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445292  445300  445306  445310  445316  445318  445322  445328  445330  445336  445342  445346  445348  445352  445358  445360  445366  445370  445372  445376  445378  445382  445384  445386  445387  445388  445390  445391  445392  445394  445396  445400  445402  445406  445408  445412  445418  445420  445426  445430  445432  445436  445442  445448  445450  445456  445460  445462  445468  445472  445478  445486  447090 

1、《荷塘月色》

蓊wěng蓊郁郁  弥mí望  袅miǎo娜  惦diàn记  踱duó步  煤屑xiè  脉mò脉  斑bān驳bó  梵婀ē玲  妖童媛yuán女  敛裾jū  渺miǎo茫  幽僻pì  酣hān眠

试题详情

4.文章章法:

  (1)句段作用:①总领全文,②呼应前文,③引出下文,④承上启下。

  (2)头尾作用:①开门见山,②欲扬先抑,③感情升华,④主题深化,⑤言有尽而意无穷。

   A、句段的作用

   如果所问的句段处于文章的前面,那一般要回答:

  (1)总领全文;

  (2)引出下文或引出话题;

  (3)为下文作铺垫或与下文构成对比;

  (4)营造气氛,奠定感情基调。

   如果所问的句段在文章的中间,那就要回答:

  (1)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前后呼应。

   B、结尾作用:

   如果问文中结尾句段的作用,那一般要回答:

  (1)升华感情;

  (2)深化主题;

  (3)总结上文;

  (4)卒章显志,点明主题;

  (5)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首尾圆和。

  (6)言已尽而意无穷,使文章委婉含蓄

   C、过渡和照应:

   过渡和照应是在文章中体现事物发展的连贯性的一种结构手段。如果问过渡或照应的作用,可回答:使文章结构严密,气势贯通,前后呼应,条理分明,增强表达效果。

   D、文章题目:

   如果问文章题目好在哪里,那就应写上:紧扣文章内容,简洁新颖。

在回答有关结构鉴赏题的过程中,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回答,因为这两方面都是极为重要的踩分点。

[基础知识梳理]

试题详情

3.表现手法:

   对比、衬托(正衬、反衬):突出所描写事物的特点,突出作者的某种感情,深化文章的主题。

   动静结合、化静为动:使表达更加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

   举例或列举:具体实在,易于被读者接受,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

   白描:文字简练,不加渲染和烘托,有简洁传神的表达效果。

   抑扬:有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其作用是使文章曲折有波澜,突出喜欢、赞美或批评、讽刺的感情。

   人称运用:人称由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运用第一人称,显得自然亲切,真实可信,适于心理描写;运用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有时能起到拟人化的作用;运用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先抑后扬,引发好奇,感情铺垫,引发好奇。

   托物言志,作者在对事物的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虚实结合,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结构紧凑,笔墨集中。 7、动静相衬,动衬静,静衬动,生动的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渲染烘托,渲染,是指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形、行为、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挥洒铺陈,集中描写,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用以加深主题的一种表现手法。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比较一下,我们就可以发现二者的不同点:渲染在于对某种事物的有意重彩泼墨式的描写;衬托却是通过与之有关的其他事物的描写,对该事物起到映衬作用。二者也有相交叉的地方,那就是作者有时用渲染的方法意在起到烘托的作用;对用来衬托的其他事物也可以用渲染的手法来描写。

试题详情

2、表达方式:

   (1)叙述技巧,如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2)描写技巧,如人物描写、景物描写、事件描写、环境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3)抒情技巧,如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4)叙述方式:

   顺序:指按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来写的一种叙述方式,作用是使文章层次清晰,眉目清楚。

   插叙:指在叙述的过程中,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与中心事件有关的内容,然后继续进行原来的叙述。其作用是给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使情节更加完整,内容更加丰富。

倒叙:指先交代事件的结局或某个突出的精彩片断,然后回过头来再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顺序叙述。作用是设置悬念,激发读者兴趣,取得先声夺人的表达效果。

   (5)描写方式:

   景物、环境描写:作用是交待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人物心理,表现人物性格;渲染氛围;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烘托主题。

   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作用是使人物形象血肉丰满,栩栩如生,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试题详情

1.修辞手法:比喻、排比、夸张、对比、借代、对偶、设问、反问。

   比喻: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繁冗为简洁。

   夸张:突出特征,强化感情;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拟人:化物为人,亲切自然;生动活泼,具体形象。

   对偶:结构对称,形式整齐;节奏鲜明,音节和谐;高度概括,富有表现力。

   排比:结构紧凑,文意贯通;增强文章的气势,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反复:突出内容,强化感情,增强感染力。

   借代:生动活泼,使语言形象鲜明,利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反问:加强语气,加重语势;激发感情,加深印象。

   设问: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

   引用:增添文句意蕴,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强表达效果,增强说服力。

   双关:表达含蓄,语义丰富。

   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语言辞格:

   (1)描绘类(生动形象):比喻、夸张、拟人

   (2)结构类(强调突出):对偶、排比、反复

   (3)语气类(增强语气):反问、设问

   明确了这些常见修辞格的作用,然后结合具体文本如文章主旨、作者感情、强调重点等内容进行阐释。

试题详情

3、品味语言

写景状物散文的语言集中体现了散文语言之美,所以品味写景状物散文的语言是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赏析美景”可以通过品味语言进行,“体会深情”也可以通过品味语言来进行。语言是文章中有形的东西,文章中有许多无形的东西有待于从有形的东西中提取,正如建筑物必须从地基垒起一样,语言就是支撑文章思想感情、构思布局和艺术风格等综合大厦的基石。

试题详情

2、体会深情

写景状物散文描写景物的形象、景物的特征,其间又伴随着作家情感的波动、情趣的流露。状写景物可以是连续的,也可以是间断的──间断者,是为着抒情写意或章法布局的需要,写景中断,代之以叙事或议论。然而情感必须贯穿始终,即使在作家沉浸于描写一景一物的细部特征时也得保持感情的潜流,景物呈现于作家眼中经过艺术化的选择提炼再用文字描写出来,不能不带上作者的主观感受;当然作家的情有时明显,有时隐晦,明晦多变,正显示文章情脉的跌宕多姿。

(1).情感的一致性。如《故都的秋》,开篇写道:“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三个特点既概述了故都之秋的景物自身特点,也表达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切身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不是大起大落的,而是较为“平”地展开的。文章起始便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全文都是按这三个特点或三种感受来写作,情感成为一条贯穿全文的线索,在这条线索的各个阶段都无多大变化。

(2).情感的变化性。如《荷塘月色》,开篇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文章中间透出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忧愁,显出作者心灵在负重和挣脱之间游移,也就是说情感随写景叙事起伏变化,形成一条弯弯曲曲的线索。

(3).情感的含蓄性。如《囚绿记》,写一陋室外的一条绿枝,其景物可谓微小,但作者把它放到卢沟桥事变的社会政治背景下描写,意义非同凡响。作者没有直接写北平人民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践踏的现实,只写与绿枝条的“交往”,最后还深深地怀念绿枝条,寄语于此物,而意寓于他处,作者情感在显与隐之间,情感的含蓄性成为文章的一大特点。

试题详情

本单元是现代散文和外国散文单元,课文都是写景状物的名篇佳作。《荷塘月色》以精彩的写景状物闻名于世,作者用他的生花妙笔创造出优美的意境和精美的语言;《故都的秋》也写景状物,但更有感染力的是文中浓郁的情味,作者的襟怀、志趣、性格洋溢在字里行间。《囚绿记》第一次进入语文课本,高中新课本选用它,是因为它篇幅较短,写景状物很有特点,表达情意含蓄蕴藉,适合中学生诵读、赏析。

1、赏析美景

尽管课文写作方法各异,写出的景物特点各异,但都有这样的共同特点:写景精妙,景物特征鲜明,给读者以美的享受。按照常规,读写景状物散文首先要赏析景物描写。这里简要分析这些课文的写景特点。

(1).摄取景物片段。这些课文都不太长,要在有限的篇幅内描写好景物,必然只写片段景物。这种片段景物,可以是景物的空间片段,也可以是景物的时间片段。前者如《囚绿记》,只写绿枝条,是一片段景物,至于绿枝条以外的各种景物一概舍弃;后者如《荷塘月色》,只写夏日夜晚的清华园荷塘,摄入作者视野的荷塘周围景物可谓多矣,不止写一花一叶,但时间只限定在夏日夜晚这一片段时刻。描写景物空间片段的,往时间上延长,描写景物在不同时间上的变化;描写景物时间片段的,往空间上延长,描写在同一时段上的诸多景物。尽管还可以有其他写法,也可以不写景物片段,甚至随心所欲地写景,但那样写,无法集中写景,不可能写得充分、细致,而且章法混乱,或者呆板,缺乏艺术性。

(2).选择写景角度。作者总是调动各种手段状写景物,包括选择写景的角度,有远景、近景,有俯视之景、仰视之景,有动景、静景,有定点观景、移步换景……如《故都的秋》的“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这是写仰视之景;《荷塘月色》的“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这是写俯视之景。

(3).抓住景物特点。写景状物要抓住特点,这是不言而喻的。要写出景物的特点,往往与文章的整体氛围相协调,使全文保持统一和谐的风格特点。如《荷塘月色》创造了一种幽暗、优美、静谧的氛围和意境,在这种背景下,对文中各种景物的个性化描写都与这种氛围和意境相适应。要写出景物的特点,往往从细微入笔,把景物的细部、局部特征放大,或者较多地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或者将景物变形、变色、变味。如《故都的秋》“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这是细致入微的笔法,如同电影的特写镜头;又如《荷塘月色》,写荷花荷叶荷香等运用了繁多的比喻和拟人,把景物的特点充分显现出来了,具有诱人的魅力。

试题详情

2.鉴赏评价 D

 (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3)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