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50852  50860  50866  50870  50876  50878  50882  50888  50890  50896  50902  50906  50908  50912  50918  50920  50926  50930  50932  50936  50938  50942  50944  50946  50947  50948  50950  50951  50952  50954  50956  50960  50962  50966  50968  50972  50978  50980  50986  50990  50992  50996  51002  51008  51010  51016  51020  51022  51028  51032  51038  51046  447090 

14、结尾归纳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3分)

[答]                                                                            

试题详情

13、开头提出“社会风气的好转离不开两方面的工作”指的是什么?(2分)

[答]                                                                               

试题详情

12、简要分析作者借“兰草”这一事物,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4分)

[答]                                                                                 

                                                                               

 

(三)(12分)

 

“风气”是怎么回事?《风赋》一文中说:“夫风,生于地,起于青萍之末。”无论哪一种风气,都不是从来就有的,都有它的始发期。当它刚刚“起于青萍之末”时都是微弱的,或是出现在某个地方、某个单位,甚至表现在某个公民身上。因其微弱,是清风,是正气,    

就应该适时予以扶持予以彰扬,使之在整个社会蔚然成风。此所谓“扶正祛邪”“激浊扬清”。社会风气的好转离不开这两方面的工作。

然而,仅仅这样说,仍不免空泛虚茫。这两方面的工作靠谁去做?人人有责,自然绝对正确,但老百姓应负的责任和领导者应负的责任毕竟是有误区的。比如说,有些地方交警坐出租车不付钱习以为常,不仅自己不付钱,连老婆孩子亲戚朋友也一起沾光,这当然是浊风邪气。对此老百姓可以反映,可以举报,也可以当场站出来说:“你不能这样!”但毕竟还不能针对这种浊风邪气制定某种制度,采取某种措施,并直接对有关人员予以处罚,他们已经把这种权力交给了自己的公仆。因而,掌握某种权力的领导者理应对扶正祛邪、激扬浊清付有相应的责任。

当然,要担负起这种责任并非是轻而易举的。“风气”这种东西,本来就几乎是无色无味的,要区别它的清浊正邪,先得有一点敏感的嗅觉,尤其是它刚刚起于“青萍之末”时,就要对它的发展趋势极其后果有足够的认识。浊风邪气之所以会成为一种风气、一种公害,其中必有某种利益使人趋只若鹜;清风正气之所以在某些地方难以伸展,其中必有某种利益需要人舍得放弃。在这种情况下,要旗帜鲜明地扶正祛邪、激浊扬清,还得有点“忘身殉国,秉道疾邪”的政治品格。

群众中并不乏正气,缺乏的是对这种正气的扶持;社会上并不缺乏抵御浊风邪气的力量,缺乏的是对这中力量的组织。而这一切,正是需要领导干部去做的。党风政风的根本好转是社会风气根本好转的关键,这句话不仅包含着“上梁”与“下梁”的关系而且也有“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意思。所以这样说:哪个地方、部门、单位的风气不正,就是那里的领导自身不正,就是那里的领导没尽到自己的责任。

 

得 分

评卷人

 

 

试题详情

11、第二段的景物描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3分)

[答]                                                                            

                                                                                

试题详情

10、简要分析第一段划线句子所包含的意思。(4分)

[答]                                                                               

                                                                               

试题详情

9、对文章中“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不同的地方就有两个味”中的“味”,你是如何理解的(2分)

[答]                                                                           

试题详情

8、文章最能体现野兰的一个词是                (2分)

试题详情

7、文段最后一句话是对小弗郎士的           描写,表现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                                                                                 

 

(二)(15分)

 

父亲喜欢兰草,过些日子就要到深山中去一趟,带回些野兰来栽培。几年之间,家里庭院就有了百十个品种,像要做一个兰草园圃似的。方圆十几里的人就都跑来玩赏。父亲不但不以此得意,反而倒有几分愠怒。此后进山去,便不再带回那些野生的兰草了。这事很使我奇怪,问他又不肯说;只是又一次进山的时候,特意招呼我说:“访兰去吧!”

我们走了半天,到了山的深处。那里有几道瀑布,十几丈高地直直垂下,老远就听到了轰轰隆隆的响,水沫扬起来,弥漫到半空,日光在上面浮着,晕出七彩迷离的虚幻。我们沿谷底走,便看见有很多野兰花,盈尺高的,都开了淡淡的兰花,像就地铺了一层寒烟。香气浓极了,气浪一冲,站在峡谷的任何地方都闻到了。

我从未见过这么清妙的兰草,连声叫好,便动手要挖起一株来。我想,父亲会培育这仙品的――以前就这么挖回去,经过一番栽培,就养出出了各种各样的品种、形状的呢。

父亲却把我制止了,问道:“你觉得这里的兰草好呢,还是家里的那些好?”

我说:“这里的好。”

“怎么个好呢?”

我却说不出来。家里的的确比这里的好看,这里的却比家里的清爽。

“是味儿好像不同吗?”

“是的。”

“这是为什么?一样的兰草,长在两个地方就有两个味?”

“……”

父亲说:“兰草是空谷的幽物,得的是天地自然的灵气,长的是野山水畔的趣姿;一栽培了,便成了玩赏的盆景。”

“但它确实叶更嫩,花更繁大了。”

“样子似乎是,但美的太甜、太媚,格调也就俗了。”

父亲的话是对的,但我却不禁惋惜了:这么精神的野兰,在这个空谷僻野,叶是为谁长的,花是为谁开的会有几个人知道而欣赏呢?

“这正是它的不俗处。它不为被欣赏而生长,却为着自己的特色而存在着。所以它才长得叶纯,开得花纯,楚楚的有着它的性灵。”

我再也不敢去挖野兰了。高兴着它的这种纯朴,悲叹以前喜爱着它却无形中毁了它。

父亲拉着我坐在潭边,我们的身影静静地沉在水里。他看兰,也在看我,说:“做人也是这样啊,孩子,人活在世上,不能失了自己的真性,献媚处事,就像盆景里的兰草一样,降低了品格。低俗的人是不会对社会有贡献的。”

我深深地记着父亲的话。从那以后,已经是十五年过去了,我一直未敢忘。

 

得 分

评卷人

 

 

试题详情

6、从文段中找出最能表现韩麦尔先生对教学祖国语言的情态的词语,试分析它们的含义。(4分)

[答]                                                                            

                                                                                  

试题详情

5、在谈到法国语言,韩麦尔先生高度赞美法语,这表明他怎样的精神品质?(3分)

[答]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