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A:衣:由传统到中西合璧(主要表现);
B:19世纪40年代,通商口岸出现西餐馆;70、80年代西餐成为一种时尚。
C:住:吸收西方的建筑风格,中西合璧;
D:行:铁路、轮船、汽车、飞机
E:礼仪:由跪拜到鞠躬握手,体现平等,自由的文明精神。婚丧嫁取:自由恋爱和简葬等。娱乐:互联网等 (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A:铁路:1881年中国自己建设的第一条铁路唐山至开平胥各庄铁路通车;1909年,詹天佑设计的京张铁路通车。
B:水运:1872年近代第一家轮船招商局成立。
C:航空:1910年,冯如研制成功第一架飞机。
D:20世纪末21世纪初,中国成为世界上排名居前列的电讯大国。 (3)大众传媒的发展
A:报刊:《申报》是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
B:1905年,第一部电影《定军山》;1913年第一部故事片《难夫难妻》;1931年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渔光曲》首获国际大奖。
C:邮政:1896年“大请3邮政局”成立,1920年中国首次参加万国邮联大会,1877年,在台湾架设第一条电报线。
9.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A:建国初期的外交方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主要内容有:“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B:平共处五项原则:1953年周恩来提出,主要内容有: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意义: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为开创中国的外交的新局面奠定了基础,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2)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971年10月,联合国第26届大会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席位。
(3)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A:中美关系正常化: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正常化。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
B:中日邦交正常化:1972年秋,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正式建交。
(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
A: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
B:与俄罗斯、美国、日本、法国等国建立不同类型的“伙伴关系”。
C:2001年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2001年在上海成功举办亚太经合组织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2002年决定成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E:1989年中苏关系正常化,2001年由中国领导创立“上海合作组织”。
6.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1)文学的主要成就
A:诗歌:英国:拜伦《唐璜》(讽刺现代社会积弊的百科全书);雪莱(天才的预言家)《西风颂》《解放的普罗米修斯》。
B:小说:法国巴尔扎克《人间喜剧》(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俄国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
C:荒诞派戏剧:开山之作:法国贝克特《等待戈多》。
(2)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A:早期印象派:莫奈《日出.印象》《干草堆》《鲁昂大教堂》和马奈;后期有荷兰的梵高《向日葵》和法国的塞尚(现代绘画之父)《埃斯泰克的海湾》。
B:现代主义美术:西班牙,毕加索《坐在椅子上的女人》《格尔尼卡》。
(3)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
A:古典主义音乐:交响乐之父海顿;神童莫扎特以及乐圣贝多芬;
B:浪漫主义音乐:贝多芬:《英雄交响曲》《命运交响曲》《田园交响曲》等。
(4)影视艺术产生与发展
A:1895卢米埃尔兄弟在巴黎放电影短片,标志着电影的诞生。1927年前的全部是无声电影。1927年华纳兄弟电影公司首次拍摄成功有声电影。“电影艺术之父”格里菲斯。
B:电视:1929英国人贝德发明了电视。三四十年代电视在英国和美国发展。二战后电视大规模普及和运用。90年代以来中国的电视事业发展神速。电视的功能:传播资讯;娱乐;展示优秀艺术;远程教育等。
5.现代科学技术
(1)相对论和量子论
A: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包括狭义相对论(1905提出)和广义相对论(1916提出):深刻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同时发展了牛顿力学,推动物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B:量子论:1900年,德国普朗克提出量子假设,玻尔原子的量子理论,爱因斯坦提出光电效应,一门新的物理学分支量子力学建立起来。量子理论揭示了微观世界的特殊的运动规律,为现代的自然科学和现代的科技革命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是20世纪最深刻、最有成就的科学理论之一。 (2)现代信息技术
A:20 世纪40年代,美国人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奠定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
B:二战后,以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举迅速发展。
C:60年代末,互联网(继报纸,广播和电视以后的第四媒介)产生,90年代以后进一步发展成为全球信息网,信息社会化开始出现。1994年中国接入互联网。
4.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1944年在美国布雷顿森林召开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按美国的方案决定成立两个国际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总称布雷顿森林体系。实质是美国企图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确立世界经济霸权。
(2)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A:欧洲联盟:1967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个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简称欧共体,1993欧洲联盟成立。欧元2003年正式启用。欧元成为欧洲大陆最广泛使用的共通货币。
B:北美自由贸易区: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三国于1994正式成立;以2005年为最后期限,正式创建一个贯穿南北美洲的自由贸易区。促进成员国的经济交流与合作。
C:亚太经济合作组织:1989年成立,1991年中国和中国台北、中国香港同时加入;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原则:相互尊重和平等原则;开放的地区主义原则;协商一致和自愿原则,以渐进的方式实现目标原则。促进了亚太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共同繁荣;开创和区域经济合作和一体化的新模式。
(3)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A:世界贸易组织的前身是1947年关贸总协定。1994年正式改名为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的建立。实质是国际性的贸易组织。
B: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原因:世界需要中国,中国需要世界。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
(1)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A:冷战的兴起:政治上:杜鲁门主义;经济上:马歇尔计划;军事上:北约组织的成立。
B:北约和华约的成立,两大军事集团在欧洲对立,标志着美苏两极对峙的格局正式形成。
C:影响:欧洲被分为西欧和东欧,世界分裂成两部分;军备竞赛,核武器威胁世界;但是美苏势均力敌又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发生两过为争夺势力范围,不惜牺牲第三国的利益,严重破坏了世界和平。
(2)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A:1967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个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为欧洲共同体,简称欧共体。(势力增强,要求独立自主,美国的霸权地位受到严重削弱。)。
B:日本经济高速发展(1956-1972)经济势力膨胀,实行以日美关系为轴心的全方位外交。
C:西欧和日本的崛起,资本主义呈现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经济的多极化挑战了美国的霸权,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
D: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标志着第三世界国家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
E: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的崛起,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以及中国的振兴,共同构成了世界多极化趋势。
(3)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加强
A:1991年11月,苏联完全解体,两极中的一极坍塌,两极格局最终瓦解。世界总体上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主题,但是,仍呈现出缓和与动荡并存的局面。
B:多极化趋势的加强:目前世界呈现一超(美国)多强(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以及发展中国家)的局面。
C:多极化趋势的加强有利于抑制和削弱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政治经济新秩序,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2.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A:原因: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B:特点: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破坏性大。
C:影响:加深了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危机,罢工游行示威到处发生,法西斯主义开始泛滥。导致国际关系的恶化,加深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灾难。
(2)罗斯福新政
A:背景:经济危机的破坏,社会危机加重,国际关系恶化。
B:内容:整顿财政金融,重建人们对银行的信心,为其他行业的复兴提供资金保障。复兴工业生产;调节农业生产,(限制生产),稳定价格。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扩大消费,稳定社会秩序。
C:特点:国家干预经济。
D:局限性: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危机。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A:美、欧、日等国家和地区实行旁普遍的社会福利改革,建立国营经济,扩大政府开支,政府直接采购和税收等。
B:作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私人资本主义的生产的盲目性,保证生产的社会性;利用国家的力量大力推进第三次科技革命,促进技术的进步。
C:70年代,进入“滞涨”阶段,政府减少对经济的干预。
1.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1)俄国十月革命
A:十月革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给各国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人民指明了寻求解放的道路。
B:政权的巩固:选举第一届工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经济上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外交上退出一战。
C:1922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成立。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内容:余粮收集制;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强制劳动,实行配给制。历史作用:最大限度的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军事上的胜利。局限性:超出了战时需要的限度,不利于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引发了1921年的政治危机。
B:新经济政策:必要性:长期战争破坏了经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工人农民的不满。内容:以固定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巩固工农联盟。区别对待大中小企业;允许自由贸易,按劳分配。历史作用:巩固了政权,恢复了经济;是正确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3)“斯大林模式”
A:内容:单一的公有制;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排斥市场,实行指令性计划经济;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B:使苏联迅速工业化,为后来的反法西斯战争奠定了物质保障,有利于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
C:经验教训:经济发展要与本国国情相适应,不能搞教条主义;要依照经济规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注重调动广大人民的劳动积极性、创造性和主人翁的精神。
(4)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A:赫鲁晓夫改革:内容:提高集体农庄的生产积极性;大规模种植玉米;将部分企业的管理权下放到地方;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取得一定的成效,但由于没有从根本上摆脱斯大林模式,加上赫鲁晓夫个人的问题,改革最终是失败的。
B:勃列日涅夫改革:内容:在重工业上推行新经济体制,扩大企业的自主权。结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仍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又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结果失败。
C:戈尔巴乔夫改革:经济改革,由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允许个体经济存在。结果:失败后转向政治改革,最后导致苏联的解体。原因:重点放在重工业上,使经济结构更加失调,改革宏观决策缺乏配套措施,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进行“和平演变”。
D:1991年苏联解体。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