哪里会有药学巨蓍《本草纲目》的问世!

    这是上个世纪90年代的一道高考试题,看起来有点难,其实不然。综观所给的材料,可知它是一段议论性的文字,第一句是论点,也就是中心所在,第二句是以李时珍的事例为论据来证明论点。从该句的内容看,它是对首句作直接陈述的,也就是指向中心的。据此,“另举一个事例”,其一必须是“彪炳史册的杰出人物”,“曾经做出过非同寻常的努力”,而且“在事业上创造了辉煌的业绩”。考生所举的“事例”只有满足这三项要求,才符合题意,也就是符合“向心性”的要求,否则就失去了得分的前提。其次才是按加线句子的句式(假设复句)组织答案。当年有许多考生因“举例”不当,甚至举某一名唱流行歌曲的歌手为例,非但不能得分,还引起众人捧腹大笑,这教训应该记取。

    其实,许多类型的表达题,都存在一个“向心”的问题,选取语句重组一段话有这样的要求,运用原材料“重组”语句包含着这样的问题,扩写、变换句式等也包含着这样的要求,仿写也包含着这样的要求。

    例2:在下面横线处填入适当的语句,组成前后呼应的排比句。

    即使书中没有黄金屋、颜如玉,书籍仍旧是精神追求者的宠儿,因为读出不仅仅是一种需要,更是一种性情的愉悦,它如同春日扁舟里的放歌、              、隆冬炉火旁的倾谈,它是心绪的慰藉、        、是生命的落脚处。

    远是2002年北京春季高考的第26题。从命题的意图看,是考“仿写”、兼及“前后呼应”(即连贯)和排比的修辞技巧。但是,要正确解答这道题,首先要把握住材料的“中心”。中心是什么?只能是“一种性情的愉悦”。只有围绕着这个“中心”你写出的比喻句,才能在内容上符合要求。然后再去考虑按春、夏、秋、冬的时序排列等问题。答案举例:①仲夏亭榭里的异弦;②深秋山林中的独步;③是灵魂的依傍。

试题详情

13.D

试题详情

12.D(应是“千差万别”)

试题详情

11.B

试题详情

10.D(“噤若寒蝉”,形容不作声,“上行下效”是贬义,C项词义过重)

试题详情

9.C(“韦编三绝”形容读书勤奋)

试题详情

8.A

试题详情

7.C(“不免”免不了,“未免”有意是“实在不能不说是……。”“始终”,从开始到最后,“一直”侧重于不间断或状态始终不变。“辛酸”侧重“辛”)

试题详情

6.D(A“会”就为“能”,B“与”应为“向”, C项“而”应删去)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