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438615  438623  438629  438633  438639  438641  438645  438651  438653  438659  438665  438669  438671  438675  438681  438683  438689  438693  438695  438699  438701  438705  438707  438709  438710  438711  438713  438714  438715  438717  438719  438723  438725  438729  438731  438735  438741  438743  438749  438753  438755  438759  438765  438771  438773  438779  438783  438785  438791  438795  438801  438809  447090 

6.(09•广东历史11)下列歌谣中,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尚的是                     (   )

A.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

B.文明洋伞小包裹,长统洋袜短脚裤

C.辫线斜拖三尺短,之乎者也说荒唐

D.改良的头,改良的花,改良的姑娘大脚丫

答案  C

试题详情

5.(09•广东历史10)《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                                   (   )

A.总统制             B.联邦制         C.君主立宪制      D.责任内阁制

答案  D

试题详情

4.(09•重庆文综18)1901年1月,清廷发布上谕:“世有万古不易之常经,无一成不变之治法。……盖不易者三纲五常,昭然如日星之照世。而可变者令甲令乙,不妨如琴瑟之改弦。”这里的“改弦”指的是(   )

A.洋务运动            B.百日维新   C.清末新政         D.预备立宪

答案  C

试题详情

3.(09•重庆文综17)道光三十年(1850年),林则徐对关心国事的年青人说:“终为中国患者,其俄罗斯乎!吾老矣,君等当见之。”以下能证明林则徐预见的史实是                                  (   )

①侵吞中国15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     ②通过不平等条约割占了辽东半岛

③统帅八国联军镇压了义和团运动     ④支持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果实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B

试题详情

2.(09•上海文综10)服饰体现了社会风尚,并打下了深刻的时代烙印。中国废除服饰分贵贱的冠服制度(见下图),并实现服饰制度根本转变的历史事件是                                        (   )

A.洋务运动             B.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         D.抗日战争

答案  B

试题详情

问题:(25分)

(1)“和约”中第八、第十九项是针对哪两个不平等条约而提出来的?(4分)

(2)作者在“和约”中提出了哪几类要求?(6分)

(3)你是如何看待这份“和约”的?(15分)

答案  (1)答案1:第八条-《马关条约》;第十九条-《天津条约》。(4分)

(2)        正义的要求(3分)

;收回国家主权、废除赔款、收回关税主权

保守的观念(3分)

答案1:能准确地对相关材料进行提炼。(3分);恢复朝贡体系;实行闭关锁国

答案2:能进行简单概括(2分);各国与中国的外交恢复到乾隆时期

答案3:基本照抄“合约”内容(1分);日本照乾隆时期入贡

(3)本小题采用SOLO评分法。(15分)

答案1:能对材料进行抽象提炼,并结合事实进行论述。(13--15分)

材料与史实:运用充分;运用较充分。

抽象视角,如“合约”反映了社会形态更替时农民阶层只能使用传统精神武器和物质武器进行抗争的无奈现实;又如“合约”反映了现代化后来者在反抗不平的的资本主义现代世界体系的同时,却不自觉地运用西方国家“游戏规则”的矛盾心态。

答案2:能在多个线索或材料之间建立起联系,并对此作出解释。(8--12分)

材料与史实:运用充分;运

2009年高考题

1.(09•安徽文综15)下列图片反映了清末民初社会生活的变化,其中具有反清革命色彩的是   (   )

答案  B

试题详情

8.(10年上海高考)               一份对外“和约”(第5分册)

义和团运动期间,一位团民私自替政府拟了一份对外“和约”。“和约”虽不具法律效力,作为历史材料却真实地反映了作者的思想。内容如下:

试题详情

36、[解析]本题以外交为切入点,时间跨度比较大,古代,近代,现代不同时期的对外关系,本题的材料在解题过程中有重要作用。第一问,要求依据材料回答两个问题,清政府的对外态度和对外关系的影响,注意分析归纳概括材料。第二问,有两小问清朝官员态度的变化以及原因,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第三问,结合三则材料,分别指出不同时期的外交特点以及形成原因,两个小问,可以分解为,以上三则材料各反映的对外关系特点以及成因是是什么。因此在解答大题的时候要学会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将难懂问题通俗化,进而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试题详情

36、(1)以天朝上国自居、不愿与他国平等交往。限制中外交往,堵塞与世界沟通的渠道,使中国继续处于封闭状态

 (2)畏惧西方列强,对外态度软弱,不敢为维护民族利益而抗争。

 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战败,在外交上处于不利地位;某些清朝官员已感到中国的实力不如西方国家,不惜放弃民族利益以维护清王朝统治

 (3)朝贡外交、屈辱外交;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中国曾长期在世界文明中居于领先地位,封建统治者养成了盲目自大心理;中国不断遭受列强侵略,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获得独立,民族自信心增强,综合国力不断上升。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