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51918  51926  51932  51936  51942  51944  51948  51954  51956  51962  51968  51972  51974  51978  51984  51986  51992  51996  51998  52002  52004  52008  52010  52012  52013  52014  52016  52017  52018  52020  52022  52026  52028  52032  52034  52038  52044  52046  52052  52056  52058  52062  52068  52074  52076  52082  52086  52088  52094  52098  52104  52112  447090 

5.文学常识赋分权重有变化。一般不超过2分。

备考策略

考生默写名句名篇时,容易出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一时回忆不起来(识记不出);二是顺序错乱,张冠李戴;三是书写错漏。因此,答题时要沉着认真,要善于借助出处和引导句去回忆,万一一时记不起来,可先放一放,不要急躁,可能做完其他题后又会突然回忆起来。答完题,一定要反复默念,要包括引导句在内作“全程回放”,这样,语序不当和书写错漏的问题一般都可以发现并纠正。另外,如果命题是三选二,答题时就应以最有把握的题做起,做了两题就够了。如果三题都做(最好不要这样),要确保前两题完全正确,因为高考阅卷评分有时规定只看你做的前两题,有错误即扣分,即使你第三条做对了也不给分。

另外,在复习和应试时还应注意:

   (一)要突破生僻难写字

对于文质兼美的名言名句,多数同学能熟读成诵,但在考试中却得不到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生僻字、难写字书写有误,一字之差,导致丢分,实在遗憾。

例如: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陶渊明《归园田居》)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杜甫《咏怀古迹》)

以上三句中的“羁”“鹜”“壑”就极易写错,复习中要反复多写几遍,强化记忆。

   (二)要注意同音异义词

读音相同,意义不同甚至相反的词语在名句名篇中大量存在,这也是命题人设置陷阱的热点。复习中应该特别注意这些同音异义词,做到既知其音,更明其义。

例如: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司马迁《史记》)

以上三句话中,“幽”的意思是“隐藏的、隐蔽的”,容易由后面的“愁”想当然地写作“忧”,若联系后面与它对举的“暗恨”,理解了词意,就不会误写了;第二句中“暗”的意思是“绿柳成荫”,易误为“岸”;第三句中“销”的意思是“熔化”,易误为“消”。

(三)要注意同义异形词

意思相同而字形迥异的词在名句名篇中也是屡见不鲜的,这类词对学生有更大的迷惑性和误导性,是考试得分的“盲点”之一,复习时也应引起高度重视。

例如:为由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毛泽东《七律?到韶山》)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李白《将进酒》)

以上三句中,“教”容易误写成与之同义的“叫”,“长”容易误写成“常”,“材”容易误写成“才”。

(四)要留意具体环境

名句名篇的背诵和默写,不应机械古板地死记硬背,要联系上下文,在具体语境中分析品味和识记一些关键的词语,从而使自己对名句既有感性的记忆,又有理性的思考。

例如: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白居易《卖炭瓮》)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白居易《琵琶行》)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秋词》)

第一句如果不联系“卖炭的老人虽然衣衫单薄,却愿意天气寒冷卖个好价钱”的具体语境,就可能想当然地把“愿”写成“怨”;第二句如果不联系“琵琶女本不愿为人弹奏,是千呼万唤的情况下才出来”的,就会把“始”写成“使”;第三句如果不联系“晴空”“排云”这两个语境,就会把“霄”错写成“宵”。

(五)要留心语句顺序

有不少名句的语句顺序即使颠倒,意思也不会发生改变,一部分学生不知就里,往往观其大略、不求甚解,导致把语句顺序颠倒,白白丢了分。

例如: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与元九书》)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李白《望天门山》)

以上这四句,稍不注意,就很可能写错顺序:“春色满园”写成“满园春色”,“淡妆浓抹”写成“浓妆淡抹”,“歌诗”写成“诗歌”,“孤帆一片”写成“一片孤帆”。

(六)要注意语句出处

很多名句经过长期流传,已经成为耳熟能详的“大众名言”。但是,在演变流传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的名句发生了很大变化,甚至有了新的说法。这样答题时,就一定要看清句子后面的出处。

例如: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李世民《赠萧?》)

像上面的句子,已经标明了出处,就不能把“路曼曼”写成“路漫漫”了,虽然平时写的是“路漫漫”;也不能把“蝉噪林逾静”写成“蝉噪林愈静”,虽然意思并没有改变;更不能在“疾风知劲草”后接“烈火识真金”,虽然这种说法已成俗语。

诚然,名句名篇主要靠点滴积累,只有厚积才能薄发,但高三复习的有限时间里,多些方法,多些技巧,多些归纳,多些总结,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走进高考】

试题详情

4.考查题型趋同。从2005年到2007 年,对“文学常识”考点考查的题型更趋向于采用“混合填空”题型。

试题详情

 3.考查难度加大。2005年侧重于对单个作家、作品的“点”上的考查,难度相对较小;2006年更侧重于“线”性考查,强调串联性、迁移性和综合性,难度明显加大。2007年大纲卷仍坚持了这个方向,比如全国卷的名句默写明显就是线性的,考查学生背诵能力。

试题详情

 2.考查范围扩展。2005年对“文学常识”考点考查的范围相对还比较窄,主要集中在对作家、作品的考查;2006年在此基础上又扩展到了对文学体裁常识、风格流派、文学运动的考查。2007年大纲卷仍坚持了这个特点,课标卷较保守,没有什么大的变化。

试题详情

1.考查省市增多。2005年是恢复对“文学常识”考点考查的第一年,设题考查的共有重庆、浙江、湖北、辽宁、上海等5个省市,2006年又新增了广东、山东2省,增加到7个省市。2007年山东、广东均没有考查文学常识,回到了原来的要求上。

试题详情

选句内容有五种情况:1.揭示人类社会及事物发展规律的富有哲理性的句子。2.抒发爱国情怀、崇高理想、坚强意志、阔大胸怀、勇担责任的句子。3.描写锦绣河山、优美意境的名句。4.反映以德治国、传统美德、创新变革和社会和谐发展等方面的名句。5.解释文章中心的句子。总体上看,课内为主,诗文兼顾。课外为辅,一般只有一个。

命题形式特点:直接填空题和理解式默写、情景式默写、开放型默写四种题型并呈。此外,近年高考特别强调必诵篇目的整篇识记,命题设计突出考查整篇、整段的背诵。

(二)识记重要作家及作品和文体常识命题特点:

  2007年“文学常识”考查呈现出如下五个新的命题特点:

试题详情

由此,在直线右侧,以为斜率的平行弦的中点轨迹在直线上,即不在某一椭圆上.   当时,可类似讨论得到平行弦中点轨迹不都在某一椭圆上.

 

 

试题详情

    当时,以为斜率过的直线与半椭圆的交点是.  

试题详情

    综上所述,当时,“果圆”平行弦的中点轨迹总是落在某个椭圆上. 

试题详情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