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石)如图所示,给出了核子平均质量(原子核的质量除以核子数)与原子序数的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在α粒子散射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B.天然放射性元素在衰变过程中电荷数和质量数守恒,放出的射线垂直磁感线穿过磁场时,一定发生偏转
C.由图可知,原子核A裂变成原子核B和C要放出核能
D.由图可知,原子核D和E聚变成原子核F要吸收核能
14.氢原子发出a、b两种频率的光,经平行玻璃砖折射后的光路如图所示。若a光是由能级n=4向n=1跃迁时发出的,则b光可能是
A.从能级n=5向n=1跃迁时发出的
B.从能级n=3向n=1跃迁时发出的
C.从能级n=5向n=2跃迁时发出的
D.从能级n=3向n=2跃迁时发出的
1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布朗运动是液体分子的运动,它说明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B.当分子间距等于r0时,分子势能一定为零
C.温度相同时,分子质量不同的两种气体,其分子的平均动能不相同
D.满足能量守恒定律的客观过程并不是都可以自发地进行
㈠经典题目
[预测题22]一个物体在多个力的作用下处于静止状态,如果仅使其中一个力的大小逐渐减小到零,然后又从零逐渐恢复到原来的大小(此力的方向始终未变),在这过程中其余各力均不变。那么,下列各图中能正确描述该过程中物体速度变化情况的是
[答案]D
[解析]当物体受多个力而处于平衡状态时,这些力的合力为零,当其中一个力的大小逐渐减小时,合力逐渐增大,且与减小的力反向,因此加速度逐渐增大,在v-t图象中,图线的斜率逐渐增大;同样当该力又从零逐渐增大时,合力逐渐减小,加速度逐渐减小,图线的斜率逐渐减小,D图满足变种变化规律。
[点评]试题以v-t图象,考查物体受力变化时的加速度、速度变化规律、牛顿第二定律等知识点。当物体受多个力平衡时,合力为零,若其中一个力撤去或者变化,则物体所受合力的变化跟变化力的变化相反。
[预测题25]2008年1月份,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遭遇50年不遇的大雪灾,高压输电线路大面积受损,冻雨使输电线表面结冰,重力增大,导致线断塔倒。如图所示的四座铁塔,两塔之间的输电线长度相等,2号铁塔在山顶,1、3、4号铁塔在山下且等高,图中所
标a、b、c、d四点中,c、d两点分别是2、3号塔和3、4号塔间电线的最低点,3号塔两侧导线端点切线与竖直方向夹角均为θ。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点比b点更容易在雪灾中被拉断
B.c点电线中张力小于d点电线中张力
C.适当让两塔之间的输电线显弧线下坠,可以减小线中张力
D.2号塔所受输电线拉力的合力最小
[答案]BC
[解析]对1、2号塔之间的导线,整个受力如图a所示,导线受三个力而平衡,因此这三个力必相交于一点O,由平衡条件得,由于,A错;导线不同点的张力不同,取最低点将导线一分为二,则其中一段受三个力如图b,则,而c点到3号塔的距离比d点小,对应导线重力小,因此B正确;由图b知,导线下坠,θ减小,F4减小,减小,C正确;塔所受导线拉力的合力等于从塔顶到两侧导线最低点间的导线重力,2号塔两侧这段导线最长,重力最大,D错。
[点评]2008热点问题,冻雨使导线重力增大、导线中张力增大,超过导线能承受的拉力是输电线断裂的原因,因此设计输电线路时就应该考虑导线的承拉能力和减小导线中张力的措施等。三力平衡必共点,利用这一规律可将非共点力转换为共点力。试题开放,体现能力考查的命题思想。
㈢专家寄语
全国理综试卷中,除前面5个必考内容外,其余选择题或一力两电,或两力一电。力学中以运动和力、物体的平衡、运动的合成与分解、能量和动量等内容较为常考,与计算题型互补。试题中等或中等偏上,选拔能力型考题居多,因此历来复习中的突破的方向之一。
5.近代物理和原子物理
㈠经典题目
[预测题17]是一种放射性元素,进行一系列放射性衰变,由图可知
A.图中m是84,n是206
B.①是β衰变,放出电子,电子是由中子转变成质子时产生的
C.②是β衰变,放出电子,电子是由中子转变成质子时产生的
D.从衰变成要经过6次①衰变,8次②衰变
[答案]ABD
[解析]从,质量数不变,因此①是β衰变,中子放出电子而转变成质子,则,从,核电荷数减少2,因此②是α衰变,,AB正确C错;原子核衰变时β衰变不改变质量数,因此衰变次数先进行α衰变计算,α衰变次数次,β衰变次数次,D正确。
[点评]试题考查衰变规律、衰变次数的计算等。相关问题要掌握①衰变规律:α衰变时质量数减4、核电荷数减2;β衰变质量数不变,核电荷数加1;②衰变次数的计算:由于β衰变不改变质量数,因此衰变次数先进行α衰变计算,且α衰变的次数;β衰变次数;其中m为质量数,n为核电荷数。
[预测题18]一个氘核和一个氚核结合成氦时,释放的核能为ΔE,阿伏加德罗常数为NA,则4克氘核与6克氚核完全反应,发生的质量亏损是
A、2NAΔEc2 B、4NAΔEc2 C、 D、
[答案]C
[解析]4克的氘和6克的氚的摩尔数都是2,因此原子核数为2NA,一个氘核和一个氚核结合成氦时,释放的核能为ΔE,故释放总能量为,而,C正确。
[点评]考查质能方程、质量亏损以及核反应次数计算等知识点。核反应中释放的能量与原子核数有关,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
[预测题19]一个U原子核在中子的轰击下发生一种可能的核反应为U+n→X+Sr +n,则下叙述正确的是
A.X原子核中含有86个中子
B.该反应是核聚变反应
C.由于该反应释放能量,根据E =mc2判断,反应后的总质量数增加
D.虽然该反应出现质量亏损,但反应前后总质量数不变
[答案]AD
[解析]由核反应中核电荷数和质量数守恒可得,,,所以X的中子数为,A正确;这是核裂变反应,B错;核反应释放能量,质量数不变,质量亏损,C错D对。
[点评]考查核裂变反应、核反应方程及质量亏损。核反应中质量数和核电荷数都守恒,但有质量亏损。
㈡新颖题目
[预测题21]氢原子能级如图所示,用光子能量为E1光照射到一群处于基态的氢原子,可以看到三条光谱线,用光子能量为E2的光照射到该群处于基态的氢原子,就可以看到六条光谱线,对于E1、E2的比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E2=2E1 B.E2>2E1
C.E1<E2<2E1 D.E2>E1>12eV
[答案]CD
[解析]大量氢原子从高能级向低能级跃迁,发光的谱线数,当,eV,当,eV,CD正确。
[点评]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有光子能量、玻尔理论、氢原子能级跃迁等知识点;氢原子从基态吸收光子向高能级进行一次性跃迁,然后向低能级跃迁就存在多种形式,比如可以从可以直接跃迁到,也可以先跃迁到,然后再跃迁到,因此大量处于的氢原子就可以产生三种不同频率的光,即三条谱线。
㈢专家寄语
全章10个知识点中有2个Ⅱ级要求,氢原子能级结构是人们认为微观世界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核能是目前世界关注的热点,是考试的热点。理综一般为选择题,难度偏易,是必拿之分。
4.光学
㈠经典题目
[预测题1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㈡新颖题目
[预测题14]如右图所示,一束由两种色光混合的复色光沿PO方向射向一上、下表面平行的厚玻璃平面镜的上表面,得到三束反射光束Ⅰ、Ⅱ、Ⅲ,则
A.光束Ⅰ仍为复色光,光束Ⅱ、Ⅲ为单色光,且三束光一定相互平行
B.增大α角且α≤90°,光束Ⅱ、Ⅲ会远离光束Ⅰ
C.光Ⅱ照射某金属表面能发生光电效应现象,则光Ⅲ也一定能使该金属发生光电效应现象
D.减小α角且α>0°,光束Ⅲ可能会从上表面消失
[答案]A
[解析]光沿PO射到界面上时,同时发生了反射和折射,Ⅰ为直接反射的光,为复色光;折射进入玻璃的光由于折射率不同而发生色散,然后在玻璃板的下表面反射和两次进入空气的折射而成为Ⅱ、Ⅲ两束,如图所示,由图可知,光束Ⅱ在玻璃中的折射率比光束Ⅲ大,所以光束Ⅱ、Ⅲ为单色光;由光路可逆可知,三束光彼此平行,A正确;当时,反射光与入射光重合,因此当α增大时,Ⅱ、Ⅲ光束靠近光束Ⅰ,B错;由于光束Ⅱ在玻璃中的折射率比光束Ⅲ大,光Ⅱ的频率比光Ⅲ高,所以光Ⅱ照射某金属表面能发生光电效应现象,则光Ⅲ不一定能使该金属发生光电效应现象,C错;由于光路可逆,因此只要光能从上表面射入,则一定能以原角度从上表面射入空气,不会发生全反射,D错。
[点评]试题利用平板玻璃的两面的反射和折射,综合考查了反射、折射、折射率与光的频率关系、色散、光子的能量、光电效应、全反射、光路可逆等知识点,涉及面广。
[预测题15]研究光电效应规律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以频率为v1和v2的两种光光电管阴极K时,才有光电子产生。在光电管的两极K、A之间加反向电压时,光电子从阴极K发射出来后向阳极A做减速运动。当电流表G读数为零时,电压表V的读数称为反向截止电压。在光电管K、A之间加正向电压时,光电子从阴极K发射出来向阳极A做加速运动,当电流表G的读数为最大时,称为饱和光电流。由电压表V和电流表G的读数,可画出两种光照射时光电管的伏安特性曲线如图乙所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两种光分别照射光电管时,阴极K的极限频率不同
B.两种光分别照射光电管时,光电子从阴极K表面逸出时间的长短不同
C.两种光的频率不同
D.两种光的强度不同
[答案]D
[解析]阴极K的极限频率与其材料,与入射光无关,A错;光电效应发生的时间极短,且与入射光无关,B错;由图乙可知,两种光照射时,光电管的反向截止电压相同,则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全部用来克服电场力做功,由可知,这两种光实际是同频率的光,C错;图乙显示饱和光电流不同,表示入射光强度不同,D正确。
[点评]材料型试题,试题先介绍研究光电效应的实验电路、反向截止电压、饱和光电流等概念,考查对光电效应的规律理解、光电效应方程、电场力对光电子做功、光电管的伏安特性曲线等,对考生的理解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要求较高。
[预测题16]a、b两束不同频率的光分别照射同一双缝干涉装置,在距双缝恒定距离的屏上用照相底片感光得到如图所示的干涉图样,其中图甲是a光照射时形成的,图乙是b光照射时形成的.则关于a、b两束光,下述正确的是( )
A.若a光子能使处于基态的氢原子电离,则b光子有可能不能电离处于基态的氢原子
B.若a光子是原子核外层电子受激发产生的,则b光子可能是原子核内层电子受激发产生的
C.若用a光照射某金属时不能打出光电子,则用b光照射该金属时一定不能出光电子
D.若a光是氢原子从n=4的能级向n=2的能级跃迁时产生的,则b光可能是氢原子从n=3的能级向n=2的能级跃迁时产生的
[答案]B
[解析]b光的干涉条纹间距比a光小,由可知b光的波长比a光短,频率比a光高,光子能量比a光大,因此若a光子能使处于基态的氢原子电离,则b光子一定能电离处于基态的氢原子,A错;原子核外层电子受激发产生的光子能量比内层电子受激发发生的光子能量小,B正确CD错。
[点评]照相底片感光不同于用眼睛直接观察,既可以用可见光来做干涉实验,也可以用不可见光如红外线、紫外线、X射线和射线等来做;原子发光从核外到核内,依次是:核外层电子→红外线、可见光和紫外线;内层电子→X射线;原子核→射线。氢原子从高能级跃迁到的能级放出紫外线,因此能量较大的紫外线以及能量更大的X射线、都可以使处于基态的氢原子电离。
㈢专家寄语
光学部分13个知识点中,虽然只有光的反射、折射和光电效应三个Ⅱ级要求考点,却是必考内容之一,必须全面复习。一般是选择题相对性较大,也可能是实验题,试题难度偏易,分不可失。
3.热学
㈠经典题目
㈡新颖题目
[预测题11]2008年2月21日远在38万公里之外的嫦娥一号卫星要迎来月食考验,陷入黑暗和严寒当中,星在月食阶段的长时间阴影中,将直接面对太空零下270摄氏度(t1)的低温环境,也无法获得太阳红外和月球红外的加热。卫星经历月食后,星上设备的温度将大幅度降低,某些外露设备的温度甚至会降低到零下190摄氏度(t2)。与迎来月食之前相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嫦娥一号卫星上某一外露设备的每一个分子动能都增大。
B.嫦娥一号卫星上某一外露设备的每一个分子动能都减小。
C.嫦娥一号卫星上某一外露设备的所有分子平均动能增大。
D.嫦娥一号卫星上某一外露设备的所有分子平均动能减小。
[答案]D
[解析]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物体温度低,则分子的平均动能小,是热力学统计物理中的统计规律的应用,只能是对大量分子才有意义,对于单个分子是无意义的,因此不能说物体的每一个分子的动能都减少。因此D是正确的。
[点评]高考对热学的命题量平均每年一个,多为选择题 ,因此在复习时,适量精选一组贴近高考热点的选择题进行强化训练,巩固基本概念与规律、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㈢专家寄语
热学部分内容虽不多,虽然所有知识点都是Ⅰ级要求,但也是高考理综试卷中必考的热点内容。其中与阿伏加德罗常数相关的计算、热力学定律、气体压强的微观解释既是重点,又是难点。题型为选择题,试题难度中等偏易,这个分一定得拿到手。
2.机械振动和机械波
㈠经典题目
㈡新颖题目
[预测题6]轻弹簧上端与力传感器相连,下端系一质量为m的小球,静止时小球处在位置O点,在弹簧弹性限度内,让小球在竖直方向上做简谐运动,振幅为A。取O点为x坐标原点,竖直向上为x正方向;t=0时刻小球恰经过O点向上运动。传感器将其受到的弹 簧作用力传给与之连接的计算机,四位同学通过计算机记录的数据分别绘制出F-t图象如下图所示,其中一定不正确的是
[答案]AC
[解析]O点为振动的平衡位置,小球经过O点时弹簧的拉力等于小球重力,t=0时小球恰经过O点,因此t=0时,A项错;弹簧对小球的弹力与小球重力的合力是小球做简谐运动的回复力,因此,,为振动对平衡位置的位移,而简谐运动的x-t图象如图所示,取弹簧为拉力时F为正,则D正确;取弹簧为拉力时F为负,则B正确;C错。
[点评]通过悬挂的弹簧振子考查简谐运动的回复力与弹簧弹力的关系。竖直放置的弹簧振子的回复力是弹簧弹力与重力的合力,小球处在平衡位置时弹力与重力平衡,合力为零;由可知,弹簧弹力与振动位移是一次函数关系,而振动的位移由学生熟悉的振动图象给出,与时间是正弦或余弦函数关系, 以此考查考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预测题7]蝙蝠在飞行中每秒钟向正前方发射40次超声波,每次发射100个频率为2×106Hz的完整波,在空气中形成一系列断续的波列.假设蝙蝠沿直线飞行,速度为v1=20m/s,已知空气中的声速为v2=340m/s,水中的声速为1450m/s。则
A.蝙蝠发射的超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60m/s
B.蝙蝠接收到的反射超声波频率比发射的超声波频率要高
C.此超声波经静止障碍物反射后波长会变长
D.此超声波由空气进入水中传播时波长变长
[答案]BD
[解析]无论波源是否运动,超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都等于空气中的声速,即题设340m/s,A错;由于蝙蝠迎着反向波的方向运动,由多普勒效应可知,蝙蝠接收到的超声波频率比发射的超声波频率高,B正确;超声波经静止障碍物反射,相当于反射“波源”不动,因此超声波频率和波长与反射前相比不变,C错;由于水中的声速大于空气中的声速,由可知,波长随声速的增大而变长,D正确。
[点评]考查考生对多普勒效应、波长等概念的理解深度,对波的形成和传播特性掌握程度,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等.在正解多普勒效应时,反射波的障碍物可看作“波源”,波源不动,则反向波的频率不变,波长不变,考查考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试题同时引入了波的“折射”现象,考生可以避开“折射”而直接用波速、波长和频率关系式来判断。
[预测题8]如图a所示,一根水平张紧弹性长绳上有等间距的Q’、P’、O、P、Q质点,相邻两质点间距离为lm,t=0时刻O质点从平衡位置开始沿y轴正方向振动,并产生分别向左、向右传播的波,O质点振动图像如b所示,当O点第一次达到正方向最大位移时刻,P点刚开始振动,则 ( )
A.P’、P两点距离为半个波长,因此它们的振动步调始终相反
B.当Q’点振动第一次达到负向最大位移时,O质点已经走过25cm路程
C.当波在绳中传播时,绳中所有质点沿x轴移动的速度大小相等且保持不变
D.若O质点振动加快,周期减为2s,则O点第一次达到正方向最大位移时刻,P点也刚好开始振动
[答案]B
[解析]O点第一次达到正方向最大位移所需时间为,因此波向前传播的距离为,即OP、OP’为,因此P、P’两点间距离为半个波长,但由于波是以O为波源向左右传播的,左右对称点振动总相同如图c所示,A错;波传到Q’需要半个周期,而当Q’到达负向最大位移时又需,因此O点振动时间为,所走路程为cm,B正确;波动传播的是振动的运动形式,质点并不沿传播方向向前传播,C错;同种波在同一介质中传播的速度是相同的,即,当O质点振动周期减为2s,则O第一次达到正方向最大位移的时间为0.5s,波向左、右传播的距离为,P点还没有振动,D错。
[点评]该题波源形成的波向x轴正、负双向传播,两个方向、同种介质,因此波速、波长都相等,波的图象以波源向x正、负方向同步传播,所以波的图象如图所示,考查波的传播特性、同时考查考生的理解综合分析能力。
㈢专家寄语
机械振动和机械波作为一种典型的机械运动,与日常生活、科技发展密切相关,内容不多,三个Ⅱ级要求的知识点,是必考内容之一。在理综全国卷中一般是选择题型,试题难度中等或中等偏易,此分必拿。
1.万有引力和人造卫星
[预测题2]中国首颗数据中继卫星“天链一号01星”2008年4月25日23时35分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中国航天器有了天上数据“中转站”。 25分钟后,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传来数据表明,卫星准确进入预定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若“天链一号01星”沿圆形轨道绕地球飞行的半径为R,国际空间站沿圆形轨道绕地球匀速圆周运动的半径为,且.根据以上信息可以确定( )
A.国际空间站的加速度比“天链一号01星”大
B.国际空间站的速度比“天链一号01星”大
C.国际空间站的周期比“天链一号01星”长
D.国际空间站的角速度比“天链一号01星”小
[答案]CD
[解析]由于二者围绕同一天体做圆周运动,且国际空间站的轨道半径大于“天链一号01星”的轨道半径,因而,国际空间站的加速度、速度、角速度都比“天链一号01星”的小,而周期大。
[点评]考查天体的运动、天体质量的测量和天体卫星的运动等知识点。测量天体的质量,必须以绕该天体运行的其它天体如恒星的行星、行星的卫星等为观测对象,若该星体自身没有卫星如月球,则可以为其发射一颗人造卫星(如嫦娥一号),通过对该人造卫星的观测就可测量其它质量;一般试题对用万有引力与卫星的运动关系求速度、周期和向心加速度等。本题一改常规,只给定轨道半径和周期,用以训练和克服思维定势。
㈡新颖题目
[预测题3]我国首枚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在绕地球轨道上第三次近地点加速变轨后飞向月球,在到达月球附近时必须经刹车减速才能被月球俘获而成为月球卫星,关于“嫦娥一号”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最后一次在近地点加速后的卫星的速度必须等于或大于第二宇宙速度
B.卫星在到达月球附近时需刹车减速是因为卫星到达月球时的速度大于月球卫星的第一宇宙速度
C.卫星在到达月球附近时需刹车减速是因为卫星到达月球时的速度大于月球卫星的第二宇宙速度
D.若绕月卫星要返回地球,则其速度必须加速到大于或等于月球卫星的第三宇宙速度
[答案]C
[解析]当卫星速度大于或等于第二宇宙速度时,卫星将脱离地球而成为太阳系的人造行星,“嫦娥一号”飞向月球时没有挣脱地球的引力,A错;卫星到达月球附近时需刹车减速才能被月球俘获,说明其到达月球附近时速度一定大于或等于月球卫星的第二宇宙速度,若不减速就会脱离月球,B错C对;卫星要从月球返回地球,则其速度应加速到大于或等于月球卫星的第二宇宙速度,D错.
[点评]试题以“嫦娥一号”为背景,考查考生对宇宙速度的理解、逆向思维能力和知识迁移类比能力,从卫星的“脱离”去分析被“俘获”,分析判断时一定要分清天体的层次:脱离地球→成为太阳的人造行星;脱离月球→则成为地球的卫星.对以“嫦娥一号”为背景的试题,还可以以变轨、刹车方法等考查圆周运动的条件、向心加速度、动量守恒等知识点,同时考查《考试大纲》要求的理解能力.
[预测题4]某科学家估测一个密度约为kg/m3的液态星球是否存在,他的主要根据之一就是它自转的周期,假若它存在,其自转周期的最小值约为( )(万有引力恒量Nm2/kg2)
A.104s B.105s C.2×104s D. 3×104s
[答案]A
[解析]当液态星表面一质点所受该星球的万有引力大于、至少等于其随星球自转的向心力时,液态星才不致瓦解,因此,,联立解得,A正确。
[点评]试题通过液态星是否存在的科学探讨考查万有引力定律和星球自转周期的关系,向考生展示科学探测思想。宇宙空间的星球有固态、液态和气态(气团)等存在状态,它们之所以能存在,首先因素就是其中心对周围质点的万有引力一定在大于、等于质点随星球自转所需向心力。
㈢专家寄语
万有引力定律、天体的运动和人造卫星与国家科技水准密切相关,一直是高考的热点内容,近几年都是命制选择题,今年高考理综出大题的相对性不大,但物理卷可能是一道大题。本内容的试题无论怎么变化,都不能脱离两个关键方程即,其中向心加速度有很多变化,记住这些变化以及各物理量的对应性就可以适应此类考题的变化。试题难度中等,不可失分。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