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442189  442197  442203  442207  442213  442215  442219  442225  442227  442233  442239  442243  442245  442249  442255  442257  442263  442267  442269  442273  442275  442279  442281  442283  442284  442285  442287  442288  442289  442291  442293  442297  442299  442303  442305  442309  442315  442317  442323  442327  442329  442333  442339  442345  442347  442353  442357  442359  442365  442369  442375  442383  447090 

2、关于假说:

假说的定义:是以已有事实材料和科学理论为依据,面对未知事实或规律所提出的一种推测性说明。假说提出后需得到实践的证实,才能成为科学理论。

试题详情

1、关于模型:

①模型的定义:是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建立起来的,是对事物及其变化的简化模拟。

②模型的分类:一般可分为物体模型和思维模型两大类。

例如,在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时经常用到的球棍模型就是一种物体模型,而在研究原子结构的过程中所建立起的各种模型则属于思维模型。

试题详情

在实验中,经常是同时使用其中的几种方法(以氯气为例)。

第一步:观察认识氯气的物理性质

第二步:预测氯气的性质。氯气是活泼非金属,则可与金属、非金属反应

第三步:通过实验论证氯气的化学性质

探究氯气的特性--氯气与水反应

第四步: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综合、推论,概括出物质的通性及特性

  氯气是呈黄绿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氯气可溶于水形成浅黄绿色的氯水

  氯气的化学性质:

2Fe+3Cl2  2FeCl3    Cu+Cl2  CuCl2

Cl2 +H2   2HCl     Cl2+H2O=HCl+HClO

根据氯气能与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的事实,推论氯气是能与碱溶液反应

   氯气 + 碱溶液 → 金属氯化物 + 次氯酸盐 + 水

  Cl2+2NaOH=NaCl+NaClO+H2O(应用于实验室制氯气时尾气的吸收和工业制取漂白剂)

2Cl2+2Ca(OH)2 = CaCl2 + Ca(ClO)2 + 2H2O(应用于工业制取漂白粉)

总之,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程序应该是:

观察物理性质 → 预测化学性质 → 验证或探究预测的性质 →分析现象并解释 → 分类、比较、归纳、概括同类物质的性质 → 性质的延伸和应用

试题详情

1、基本程序

首先,要观察物质的外观性质(包括物质的存在状态、颜色气味等);

试题详情

4、比较法

运用比较的方法,可以找出物质的组成、结构或性质间的异同,认识物质间的内在联系,对物质的组成、结构或性质等进行归纳和概括

应用分类法和比较法研究物质的性质的实例:比较金属钠与金属铁性质

性质
相同点
不同点
物理性质
不透明、银白色,易导电、导热,具有延展性
金属钠与铁相比,密度小,硬度小,熔点、沸点低
化学性质
①都能与非金属反应②都能与盐酸或稀硫酸反应产生H2③都能与盐反应
反应时需要的条件不同;反应的剧烈程度不同;通常条件下,钠与水剧烈反应,而铁不反应

上面是研究物质的性质时常用的四种方法,当然还有其他的一些方法;在研究物质的某方面性质时,可能只用到一种或两种方法,但在研究物质的整体性质时却常常是观察、实验、分类、比较等方法综合应用。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常使用研究物质的性质的方法归类

物质的性质
研究方法
1.研究物质的物理性质
氧气、氢气、铁、盐酸等物质的颜色、状态
观察法
2.探究物质的化学性质
氧气的助燃性
观察和实验法
氢气的可燃性、还原性
观察和实验法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灭火性、与碱反应)
观察和实验法
盐酸的化学性质
观察和实验法
3.归纳同类物质的共性
金属的通性
分类、比较法
酸的通性
分类、比较法

基本程序

试题详情

3、分类法

到目前为止,人类已发现以及人工合成的各种物质已达三千多万种,根据物质的组成、结构等因素,我们可以分门别类地对物质及其变化进行研究,可以总结出各类物质的通性和特性;反之,知道某物质的类别,我们就可根据这类物质的通性推知该物质的一般性质。

对物质进行分类的依据有很多,如组成、结构、某种性质、用途等,以何种因素作为分类的依据,关键是看研究的出发点和目的。

例1:下列物质:金属铁、金属锌、木炭、CuO、CaCO3、H2SO4、NaOH、Ba(OH)2、NaCl、CuSO4  有人根据不同的依据进行了分类如下,请在适当的位置指出他分类的依据

分  类  依  据
分     类

类别一:金属铁、金属锌、木炭
类别二:CuO、CaCO3、H2SO4、NaOH、Ba(OH)2、NaCl、CuSO4

类别一:金属铁、金属锌、
类别二:木炭
类别三:CuO
类别四:H2SO4
类别五:NaOH、Ba(OH)2
类别六:CaCO3、NaCl、CuSO4

类别一:金属铁、金属锌、木炭、CuO、CaCO3
类别二:H2SO4、NaOH、Ba(OH)2、NaCl、CuSO4

解析:第一种情况分类的依据是物质的元素组成,将题给物质分成了单质和化合物;第二种情况分类的依据是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将题给物质分成了金属、非金属、氧化物、酸、碱、盐;第三种情况分类的依据是水溶性,将题给物质分成了溶与不溶两类。

试题详情

2、实验法

①含义: 通过实验来验证对物质性质的预测或探究物质未知的性质的方法。

②注意的两个问题:

在进行实验时,要注意控制温度、压强、溶液的浓度等条件,这是因为同样的反应物在不同的条件下可能会发生不同的反应。

实验前要明确实验的目的要求、实验用品和实验步骤等;实验中,要仔细研究实验现象,并做好实验记录;实验后,要写好实验报告,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试题详情

基本方法主要有

1、观察法

①含义: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地用感官考察研究对象的方法。

②观察的具体内容:主要是用肉眼观察物质的颜色、状态、各种变化等,用鼻子闻物质的气味,用耳朵听声音,用触觉去感受温度、硬度、弹性、韧性等等,还包括借助一些仪器来进行观察,提高观察的灵敏度。

③应用观察法研究物质的性质的实例:观察金属钠的物理性质及钠与水反应的现象。

试题详情

2、  化学反应分类:

按反应物、生成物组成形式变化可分为:化合、分解、置换、复分解,

按电子转移可分为:氧化-还原反应、非氧化-还原反应,

按是否有离子参加可分为:离子反应、非离子反应

按反应的程度可分为:可逆反应、不可逆反应,

还可分为:吸热反应、放热反应。有机化合物之间的反应还可以按反应机理分为取代反应、加成反应、氧化反应、聚合反应、酯化反应、消去反应等。

试题详情

1、  化学变化的表示方法:化学反应方程式、电离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热化学方程式、电极方程式、电池反应、电解反应、水解反应等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