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441821  441829  441835  441839  441845  441847  441851  441857  441859  441865  441871  441875  441877  441881  441887  441889  441895  441899  441901  441905  441907  441911  441913  441915  441916  441917  441919  441920  441921  441923  441925  441929  441931  441935  441937  441941  441947  441949  441955  441959  441961  441965  441971  441977  441979  441985  441989  441991  441997  442001  442007  442015  447090 

15. 紧扣《云南看云》一文中的“看”字,赏析该文主题的表达。(4分)

肥西中学高三语文训练之十一

1[答案]B

[考点]考查对文章信息的筛选。

[解析]考生首先要通读全文,迅即找到信息源。B项的有效信息是第⑤段“呼吁在全世界范围内无条件禁止一切有可能导致无法预知后果的基因重组研究”。显然,选项说法过于绝对,范围扩大了。

[思路点拨]考生有可能在读完文章后,即凭印象答题。要注意与原文进行严格比对,看范围、轻重、因果、条件、对象和已然与未然等方面是否出现了偏差。

2[答案]B

[考点]考查概括文章内容。

[解析]这种题目的难度较单纯的信息筛选要大。考生要在通读若干句子或者一两个段落乃至全文后,才能进行判断。A项信息源是第①段“在一片胜利的欢呼声中,科学作为以一种新的“偶像”登上神坛”。尽管文章有批评的意思,但不是指科学的地位空前提高而言。该项张冠李戴。C项信息源在④、⑤段“基因重组技术引起的伦理问题日益引起政府和公众的关注”。原文说的是“伦理问题”而不是“健康问题”。原文第⑤段后面说其对健康的危害的是加州会议的与会者。此项张冠李戴。D项信息源在第⑤段“运用这项技术所产生的生物新类型,可能对人类健康造成直接和意想不到的危害,因此必须对此严加控制。”关键点是两个“这”的指代意义。这里张冠李戴和强加因果。

[思路点拨]考生切不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要有整体关照的答题思路。当然,也不要拘泥于字句的整合。

3[答案]D

[考点]考查对关键句子含义的理解。

[解析]此题没有像常题那样考查推断,而是对文章标题含义的理解,题型新颖。考生作答时要据全文分析题目中的“科学”和“他自己”的确切含义。文章并没有涉及科学的新旧,因此,D项无中生有。

[思路点拨]此题难度不大。考生只要通读了全文,就不难判断。

4[答案]A

[考点]考查对文言文实词在文中意思的理解

[分析]A项,考生可据构词方式判断。“季秋”应该和“暮春”、“仲夏”之类的意思差不多,那么,这个“季”就不是“季节”的意思,而是“每个季度的最后一月”的意思。《礼记》有“季秋之月,菊有黄华”之句。深秋花事萧瑟,唯菊花独立寒秋,开得异常繁茂。一阵阵馥馥的香气于东隅飘来,令人神清气爽。

[思路点拨]考生要熟读文言材料,据平时积累,据语感,通过语法分析,再辅以排除法,一般可以正确作答。

5[答案]C

[考点]考查对文言文虚词的理解。

[解析]试题为传统题型,所考查的虚词也是大纲规定的18个虚词中的。考生可据对照句该词的意义和用法进行推断(用代入法进行排除)。A项:代词,指“天地变化”/语气副词,“还是”(表示委婉商量的口气),出自课文《烛之武退秦师》;B介词“比”/介词“对于”,出自课文《五人墓碑记》;C相当于连词“而”,地,表修饰。对照句出自课文《归去来兮辞》。D代词,“……的人”/代词,句中停顿,表判断。

[思路点拨]考生可能会在C和D间犹豫。可以仔细辨识,反复推敲。

6[答案]C

[考点]考查对文章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对作者的观点态度、文章思路的分析。

[解析]有效信息在文章第二段:“令一为吏,皆失已而惟物之应,少自偃蹇,悔祸随至。”而他不快乐的真正原因在这句话的前面:“子每见予辄不乐。予问其故,秦子曰:予世之介士也,性所不乐不能为,言所不合不能交,飮食起居,动静百为,不能勉随人。”因此,犯了张冠李戴的错误。

[思路点拨]考生一定要仔细核对原文,不要草率。

7[答案](1)人不经历磨难,智慧就不明达

(2)如今却是妻子儿女靠我_养活,想不做官也做不到。

(3)赏赐给他车马却推辞的人是不怕步行的人。

[考点]考查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

[采分点](1)的“明”,(2)的“仰食于我”(3)的判断句式和两个“者”的含义的区别。

[思路点拨]三个句子,难度不大。考生一定坚持“直译为主”,因为高考的采分点往往是那些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和用文言句式的地方,考生要特别留意。平时多读一些文言文短文,可以积累语感。

8[答案]引用重耳流亡子胥出奔的故事,说明遭遇困顿、忧患等迁变能使人弥补不足,增进能力,学到更为丰富的东西。

[考点]考查对文章构思的分析。

[解析]首先要明确题干中“如何阐述……的道理”的隐含信息就是让考生回答作者说理的手段、方式、方法。如果把它看作议论文,就是回答议论文“三要素”的问题。这样转换思路后,结合选文来分析,应该不成问题。另外,第11题的D项也可借用。

9[答案](1)秦诗之理趣:作者阐述了季节更替,风物变化乃自然之理,认为春天固然美好,“留春”的痴心儿女对春逝无需遗憾,夏天深幽的树荫也足以怡人。 元词之情趣:作者用“绿窗犹唱”“花落”“莺无语”“烟中树”“暮”“疏雨”“梦”等词语刻意营造春逝之氛围,用“留春”“问春”“寻春”等传达出他对春逝的怅惘意绪。

(2)《点绛唇》一词起句与结句颇有艺术特点。起句“醉里春归”深婉有致,“醉里”可见作者沉迷于春景,但“春归”却明确点出“春去也”之无奈,奠定了全词的基调。结句“梦里寻春去”语淡情浓,表明作者不思春逝,着意到梦中寻觅春天的踪迹,正可见(现实世界中)春逝之无可挽回,起结回环,结句更凸显此词蕴藉的特点

[考点](1)考查对诗歌风格的比较;(2)考查诗歌表现手法的分析。

[解析]我个人认为,命题者在此题上有些疏漏,主要是两问的考点重复了。(1)答题思路是:风格+例子+简析。例子最好是关键词,不必完整引用。

[思路点拨](1)要抓住区别点“理”、“情”入手,结合具体诗句;(2)一般地,开头和结尾首尾呼应;结尾点题。诗歌讲究含蓄的特点与两个句子结合起来分析。

10[答案](1)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2)①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②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11[答案]许多人看云之后觉悟到对国家、民族的责任以及人生价值后的庄重或严肃的样子; 总括并领起全文。(4分)

[考点]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和作用

试题详情

14.请简析文中云南的“云”的主要特点及象征意义。 (5分)

试题详情

13、在第2自然段中,作者写“云有云的地方性”的用意是什么?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4)

试题详情

12、作者希望“我们”也“静观默会天空的云彩”的目的是什么?(4分)

试题详情

11.“看过卢锡麟先生的摄影后,必有许多人方俨然重新觉醒,明白自己是生在云南,或住在云南。”句中“俨然”的含义是        ;就文章结构而言,该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        。(4分)

试题详情

8.简要说明文章后半部分是如何阐述“迁之为贵”的道理的。(4分)

试题详情

6.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C)

A.本文先以《诗经•蒹葭》之句,引出物不受变材不成、人不涉难智不明的观点,再对草木虽遭受严霜摧损却敛英自成的现象加以描述,并抒发感慨。

B.文章叙述秦少章与作者交往,遵奉长辈之命勉为科举之文,科考中第及任职等情况后,再引述他不得已为官的苦闷之言,然后对秦少章加以开导。

C.文章所述秦少章中第后不快乐的原因之一,是他认为一旦为官,就将疲于应对官吏事务而无暇顾及自己,如果稍一显露傲气,祸患就会随之到来。

D.本文为送人赴任的赠序,文章设喻用典,劝勉对方正确看待人事迁变,行文情理皆具而语言平实,体现了苏轼评张耒之文所称“汪洋淡泊”的特点。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