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444027  444035  444041  444045  444051  444053  444057  444063  444065  444071  444077  444081  444083  444087  444093  444095  444101  444105  444107  444111  444113  444117  444119  444121  444122  444123  444125  444126  444127  444129  444131  444135  444137  444141  444143  444147  444153  444155  444161  444165  444167  444171  444177  444183  444185  444191  444195  444197  444203  444207  444213  444221  447090 

1.第一次鸦片战争和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

   第一次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等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社会开始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政治上,中国独立的领土主权、领海主权、司法主权、关税主权和贸易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的破坏,中国开始受制于西方列强。经济上,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受到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强烈冲击,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侵略特权,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逐渐把中国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第一次鸦片战争是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起点。

试题详情

4.20世纪初期,清朝实行“新政”和政权覆亡

   (1)清末“新政”

   为了适应帝国主义的需要,安抚统治阶级内部各派系,缓和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1901年,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新政”并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

   (2)“预备立宪”

   为了遏制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维护风雨飘摇的封建统治,清政府决定实行“预备立宪”。派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下诏“预备仿行立宪”、颁布《钦定宪法大纲》、裁撤军机处、实行责任内阁。“预备立宪”实际上是一个骗局,造成统治集团内部分裂,引起汉族官僚的离心,使清政府陷于空前孤立的境地。

关键提示

   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是20世纪初在民主革命运动兴起并渐趋高涨的形势下,清政府为应付局势所采取的变革。这些变革从近代化的角度看,有一定的进步作用。要注意把“立宪派”的活动与清政府的“骗局”区分开来。

   (3)清朝统治瓦解

   武昌起义以后,各省纷纷响应。到1911年11月下旬,全国有十几个省区宣布脱离清政府而独立,清朝的统治土崩瓦解。

   (4)清朝统治的结束

   武昌起义后,帝国主义列强要求清政府起用袁世凯。清政府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组织新内阁。袁世凯掌握了清朝的全部大权,清朝实际上已徒具虚名。

   南北议和后,袁世凯加紧逼迫清帝退位。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正式下诏退位,统治中国260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

跟踪思考

   晚清时期,清朝统治出现过哪几次严重危机?每次危机的表现和采取的对策是什么?

试题详情

3.19世纪末清朝统治面临的危机和对策

   (1)危机的表现

   ①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助长了列强争夺中国的野心,“瓜分中华帝国”一事,被提上日程。列强掀起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的瓜分狂潮,中国面临着从半殖民地沦为殖民地的严重危机。

   ②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慈禧太后等出逃西安。

   ③《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巨额赔款,造成清政府财政上的严重危机。

   ④1900年,义和团运动高涨,控制了京津地区,清政府无力控制局面。

   ⑤要求改革现状,变法图强的维新变法运动高涨。

   (2)清政府的对策

   ①对义和团运动:慈禧太后看到义和团难以“剿灭”,就改用“招抚”的办法,默许义和团为合法民团,企图控制和利用。慈禧太后向西安出逃途中,命令清军“铲除”义和团。

   ②对维新运动:光绪皇帝颁布《定国是诏》,重用维新派实行变法。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反对变法,发动了戊戌政变,囚禁光绪帝,镇压维新志士,废除了新法法令。

   ③对帝国主义;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打击下,清政府彻底对外屈服,接受了《辛丑条约》,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驯服工具。

跟踪思考

   19世纪末,清朝统治出现了怎样的危机?清政府是怎样应付这些危机的?

试题详情

2.19世纪中期,清朝面临内忧外患的形势及政局的变动

   (1)内忧外患的形势

   ①内忧:鸦片战争后,阶级矛盾激化,各地起义不断。1851年,爆发太平天国运动;1853年,太平军建立了同清朝对峙的政权;1853-1856年,太平天国发动北伐、西征和东征,深入到清朝统治中心地区,攻破江南、江北大营,沉重地打击了清朝统治。

   ②外患:清王朝在鸦片战争中战败,被迫割地、赔款、通商,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破坏。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失去了更多的主权和领土,英法联军攻占了清朝统治中心北京,火烧了皇家园林圆明园,清朝皇帝弃城出逃。

   (2)清朝政局的变动

   ①总理衙门的设立。总理衙门是近代第一个常设的外交机构,是清朝中央机构开始半殖民地化的标志。

   ②辛酉政变和“借师助剿”。1861年慈禧太后和奕沂发动政变,逮捕了辅政大臣,由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奕沂为议政王。以辛酉政变为契机,中外反动势力开始走上公开勾结的道路。1862年初,清政府决定向英法两国“借师助剿”,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太平天国。

   ③汉族官僚势力的扩大。倚重满族官员是清朝的既定方针。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以后,满族官员和八旗军队因腐化堕落丧失了战斗力。清廷转而鼓励地方办团练,汉族官僚开始掌握武装,并成为对抗太平军的主要力量,慈禧太后不得不倚重汉族官僚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汉族官僚的势力在清政府中扩大了。

   ④洋务派与顽固派。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面对如何解决内忧外患的问题,清政府内部出现了洋务派和顽固派。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来维护清朝统治,顽固派主张原封不动地维护清朝统治。慈禧太后认为,在内外交困的形势下,要保护清朝的统治地位,必须依靠有实力并得到外国侵略者赏识的洋务派。所以她采取了暂时支持洋务派的策略。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掀起了一场名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

跟踪思考

   19世纪中期,清朝面临着怎样的危局?清政府的统治政策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

试题详情

1.鸦片战争前夕清朝政治的腐朽

   从乾隆后期开始,清朝政治的腐败日益暴露,表现为:①官场中,结党营私,互相倾轧,卖官鬻爵,贿赂成风。②军队里,装备陈旧,操练不勤,军备废弛,纪律败坏。③财政上,国库日益亏空,入不敷出。④阶级关系上,阶级矛盾激化,农民的反抗斗争越来越激烈。⑤清朝统治集团中,以“天朝上国”自居,皇帝和大臣闭目塞听,愚昧无知。

试题详情

5.过渡时期的社会性质

   新中国成立之前,革命根据地社会的新民主主义性质,是肯定的;由这局部社会逐步推广、扩张而形成的新中国整体社会的新民主主义性质,也是应该肯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现实目标和直接目的就是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社会,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和新民主主义的新社会。

   从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底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一个过渡的时期。这个时期虽然只有短短的7年时间,却是一个合乎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存在的新民主主义的社会阶段。

   根据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七届二中全会报告和《共同纲领》的表述,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有如下观点:

   (1)新民主主义社会是独立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之间的一个社会形态。

   (2)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开始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但并不等于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3)这个过渡时期的社会是一个新民主主义的社会,这个过渡时期的国家是一个新民主主义的国家。

   能够反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的生产方式,是确定社会性质的标志。我国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特征是,实行在国有经济领导下的各种经济成分共存共荣的经济制度。1956年以前,我国公有制经济的社会主义因素并不处于国民经济的优势地位。1956年,在基本完成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以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了绝对优势。随着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的确立,从1957年开始,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质变,即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

专题七  晚清中国社会的历史巨变与向近代社会的转型

知识归纳

试题详情

4.关于官僚资本的问题

   官僚资本通常指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的垄断性资本,与国家政权相结合,依附于外国资本主义。

   官僚资本形成的背景:国民政府建立以后,帝国主义列强继续向中国扩大资本输出,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金融财政;大肆倾销过剩商品,严重地打击了中国的民族工业和农业生产。帝国主义在华经济势力的扩张,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 

   官僚资本的形成:在帝国主义加紧对华侵略的同时,以蒋、宋、孔、陈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官僚资本主义从反革命内战和买办活动中积聚了大量财富,但官僚资本的形成,还取决于种种独占经济活动的完成。首先,四大家族垄断了金融事业。其次,四大家族利用经济、政治势力,开始垄断全国的工商业和农产品购销。总之,1927-1937年是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的形成时期。国民党反动政权的建立是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形成的前提条件,四大家族官僚资本的形成,又成为反动政权的经济基础。国民政府的统治实际上就是四大家族的统治,四大家族官僚资本主义是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主义。它是蒋介石反动政权的经济基础,是当时中国社会中最主要的反动经济力量,严重地阻碍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官僚资本的特点:封建性、买办性、垄断性。

   官僚资本形成的影响:在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的摧残压迫下,民族工商业日益萎缩,加深了民族资产阶级和帝国主义、官僚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造成工人生活恶化。

试题详情

3.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的特点

   (1)基本上是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但仍带有明显的封建性。这些“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的民用企业是为“求富”而兴办的。它们以赚钱盈利为目的,采取由官方出面招集商股作为资本的方法,购买新式机器,雇用工人进行生产,产品主要作为商品销售于市场,以牟取利润。因而,这些民用企业与洋务派前期经办的军事工业不同,已经是完全意义上的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不过因受当时历史条件的制约,每一个企业为抵挡资本主义列强的竞争、封建顽固势力的阻挠,不得不从企业的外部寻找靠山。企业只有躲进封建政权的隐蔽所里,才能够绕过许多自身无法克服的障碍,如请求减税免税的优待、请求政府贷款、获得专利权和特别保护等。只有依靠这些支持,企业才能够有较多的保障,然而这样做势必会使企业受到封建官僚制度的束缚,带有浓厚的封建性。

   (2)具有双重作用的近代企业。洋务派在这一时期创办的民用企业,一方面具有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它们具有某种垄断性,因而又有压抑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消极作用。

   (3)既有对外资企业的依赖性,又有抵制外资扩张的民族性。

试题详情

2.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的特点

   (1)浓厚的封建性。洋务派官僚在“自强”的口号下创办的这些近代兵工厂,从根本上说,是封建的官办军事工业。虽然这些企业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设备,雇用工人从事生产,但是它们还不是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它们创办的目的不是追求商品剩余价值,而是追求其使用价值。是否追求剩余价值是判断工业生产是不是资本主义生产的重要标志。洋务派创办这些近代军事工业是为了产品的有用性,况且它们生产的产品如枪炮、弹药、船舰等也不拿到市场上去销售,而是直接调拨给清朝军队使用。按照构成商品的三要素看,它们生产的产品还称不上是商品。工厂本身没有盈亏可言,没有从利润转化来的资本内部积累,没有依靠自身运转而进行的扩大再生产。工厂的繁荣与否取决于政府财政盈绌和拨款多少,不取决于市场需求和工厂本身的生产与管理。工厂的管理完全由总办、会办、提调、委员等封建官员决定。这种内部关系,是一切官办工业缺乏生命力的根源,也是它非资本主义一面的突出表现。

   (2)严重的依赖性。洋务派官员所办的这些军事工业,在技术、器械设备等方面,处处仰赖外国,具有浓厚的买办性。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不是独立的民族工业或资本主义企业。

   (3)不完全意义上的资本主义企业。洋务派所创办的这些军事工业,既不是典型的资本主义企业,也不是传统的封建官营企业,而是不完全意义上的资本主义企业。这些企业引进了西方的机器和工艺,在大机器下集中了大量的工人。工人们以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为生,是中国早期的工业无产阶级。工厂的产品虽然不以商品形式出卖,但工人的劳动力却以商品的形式购买,这是近代官办的军事工业的独特性所在。这就使这些官办军事工业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若干色彩。实际上,它们是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一种复杂的混合物,是封建官营工业向资本主义企业转化的过渡形式。因此,这些近代军事工业可以说是不完全意义上的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

   (4)洋务派兴办军事工业。一方面是为了镇压农民起义,即“剿发捻”;另一方面则是为了求强自立,即“勤远略”,具有明显的“制夷御侮”思想。

试题详情

1.如何认识“开关”对中国的影响

   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五口通商代替了一口贸易。“开关”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后果呢?除了《南京条约》成为此后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并与中国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范本,使中国走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道路,因而从一个重要方面规定了此后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外,并没有立即给中国带来资本主义。资料表明,“开关”以后的二三十年间,列强为了侵略的需要,虽在中国的开放口岸建立了若干加工工业和修造业,但都不是直接影响中国国计民生的大规模的资本主义企业。这些企业对中国封闭式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英国那时开始工业革命还不到一个世纪,它的经济实力还不允许向中国大量输出资本主义的生产技术,它所关心的主要是通过超经济的办法实现其对华掠夺。就贸易关系而言,这期间中国进口的棉布和棉纱较之鸦片战争前,有的只略有上升,有的甚至减少了。列强对华进行经济掠夺最得心应手的手段仍然是鸦片贸易。鸦片在中国的进口贸易中仍占第一位,由于从非法转到公开,进口数量成倍增长。后来,中国兴起近代工业,当然与“开关”后西方资本主义的影响有直接关系,但主要决定于中国内部日益滋生着的实际需要,同时,也是资本主义国家在华利益所允许的。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决不是要把落后的中国变成先进的中国,而是要把中国变成它们的半殖民地或殖民地。中国资本主义是在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夹缝中艰难成长的。帝国主义不是要中国发展成为它的商品竞争对手,而是要中国成为它的原料供给地和商品市场。因此,它既要在中国适当发展资本主义,又要使中国基本上保持传统的生产方式。中国资本主义不能迅速发展和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不能迅速解体,是与帝国主义在华的政治、经济利益相合拍的。帝国主义的侵入并没有给中国带来资本主义大发展的前景,它对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虽然起到了某些促进作用,但更主要的是起了阻碍和破坏作用。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