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444017  444025  444031  444035  444041  444043  444047  444053  444055  444061  444067  444071  444073  444077  444083  444085  444091  444095  444097  444101  444103  444107  444109  444111  444112  444113  444115  444116  444117  444119  444121  444125  444127  444131  444133  444137  444143  444145  444151  444155  444157  444161  444167  444173  444175  444181  444185  444187  444193  444197  444203  444211  447090 

1.分封制

   (1)形成和演变:公元前11世纪中期,周朝建立后,为巩固奴隶主国家政权,周天子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分封到各地做诸侯,建立诸侯国,并规定了诸侯享有的权利和对周天子应尽的义务;春秋时期,随着周天子势力的衰微和诸侯争霸局面的出现,分封制名存实亡;战国时期,分封制逐步被郡县制取代。

   (2)特点:分封的目的是巩固奴隶主贵族专政的国家政权;分封的对象主要有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贵族;被分封的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但也要承担周天子所规定的义务。

   (3)影响:分封后的诸侯国环绕周王室,形成众星捧月之势,起到了拱卫周王室的作用;分封制使周朝的势力扩大到边远地区,从而扩充了疆域,使西周成为地域空前广大的奴隶制国家;由于分封制维持了地方诸侯国相对独立的地位,因而当周王室势力衰微时,他们便借机发展自己的势力,从而导致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称雄的局面。

跟踪思考

   周初为什么要实行分封制?分封制在西周初期和后期的作用有何不同?

试题详情

2.科举制的创立和演变

   (1)隋朝科举制的创立。①背景: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魏晋以来选官注重门第的九品中正制已经无法继续执行下去。②形成:隋文帝即位后,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2)唐朝科举制的完善。①完善;唐朝建立,继承和完善科举制度。贞观时,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还首创了武举和殿试;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以后成了定制。②评价:科举制的创立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冲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起到了抑制门阀的作用;扩大了官吏来源,大批门第不高的庶族地主知识分子通过科举考试参加到政权中来;科举制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科举取士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地方豪门士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

跟踪思考

   科举制的出现有何历史进步作用?

   (3)北宋科举制度的发展。①发展;北宋的科举制比唐朝有了进一步发展考试分为乡试、省试、殿试三级;北宋严格了科举考试程序,举人经礼部考试后须经殿试才算合格,录取权由皇帝直接掌握,殿试成为定制;考试科目逐渐减少,进士科成为最主要科目;在考试方法上又实行糊名制,即将试卷上的姓名、籍贯密封,防止考官舞弊;录取名额比唐朝大大增加。②评价:科举制的发展,为地主阶级各阶层进入仕途开辟了道路,使北宋的政权基础进一步扩大,也起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

   (4)明朝的八股取士。明朝沿袭了前代科举取士制度。为了严厉控制士人的思想,科考试卷仅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而且只准用程朱理学的释经观点,不许发挥个人见解;答卷的文体有严格的规定,分八个部分,称为“八股文”。这种文体呆板乏味,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5)科举制度的废除。20世纪初,由于国内形势的巨变,封建的科举制度早已不适应形势的需要。1905年,清政府废除了科举制度。

跟踪思考

   明朝的八股取士和唐朝的科举制在作用上有何不同?

试题详情

1.汉朝的察举制

   (1)为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统治的需要,汉朝发展了选举人才的选官制度。这套制度包括察举、皇帝征召等内容。

   (2)察举制是两汉选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径之一,它是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东汉时,察举制注重孝廉一科,察举主要根据人才在地方上的声望,称为乡举里选。随着地方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门第族望成为选举的主要依据。

试题详情

8.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衰落与结束

   (1)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黄宗羲,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了激烈批判,指出君主是“天下之大害”。

   (2)20世纪初,孙中山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试题详情

7.清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

   (1)雍正时设军机处,使地方军政首脑直接听从皇帝指挥,标志着我国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

   (2)清朝统治者大兴文字狱。这种文化专制政策,造成社会恐怖,从而禁锢了思想、摧残了人才,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跟踪思考

   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趋势如何?

试题详情

6.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

   (1)对中央官制调整,废除丞相制度,把中央行政权分屑六部,六部各设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这样使皇帝的权力空前提高。

   (2)调整地方官制,实行三司分权。这样使三司分立、互相牵制,大权统归中央。

   (3)将大都督府改为五军都督府,五军都督府和兵部相互制约。

   (4)制定了《大明律》,充分体现了君主的专制意志。

   (5)授权锦衣卫掌管缉捕、刑狱之事,监视、侦查官民的不法言行。又先后设立东厂、西厂等特务机构,由宦官统领,皇帝直接控制。

关键提示

   厂卫特务机构是明朝专制主义强化的极端表现。

   (6)实行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大兴文字狱,严厉控制士人的思想。

试题详情

5.元朝统治机构的健全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元世祖健全了统治机构,在中央设中书省和枢密院;为了有效地控制地方,元统治者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由中央委派官员管理。

试题详情

4.北宋中央集权的强化

   (1)措施:①集中军权:解除禁军将领石守信等人的兵权,削减地方节度使的实权,将禁军统领权一分为三,都直接对皇帝负责,枢密院有调兵权而不直接统领军队,统领军队的将帅无调兵权;实行更戍法;各地军队的精壮之士都选人禁军。②集中行政权: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政权;派遣文官担任知州,又在各州设通判,两者互相牵制。这样就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③集中财权和司法权:规定地方税收留下一小部分作为开支,其余由转运使全部运送中央,这就消除了地方割据的基础;规定司法人员改由中央派文官担任,死刑须报中央复审核准,这就把地方的司法权收归中央。

   (2)影响:①积极方面:使藩镇割据的基础得以铲除,从而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②消极方面:北宋过分集权带来严重恶果:一是政府机构重叠,官员冗滥,财政开支庞大;二是军队作战指挥不灵,战斗力下降;三是地方上财政困难。这些因素给北宋种下“积贫积弱”的祸根。

跟踪思考

   北宋采取了哪些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何历史作用?

试题详情

3.隋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完善

   (1)中央机构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职权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从而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三省的长官大都品级较低,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

跟踪思考

   三省六部制有何作用?

   (2)创立科举制度: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地方豪门士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试题详情

2.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1)措施:①政治方面:确立至高无上的皇权;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制和行政机构;颁布通行全国的《秦律》。②经济方面:实行土地私有制,按亩纳税;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一车轨、驰道。③文化方面;书同文;焚书坑儒;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关键提示

   皇权至高无上,地位不可僭越,权力不可转移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主要特征。

   (2)作用: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有利于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和巩固发展国家的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但是,秦朝的地主阶级凭借皇帝的专制权威,大大加强了统治力量,使人民处境日趋恶劣。

跟踪思考

   你如何理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历史作用?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