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441637  441645  441651  441655  441661  441663  441667  441673  441675  441681  441687  441691  441693  441697  441703  441705  441711  441715  441717  441721  441723  441727  441729  441731  441732  441733  441735  441736  441737  441739  441741  441745  441747  441751  441753  441757  441763  441765  441771  441775  441777  441781  441787  441793  441795  441801  441805  441807  441813  441817  441823  441831  447090 

2、洛伦兹力与动生电动势

(投影)教材P23的〈思考与讨论〉

试题详情

1、感应电场与感生电动势

投影教材图4.5-1,穿过闭会回路的磁场增强,在回路中产生感应电流。是什么力充当非静电力使得自由电荷发生定向运动呢?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认为,磁场变化时在空间激发出一种电场,这种电场对自由电荷产生了力的作用,使自由电荷运动起来,形成了电流,或者说产生了电动势。这种由于磁场的变化而激发的电场叫感生电场。感生电场对自由电荷的作用力充当了非静电力。由感生电场产生的感应电动势,叫做感生电动势。

例题:教材P22,例题分析

试题详情

什么是电源?什么是电动势?

电源是通过非静电力做功把其他形式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如果电源移送电荷q时非静电力所做的功为W,那么Wq的比值W/q,叫做电源的电动势。用E表示电动势,则:E=w/q

在电磁感应现象中,要产生电流,必须有感应电动势。这种情况下,哪一种作用扮演了非静电力的角色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相关的知识。

试题详情

通过对相应物理学史的了解,培养热爱科学、尊重知识的良好品德。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感生电动势与动生电动势的概念。

教学难点:对感生电动势与动生电动势实质的理解。

教学方法

讨论法,讲练结合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活动

试题详情

通过同学们之间的讨论、研究增强对两种电动势的认知深度,同时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试题详情

2.知道感生电动势和动生电动势及其区别与联系。

试题详情

1.知道感生电场。

试题详情

(一)问题探讨

1、学生方面所做的准备:

l   学生分组:以自愿组合为主,每6-8人分为一组,每组由一位组长负责。

l   角色和任务分工:根据自身的特点,自主选择和承担对应子课题的各项任务。每一位同学必须要参与其中的一项任务,不参与的不给分,每组可设资料收集员,整理员、实验员、课件制作员、展示员,组长(兼)等。总负责人由课代表担任,负责组织、协调和交流汇报会主持工作。

l   课题选题:包括教师指定选题和学生自主选题。教师可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研究能力,可以提供一系列可操作的课题供学生选择,也可以由学生自主选择有兴趣、能操作的课题,然后填写选题意向表。其他课题需由指导老师主持开题评审会对学生课题研究方案进行评审。

2、教师方面所做的准备

l   创设学习的情境:从本节课的生活背景出发,激发学生学习“自动控制和模块机器人”的兴趣。

l   编写课前导学:学生自主学习应考虑时间的合理性,高中生课后作业较多,为了让学生有宽裕的课前自主时间,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师应根据具体要求,编写了“课前导学”,在“课前导学”中为学生提供了学法指导,针对所学内容,提供一些相关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参考,重在引导学生围绕重点、难点展开思考,发现疑点,提高学习效率。

l   教师搜集选题意向表:按照学生的意向分组,最后宣布分组名单。

l   成立课题评审团:由每个课题组的一名代表和指导老师组成评审团,一方面对学生开题报告进行评审,另一方面以投票方式对各组交流展示的成果进行评议。根据成果交流情况评出各奖项,进行表彰和鼓励,点评并提出改进意见。

l   评价方式:评价分为小组自主活动表现、小组班级交流表现、个人参与活动表现三大块,从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和自我评价三个方面进行。

l.小组自主活动的表现。

试题详情

3、教学主要环节  本设计可以分为三个主要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课前。通过问题探讨、自由组合、资料收集、实验探究、对研究的初步成果进行归纳整理,并制作成课件。

第二环节,课中。学生对制作的作品与研究的成果进行展示、汇报和交流,教师总结评价,实例分析,并作适当的拓展延伸。

第三环节,课后。学生在课后小结学习包的学习情况,完成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试题详情

2、流程图说明

问题探讨  提出问题

课内通过图片、录像、表演、演示实验等手段创设情景,指出自动控制电路在实际生活和生产中已经被广泛采用,机器人对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有重大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课外通过对学生进行分组、确定子课题及研究内容、明确角色和任务分工。利用网络资源和书籍资料,设计实验方案,制定课题计划书和进度表。

探索研究  实验探究

课内通过小组内部交流设计方案,实验探究模块机器人的构成及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三个模块的功能及其关系。

课外继续实验探究并完成实验报告,并将搜集到的资料汇总、分析、整合,初步做成ppt、网页、作品等形式,并回答相关问题。

交流小结  成果交流

课内通过学生分组展示和交流研究成果,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课题评审团可以用投票的方式对各组成果进行评议,根据成果交流情况评出各奖项,进行表彰和鼓励,点评并提出改进意见。

课外,让学生反思学习学习包的过程,做好小结,完成思考与练习。

拓展延伸  拓展延伸

课内:利用“模块机器人”提供的器材,也可以利用其它实际的器材设计出有一定价值和可行性的“自动控制电路”或“智能机器人”,感受模块化设计思想,进一步加深理解三个模块的功能及联系。

课外:介绍几个机器人网站的地址,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机器人的兴趣,增强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