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46731  46739  46745  46749  46755  46757  46761  46767  46769  46775  46781  46785  46787  46791  46797  46799  46805  46809  46811  46815  46817  46821  46823  46825  46826  46827  46829  46830  46831  46833  46835  46839  46841  46845  46847  46851  46857  46859  46865  46869  46871  46875  46881  46887  46889  46895  46899  46901  46907  46911  46917  46925  447090 

6.调:把文言文中倒装的句子成分调整过来。

 

如: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这是一个定语后置句,应把“好事”调到“少年”之前

 

 

试题详情

5.删:有些虚词没有实在意义,可删。

 

如:与其不逊也宁固       “也”为句中停顿,不翻译

 

试题详情

4.增:增补句子省略的成分(或代词的指代意)

 

试题详情

3.拆:

 

如:妻子:妻子儿女

 

试题详情

2.扩:把单音字换成双音词

 

俗――庸俗      辱――玷辱、侮辱

 

试题详情

1.留:凡是意义古今相同的词,以及专有名词(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等)都可以保留下来,不必变动。

 

试题详情

鉴赏古诗词时,一定要弄清楚:1、这首诗写了什么?什么人?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抒发了什么情、志?2、怎样写?用了什么手法来写这些物、景。3、为什么这样写?运用这种手法写这些物、景,对抒发这种情、志有什么作用。这三步缺一不可。

 

应当能把握写景抒情、咏物言志、边塞征战、怀古咏史、即事感怀等不同类型诗歌的特征。

 

掌握一些必要的典故和惯用意象。 典故如“武人”“青衫司马”“豆蔻词工”“廉颇老矣”等。古诗中的一些惯用意象有特定的用法,如送别诗常用“柳”“月”“长亭”等意象,抒愁写恨常用“流水”“春雨”“春草”等意象,表现志向气节常用“竹”“菊”“兰”等意象。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

 

就诗作题材内容的不同,古诗词可分为写景(抒情)诗、记事(咏怀)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田园(山水)诗、边塞(征战)诗等等。

 

写景诗:学生在高中阶段大体接触过,毋须多说。

 

咏怀诗:叙事抒怀,通过具体的事件的叙写来抒写胸臆,抒写个人的恨别、怀远、思乡、离愁、感时等情怀的作品。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杜甫的《春望》。

 

咏史诗:诗人对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咏叹,一般融进了诗人独到的见识,以史咏怀,以史诵人,以史治史,以史喻今。如陶渊明、刘禹锡、杜牧等都是咏史诗的作者。

 

咏物诗:主要特点是托物言志。这类古诗中的“物”多具有特定意义的意象。如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贵、杨花有飘零之意等等,不同的意象有不同的内蕴。

 

山水田园诗:写田园生活和山水风景,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山,南朝的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主要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

 

边塞诗:描写边塞生活与民族矛盾,还有一系列与边塞有关的东西形成于盛唐,最高成就为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

 

诗歌流派:现实主义、浪漫主义

 

现实主义:提倡客观地观察现实生活,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表现典型环境的典型人物。源头:《诗经》;代表作家:杜甫、白居易、陆游等。

 

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的热烈追求,用热情奔放的语言、奇特的想象和夸张手法、神话故事来塑造形象。源头:《楚辞》;代表作家:屈原、李白、李贺、龚自珍等。

 

词的流派:豪放派、婉约派

 

豪放派:气势磅礴,格调高昂,意境雄浑,感情激荡。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

 

婉约派:笔调柔和,感情细腻,委婉缠绵,韵味深远。代表人物:刘永、姜夔、秦观、李清照。

 

古诗鉴赏表述

 

①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②注意分析各种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是服务于思想感情的表达的,因而,在答题时,不仅要考虑该手法对句意呈现的作用,还要特别关注其对诗歌感情、意趣等表现的促进作用。

 

◆推敲方面的炼字、炼句、炼意。

 

◆选材方面的虚实结合(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也即眼前之景、可观之景;虚景是诗人通过感觉、联想或想象而虚拟出的景物,也即心中之景、可想之景),虚实结合往往是古诗词意境的基本方法。

 

◆选材方面的反衬:古诗词表达技巧中的反衬是相对“正衬”而言的一种表达技巧。在作品中为了使对某事物的描写更清楚、突出,而采用相反的、相对立的事物从旁陪补的方法。它与“对比”不同,对比的两个事物间的关系是并列的,结果是突出对比双方;反衬却可以明显地分出衬托的事物和被衬托的事物,突出被衬托的一方。

 

◆内容方面的动静结合:有时可理解为“以动衬静”,“动静相对”。

 

◆结构方面的伏笔与照应:诗作者在读者不经意处的暗示交代,使诗歌结构严谨,首尾呼应,文题呼应。

 

◆结构方面的对比:对比是指在作品中把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互矛盾的两方面并举出来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适于突出形象特征,揭示形象意义,对于主题的表达也易产生犀利、深刻的效果。

 

◆结构方面的设问与悬念。

 

◆寓意方面的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借古抒怀、意在言外,等等。

 

对语言感知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诗歌鉴赏力的高低。

 

◆要在意境中品味词、句:诗中的词、句处在统一意境中,只有在诗境中分析,才能得到正确的理解。如注意了《月夜忆舍弟》的总体意境,就能正确理解“月是故乡明”―――因思乡念故乡而备觉故乡的月更明。

 

◆要把握特殊语法现象:为了合乎作诗词的规则,所以往往有变式句存在。如“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诗词中词类活用现象也要引起注意,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等等。

 

③各种修辞手法

 

古诗词中作者常常会运用各种不同的修辞手法,使表情达意丰富形象。

 

◆比喻:最常用的技巧。写同一事物还可以用不同比喻。如李煜的“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写了“似春水”的“愁之多,之源源不断”。

 

◆通感:把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如林逋的“暗香浮动月黄昏”,用视觉“暗”写嗅觉“香”、突出梅香的特点。

 

◆借代:如用“帆”代“船”,“朱门”代“权贵豪门之家”。

 

◆互文:在连贯性话语中,将本应含在一起的词语,分别安排在上下两句,或一句的上下段中,既省字又表意。如白居易的“主人下马客在船”,实际是说:“主人下马在船,客人下马在船”。

 

◆设问: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夸张:如辛弃疾的“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古诗词常用的修辞还有拟人、反问、反复等,都要求我们去注意。

 

④思想感情: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⑤作用:深化意境 深化主旨 意境深远 意境优美 意味深长 耐人寻味 言近旨远等。

 

    ⑥表现手法:象征、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⑦语言特点:含蓄、幽默、风趣、直露、平实、典雅、粗俗、自然、清新、优美、质朴等。

 

⑧表达方式:叙述、议论、抒情、描写。考查的重点是抒情和描写。其中,抒情可分直抒胸臆(直接抒情)、间接抒情(手法常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

 

⑨表达手法:对照、衬托、渲染、烘托、用典、铺垫、象征、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古抒怀、借古讽今、托物言志、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等。

 

⑩意象:作品中具体的人、物、景等。

 

回答诗词鉴赏题的思维:利用有效信息把诗词理解透彻,充分把握问题的角度,利用鉴赏知识储备分析问题,从准确角度回答问题。

 

 

 

 

    (四)文言文复习部分

 

文言文部分的复习目标:一是积累(文言实词、文言虚词、特殊句式、词语活用),一是根据上下文判断语义的能力。

 

文言部分的复习注意两点:一是凡是课本上(包括初中课本)的文言文都要做到:每句会翻译、每词会解释。大量积累是学好文言文的唯一捷径。

 

北京试题的文言部分主观题,不是翻译成白话文,而是断句。这就是一个新的信号,有可能从多个角度考查文言知识。

 

 

信:忠实原文意思

 

达:合乎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

 

雅:尽量美一些,保留原文的语言风格

 

 

试题详情

8、习题讲评课:

 

⑴每次训练后,都要认真查看本班各道题的正答率,结合着年级的全体正答率,分析出本班在哪道题上学生是薄弱的,分析出原因并制定出改进措施。⑵把“尖子生”和“希望生”的卷子要拿到手认真分析,分析出每一个人答每一道题的情况,要进行面批,单独进行辅导。⑶对整体存在的问题要对全班加以强调,对个别学生存在的问题要个别解决。⑷试卷讲评课避免泛泛而讲,要有针对性,要切中要害,把握和解决薄弱点是关键。⑸可以让学生展示思路和答案,教师也可以展示规范的思路和标准的答案。可以把标准答案与学生答案相比较,得出为什么错和怎样才不会错的结论。考试后在年级进行的质量分析中大家要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将问题分析透彻,将措施制定准确。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