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传统和习俗的丢失,往小里说或许只是生活习惯的改变而已,但从长远来看,却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失落。
没有了这些习俗,还有几个人能领会“前门万户??日”的妙处,还有几个人能理解“九月九日登高忆山东兄弟”的心境,没有了这些习俗,再好的诗。也不过是一纸空文,没有了民族情感的填补,任诗句再动人,也只会徒显老成,什么妙诗美文,也都没有了真心去吟诵的人。
扇,自古以来为引风纳凉之物。 我国的扇具有源远流长的发展历史。春秋、战国时就有了扇子。中国的扇仅从材料而言,就有羽扇、竹扇、纨扇、蒲葵扇等。传统的扇多为圆形,故称“团扇”。千百年来除使用价值之外,小小的扇中还孕育着中华文化艺术的智慧,形成了独特的“扇文化”。“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早已成为脍炙人口的著名诗句。 扇面上采用书法,以“羲之书扇”流传最早。唐代已在扇面上绘画,山水、人物,不一而足。了解中华文化,扇子就是一扇无可替代的窗口。
中国传统节日
±古代节日及有关习俗
±±元旦
±±正月初一,亦称元日,有祭神贴桃符的习俗。相传东海度朔山大桃树下有神荼、郁垒二神,能食百鬼。古人用桃木画二神像,悬挂在门口来驱鬼。五代开始在符上写联语,后来演变成春联。王安石有《元日》诗:"千门万户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上元
±±正月十五,亦称元宵、元夕、元夜。古代习俗在上元夜张灯为戏,所以又称灯节。宋朱淑真《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社日
±±农家祭土地神的日子。汉以前只有春社,汉以后开始有秋社。春社在春分前后,秋社在秋分前后。社日这一天,乡邻们在土地庙集会,准备酒肉祭神,然后宴饮。王家《社日诗》"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寒食
±±清明前二日,即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有时是一百零六天。相传起源于晋文公悼念介之推,介之推在绵上之山隐居,晋文公为逼他下山放火,他抱树而死。晋文公便下令这一天禁火寒食,以后演变为寒食节。每逢寒食节,人们要禁火三日。元镇《连昌宫词》:"初过寒食一百六,店社无烟宫柳绿。"
±±清明
±±清明节的习俗主要是踏青和扫墓。杜牧有《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上巳
±±原定于三月上旬的一个巳日,所以叫上巳。曹魏以后,这个节日固定在三月三日。早先,人们到水边去游玩采兰,以驱除邪气。后来,演变成水边宴饮,郊外春游的节日。杜甫有《丽人行》诗:"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端午
±±五月初五,又称"端阳"、"重五","端"是"初"的意思。据说屈原在五月初五投江,人们争渡去救屈原,后来演变成划龙舟的传统。人们还投粽子到江里,以保护屈原的遗体,又有了吃粽子的传统。唐以后端午成为大节日,朝廷有赏赐。杜甫有《端午日赐衣》:"端午被恩荣。"
±±七夕
±±七月七日。民间传说此日夜间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妇女们结彩楼,陈酒脯瓜果于庭中,以乞巧。和凝《宫词》:"阑珊星斗缀朱光,七夕宫嫔乞巧忙。"
±±中秋
±±八月十五日。八月十五在秋季的正中,所以叫中秋。此时秋高气爽,月光最美,为赏月佳节。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韦庄《送秀才归荆溪》:"八月中秋月正圆,送君吟上木兰船。"
±±重阳
±±九月初九。又称重九。古人认为九是阳数,日月都逢九,称为重阳。古人认为此日带茱萸囊登山饮菊花酒可以免祸,于是便有了这一天登高饮酒的习惯。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腊日
±±腊是祭祀名,岁末祭众神叫腊(所以十二月叫腊月)。古代十二月初八是腊日,村人击细腰鼓,作金刚力士来驱逐瘟疫。吃腊八粥,盼来年五谷丰登,身体健康。杜甫有《腊日》诗:"腊日年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
±±除夕
±±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除是除旧布新。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守岁。苏轼有《守岁》:"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近期热点新闻:
4、当春节时没有了“爆竹声中一岁除”,当中秋时人们不再“举头望明月”,当重阳时没有人想到“每逢佳节倍思亲”时,人们似乎忽略了生活中看似平凡的日子都隐藏着我们民族特有的底蕴。那些远去的习俗啊!正悄悄地带走我们的文化。
3、懂得这个道理的我们不应再一次让失落的文明躲在角落里哭泣,不应再一次让远去的习俗藏在黑洞中流泪,相信孟婆的浓汤不会颠覆传统的记忆,全球化的进程无法阻挡习俗的魅力。
2、看着这一切,我不禁要问:“今天的我们是怎么了?难道传统真的不堪一击吗?”……如今,人们已经认识到这一点,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民族的根,民族的魂,从今年开始,除夕、清明、端午、中秋等节日已被定为法定的假日,人们在过年期间可以放鞭炮表达喜悦之情;中国人有自己传统的娱乐项目,有自己的特定表达情感的节日和方式。
1、过去中秋节,上海人喜欢吃蘸糖桂花迟芋艿,清明节喜欢踏青、扫墓、吃青团,端午节喜欢赛龙舟品粽子,元宵节喜欢猜灯谜尝元宵……可是,今天的我们呢?热衷于情人节吃巧克力,万圣节南瓜灯,圣诞节吃匹萨……不止一次的听到老人说现在的新年越来越缺少年味了,更不止一次的听到年轻人高喊,“过年只是古老的形式,早就落伍了”
4、 由此得出结论(也是观点):
优秀的习俗不能远去
正面表达:习俗归来
如果字数有多,还可以结合生活现状,从反面论述:
生活在钢筋水泥之中,为物质奔忙,造成了情感的空虚、人情的冷漠
语段:
3、 这些远去的习俗同时带走了什么?
(答案十分明确,优秀的传统文化。
这是全文的展示部分,结论或观点由此得出)
寒食节:介子推:忠诚、付出、同患难而不求同富贵:做人的道德
清明节:祭祖,对先人的缅怀、追思,饮水思源,感恩
踏青:亲近土地、与自然紧密接触、感受自然美
上巳节:水边饮宴,郊外踏青
端午节:纪念屈原:忠君爱国,志向高洁,为理想而献身
活动:赛龙舟、粽子、佩香囊……:庆典、才艺展示:联络感情、释放心情
重阳节:登高望远、游子思乡:亲情、故乡之情
七夕:牛郎织女,鹊桥相会
(
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
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
此恨绵绵无绝期。)
对爱情的坚贞不渝。
腊八粥、长寿面:祈望五谷丰登,祈盼健康长寿: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尊重,表达了一种美好的祝愿
这样的民俗活动,又是中华民族群体意识的积淀,是民族凝聚力的体现
2、 目前的现状:习俗正在远去
(有了第一段的基础,这里只要一句话即可,但语气要强――题目)
1、 对习俗的描摹、展示
(讲“习俗”的文章里要有“习俗”)
4、 一个人如果把“自我”凌驾于“道德”之上,那就意味着他走向了和谐社会的反面
远去的习俗:
过去中秋节,上海人最喜欢蘸糖桂花吃芋艿,还有家人同聚赏桂、中秋插桂花的习惯。不过近年来,这些习俗渐渐消失了。诸如此类逐渐在人们心目中淡漠的习俗还有:元宵节吃元宵,寒食节吃冷食,清明节吃青团、红藕,端午节吃粽子,重阳节吃蒸糕,饮菊花酒,腊月吃腊八粥,过生日吃长寿面等等。
请以“远去的习俗”为话题,自拟题目作文。
审题:
题干:
请以“远去的习俗”为话题,自拟题目作文。
材料:可以认为是参考。
远去的习俗:
“习俗”是论述的“对象”,“远去的习俗”是“现象、现状”,不是论述的观点,观点应该是“不要让承载民族优秀文化的习俗远去,呼唤习俗回来”。
第三篇文章把对“习俗”的展示落到实处。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传统习俗的了解、感悟。文章正面立论,观点鲜明,详略得当,中心突出。
一般思路: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