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444019  444027  444033  444037  444043  444045  444049  444055  444057  444063  444069  444073  444075  444079  444085  444087  444093  444097  444099  444103  444105  444109  444111  444113  444114  444115  444117  444118  444119  444121  444123  444127  444129  444133  444135  444139  444145  444147  444153  444157  444159  444163  444169  444175  444177  444183  444187  444189  444195  444199  444205  444213  447090 

4.中国古代监察机构的主要职权

   (1)弹劾权。它是指弹劾群僚结党营私,贪污渎职等非法行为的权力。汉朝御史中丞,“佐天子,专掌纠劾”。而晋南朝时为激发监察官纠劾精神,竟允许“风闻奏事”,即可据传言奏事,弹者不必署名,即使弹劾有误,也不负任何责任;唐宋御史台“掌纠察官邪,肃正纲纪”;明清也大致相同。监察官的弹劾对象可以说包括除皇帝之外的文武百官。监察官直接对皇帝负责,不必征求上司如御史台长官的同意,最后裁决由皇帝决定。

   (2)谏诤权。这是古代谏官的主要职权。古代谏官主要有散骑常侍、谏议大夫、给事中等。如教材中提到的唐朝谏官魏征是给事中。谏官们常常谏诤政事之得失。唐太宗时下令,凡讨论军国大事“必使谏官随入,预闻奏事”,就是说凡遇朝廷决策,谏官有权闻政事,并对政策得失发表意见。正是因为唐太宗从谏如流,才会出现“贞观之治”的局面。

   (3)司法权。这里的司法权,包括司法监察权和司法审判权,前者自秦汉御史就有这种权力,而后者到南朝陈时始有之。陈时建立朝廷重官会审制度,御史中丞也参与司法审判,后为唐所继承。唐时建立三司会审制,即刑部、大理寺和御史台三者共同审理案件,称“三司推事”。到清时,除沿用“三司推事”制外,如遇重大案件,则实行九卿会审制,即刑部、大理寺和都察院会同吏、户、礼、兵、工部和通政司的官员共同审理。可以说,古代御史既是监察官又是司法官。

   (4)审计权。它是指对国家财政预算的执行和决策编制的审核,并稽查财政上的不法行为的权力。唐时,监察御史巡按郡县,即有检查屯田、铸钱等内容;宋朝的转运使司,既是掌管财赋的长官,又是监察官,其职权中有“岁行所部,检察储积,稽考帐籍”。到明清尤其是清朝,凡封建衙门机构的收支账目和会计报告,都要送呈都察院检查。

   上述所举为古代监察官的主要职权,此外,监察官还有处置权,即允许御史在特殊情况下先行后奏,“随事处置”。如明清御史纠劾文武百官,凡六品以下贪酷显著者就便拿问;此外监察官还有监试权、监军权和调查权。其权力广泛,为世界监察史所罕有。

试题详情

3.中央集权专制制度体制的评析

   以君主专制体制为核心的政治结构是历史发展的结果,有其一定的历史必然性和合理性。它的出现和长期存在,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不仅形成了相当成熟的政治体系,促进和维护了中国的长期统一,而且促进了封建经济的繁荣,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例如,选拔官吏的考试制度,就是中国文化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特别是科举考试制度体现出的平等竞争和崇尚知识的价值取向更是弥足珍贵。

   但是,这种政治结构的负面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政治上,存在一个高高在上的、世袭的、终身权力不受任何限制的君权,唯君命是从,妨碍了各级行政官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造成国家机器运转的迟滞和缺乏应有的活力。讲“人治”不讲“法制”、重权不重法、官僚主义和家长作风等非理性因素都不同程度地妨碍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经济上,用行政手段干预经济、重农抑商、重本抑末,强化了单一的封闭的经济格局。文化思想上,实行文化专制,强调正统,歧视异说,重阐释、轻创造,束缚了文化科学的发展。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上的专制主义是一脉相承的,它在极大程度上扼杀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生机与活力;它对社会发展的阻滞凝固作用与日俱增,王朝末期大于王朝初期,封建后期大于封建初期。

试题详情

2.如何看待分封制的积极作用与消极作用

   分封制是建立在井田制基础上的奴隶社会的上层建筑。西周初期,周王有较高的权威,周王对诸侯国有较强的号召力、向心力;受封的诸侯服从周王的命令,并朝贡财物、派兵随从周王作战。诸侯国对周王起到拱卫作用,使周朝不仅巩固了统治,而且扩大了疆域,成为地域空前广大的奴隶制国家。

   但事物的发展往往具有两重性:一方面,诸侯听命于周王;另一方面,诸侯国受分封之后,在其境内自成一体,有其相对独立性。随着西周阶级矛盾的尖锐,王室衰微,周王权威下降,各诸侯国便常常不向周王朝贡,尤其是自身经济实力增强之后,更不甘心听命于周王。这种相对于中央朝廷的独立性逐渐增强,为分裂割据提供了条件。在此以后,为了争夺土地、人口及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又演变为争霸战争。

试题详情

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与外国政治制度相比,有着自己鲜明的特征:①中国政治制度的历史经过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从未中断,因此源流分明,沿革清晰。②以君权为中心,高度集中权力。在人神关系上,鼓吹君权神授,君权至上,以神权服务于君权。在君臣关系上,宣扬君令臣从,臣效死忠,下级依附上司,全国依附君主。在权力配置原则上,君主一人全面垄断国家的行政、立法、司法、监察、财政、军事和文化教育大权。③人治高于法制。虽然每朝每代都曾制定和修订法律,但政治生活的主流是人治而不是法制,尤其是君主的言论,可以任意冲击、取代法律。④完备性、周密性和成熟性。中国古代政治机构的设置相当完备,从君主到臣僚,从中央到地方,上下相依、交叉相连,统治法网严密周全。⑤宗法关系的残余严重影响到古代政治制度的建设,父权的观念渗入到国家政治制度中。居家为孝,事君为忠,借助父权来加强君权和行政权。⑥在漫长的政治制度发展过程中,儒家经典是君主专制制度的理论基础,是历代各项制度与政策的依据。⑦调整伦理关系与等级秩序的礼制,得到行政法的确认而与政治制度结合,形成典型的官僚政治、严密的等级制度,造成严重的官民对立现象。除上述特征外,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还具有外戚、宦官交替干政祸国,将城市作为统治的中心,“明君”“盛世”的重现,以及在地方实行行政包揽一切的权能主义,等等。

试题详情

5.当前,我国正在对政治体制进行改革,提倡制度创新,要注意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借鉴意义。注意寻找这部分知识与社会现实的结合点。

释疑解惑

试题详情

4.郡县制和行省制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方行政制度,在弄清其发展演变史实的同时,还要注意两者在本质上都有利于中央集权制度巩固。

试题详情

3.本专题虽然限定在古代史的范围,但可适当向近现代史延伸,如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怎样在中国历史上消亡的,它对中国近代和当代的政治制度有何影响。这就把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发展、近代军阀政治、国民党的政治体制等内容联系起来,增加了综合思考的强度,还可以联系西欧国家专制王权的建立等内容展开。

试题详情

2.科举制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选官制度,它既属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范畴,又与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相关联,这种制度无论对中国还是对世界都有重要的影响。在理清这一制度演变的同时,要注意对这一制度在不同时期的利弊进行客观评价。

试题详情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这种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两千多年,对中国历史和社会政治都有深刻的影响。既要掌握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内容和史实,又要注意从理论上弄清这种政治制度产生的社会根源和这种政治制度的利弊。

试题详情

3.军事制度

   (1)府兵制。

   (2)募兵制。

   (3)禁军制:北宋将各地方军的精锐之士都选入禁军,半数拱卫京师,另一半驻守各地。

   (4)更戍法和将兵法:更戍法规定禁军定期更换驻地,统兵将领并不随军调动,以防止武将专权。王安石变法时实行将兵法,把禁军固定在一定辖区,由固定的将官加以训练。

思维拓展

   拓展1:如何理解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两个概念

   封建专制主义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上,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军、政、财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而中央集权则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的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两者之间的联系则是地方和中央都必须服从于皇帝。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生产方式发展的必然结果,客观上适应了封建地主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需要。封建统治者需要用自上而下的一整套国家机构统治人民、镇压人民、维护封建制度,同时它也能起到维护国家统一和聚集分散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重大工程建设的作用。但对不同朝代的措施又需要进行具体的分析。

   拓展2:如何理解明清封建制度的衰落

   明清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期,封建制度开始衰落。从政治上看,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君主权力强化、大兴文字狱、实行八股取士等,表明依靠正常的统治措施已难以维持统治了,君主专权的强化趋势必走向反面,更加证明了封建制度的腐朽。从经济上看,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虽未发展到危及封建统治的地步,但代表了新的生产方式,从经济基础上表明了封建制度的衰落。从农民起义的口号看,“均田免粮”的提出,表明农民起义已触及到了封建土地所有制。从赋税制度看,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的实行,表明了农民对封建依附关系的减弱,也有利于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从文化上看,反映商品经济发展的市民文学和早期民主启蒙思想产生,这是封建制度衰落在文化上的反映。从对外关系看,明中叶后,西方侵略者不断侵扰中国,中国实行消极的闭关政策,这也反映了封建制度的衰落。

   拓展3:对明清君主专制强化的评价

   在中国明清之交,英国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此后,西方许多国家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建立起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制或民主共和政体,为资本主义工业化开辟了道路,跨入生产力迅速发展的新时代。清朝统治者却继承明制,把君主专制制度推向顶峰。皇帝既是最高立法者,又是最高行政长官和最高司法者,不受任何约束和监督。这种绝对君主专制,使皇帝的决策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的特点,难免出现失误。绝对君主专制,又使大小官吏只能唯上是从,助长了官场的因循守旧之风。同时,它又必然造成官僚机构的膨胀,从而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所有这一切,都极大地妨碍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自此,中国社会的发展步伐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引自新课程标准人教版教材)

   拓展4:对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评价

   在中国古代社会,监察官在打击贪官污吏,澄清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历史上出现的封建盛世大都与帝王加强监察有关,如:汉武帝时创立刺史制度,助其实现“大一统”。唐太宗大力提高谏官地位,对谏官之言,“虚己纳之;,从而实现“贞观之治”;唐玄宗前期亦重视监察官,开元十四年建立了“一台三院”,完善了唐的监察体制,因此当时吏治清明。而元世祖非常重视御史台的作用,曾说“中书朕左手,枢密朕右手,御史台是朕医两手的”。多次支持监察官对权臣不法行为的纠举,实现了“大一统”。

   但是,古代监察官的作用也有局限性,特别是当一个封建王朝出现不正常的情况或一个王朝进入中后期,出现统治危机时,监察官就难以发挥正常作用,甚至会催化吏治的腐败。如:东汉中后期以后,外戚、宦官轮流专权,操纵监察官的任免,监察机关逐渐成为不法官吏胡作非为的工具;汉灵帝时,监察官竟把与宦官没有关系的26名勤政为公的地方官纠举弹劾。唐玄宗后期,由于李林甫、杨国忠相继专权,御史直言弹劾的事例就很少见了。而明武宗时,宦官刘瑾专权,在监察机关内安插党羽,当时的监察院实际上成为宦官专权的工具。

高考链接

高考分析与教学建议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内容在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正在积极进行,民主政治进程在加快。民主政治进程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个热点话题,也是高考关注的热点。中国古代政治在高考中的地位较前虽有所降低,但因与民主政治热点有着密切的联系,因而在高考命题中还未间断过对这部分内容的考查。

   在对本专题的复习时,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的角度和思路: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