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52461  52469  52475  52479  52485  52487  52491  52497  52499  52505  52511  52515  52517  52521  52527  52529  52535  52539  52541  52545  52547  52551  52553  52555  52556  52557  52559  52560  52561  52563  52565  52569  52571  52575  52577  52581  52587  52589  52595  52599  52601  52605  52611  52617  52619  52625  52629  52631  52637  52641  52647  52655  447090 

4、要掌握韵律

汉语有音调上的变化,还有单音词、双音词、多音词及语句形式上的变化。这些变化,在人的视觉或听觉中就会形成自然的节律,从而产生韵律感。例如人们一般会说“又唱歌又跳舞”或“又唱又跳”,而不会说“又唱歌又跳”或“又唱又跳舞”,因为后面的说法从直觉上就感觉到别扭。这种形式上的匀称感和语调上的协调感运用在写作中,也有助于将文章写得文从字顺。

平时该怎样培养自己的语感呢?最重要的是培养读书的习惯。一些优秀的文章,最好能熟读成诵。这样,一些好的语言就会形成范例,并进而化为自己的语言习惯。还要多听:听广播,听别人读文章,这样可以强化读的效果。同时要尽量丰富自己的语汇,确切掌握词语的含义,要懂得一点语法。平时说话也要注意不出错误。只要向这个方向努力,做到文从字顺就不难了。

在作文完篇后,要注意检查:一是自己出声地读一读,看有没有拗口的地方;二是换个立场,请别人来读,自己来听,看是不是句句听得清,是不是没有一点儿磕绊;三是对觉得别扭处认真检查一下,检查时一方面要查语言材料――语汇,看其搭配、词性、色彩等;另一方面要查语言的组织形式――语法,看其结构、成分、语序等。

要做到文从字顺,除了在语言运用上下功夫外,还要注意书写、行款、标点。写文章,字要写工整,字迹潦草难于卒读的文章,还谈得上什么通顺呢?还要不写错别字。因为一字之差表意上很可能差之千里。文章行款格式一定要正确,尤其是应用文,行款上的错误会直接影响意思的正确表达。标点符号是文字表达的重要辅助工具,它帮助显示句子的结构、词语的性质以及作者的情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不仅是写作的一项重要基本功,而且是文章做到文从字顺的必要条件,写作时不光要注意使用正确,而且要注意规范。

作文语言通顺的要求示例

    例文一[话题: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2003年全国高考作文题)]

  观我中华俗文化,吵架堪为一大亮色。当然,并非夷人生来不吵架,本人曾有幸在欧罗巴短暂旅行,眼见多起夷人纠纷,但我中华之吵无论是频率还是方式均有国粹之特色。

谁都知道,咱中国人凡事爱争个理。当然这理得向着自己,至于死理活理,正理歪理,一边先站着。于是坐出租要吵架,二楼拔了一楼一颗大蒜头也要吵,孩子在幼儿园打了一架,还要吵。吵就吵吧,还得带上两个帮腔的,于是一个电话,好,二姥爷受委屈了,我们晚辈能闲着吗?同去,同去。所以我们常看见一种群吵,一个人惹事,全家老小,三姑六婆一齐上阵,一起闹啊!结果,本来就背理,不分清红皂白一闹,更没话说,怎么办?丢人。

我曾问过一位帮架的大妈,“您为什么帮您侄子吵架?”大妈很气愤:“我侄子我能不帮吗?他骂我祖宗,我能装没听见吗?”“那您知不知道本来就是您侄子的错,要是外人您还帮吗?”大妈不语。嗬!其实人说吵架一团气,全凭意气,不假。如此不分正误,是全凭意气。难道我们大伙真的就好坏不明吗?不可能。您又不傻,可为什么一时心急,上了贼船?为什么?因为那个吵架一方是你的至亲好友,感情深你对他有一种信任感和亲近感,而这正是一个陷阱,埋藏了是非正误,削弱了你对事物的认识程度。你想想,如果上文那个不是大妈的侄子,大妈恐怕就要想了,这到底是谁错谁对,自然不会去乱吵。

光吵架这样吗?不。生活也一样,每一个人在做事时,都容易让主观左右自己,用自己的感情喜好迷了自己的眼睛,昏头昏脑犯了大错。关心时政的人都知道,萨达姆就是典型。当然,人是感情动物,做事意气很正常,遇上熟人乃至亲朋,印象分就上去了。但是,别忘了印象的背后还有基础分、客观分。一个社会,需要感情做它的润滑剂。但社会的存在有它的人间正道,有它的黑白天理。个人的感情在规律的面前,在正误的认识面前,过于主动过于激化,只会与正确背道而驰,只会蒙住你的双眼,因为感情代替不了认识,我们是理性的。
    从吵架开始,让感情不再拦住你正确的认识,给世界多一点公平。

【解析】本文在语言上很有特色。一是简洁生动。如说到吵架的原委,作者这样描述:“谁都知道,咱中国人凡事爱争个理。当然,这理得向着自己,至于死理活理,正理歪理,一边先站着。”如描述“群吵”,作者这样形容:“一个人惹事,全家老小,三姑六婆一齐上阵,一起闹啊!结果,本来就背理,不分青红皂白一闹,更没话说,忘么办?丢人。”这些鲜活的群众口语读来真有一种清新之感。二是诙谐风趣。如点评中国人的吵架,作者用一句“但我中华之吵无论是频率还是方式均有国粹之特色”来加以概括。如说到瞎帮腔时,作者这样说:“难道我们大伙真的就好坏不明吗?不可能,您又不傻。可为什么?一时性急,上了贼船。”说到滥用感情,作者这样说:“遇上熟人乃至亲朋,印象分就上去了,但是,别忘了印象的背后还有基础分、客观分。”这些幽默诙谐之语,妙趣横生,也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语言通顺的基本要求

语言通顺主要是指写作语言的规范、准确、连贯和得体。

首先是规范,要用规范化的现代汉语来作文,词汇和语法都要规范化。准确使用词语,用普通话写作。没有生造词语、文白夹杂、前言不搭后语、乱用方言俚语、乱用外文、不按语法规范构句、刻意雕琢而不知所云等现象。高考作文中常见一些考生自认为“很好”的词语,如一位同学写道“世界各国强队都在秣马厉兵,觊觎桂冠”,很明显这个同学没有弄清“觊觎”这个词语的意义,用在此处感情色彩完全不对了。还有一些考生喜欢用一些方言来表意,什么“盖帽”(北京方言)“大跌眼镜”(广东方言)等,这也是语言不规范的表现,因此必须慎用方言。这里说“慎用”不是绝对不能用,而是指文章如果确实需要(如为表现某种地方特色时),亦可酌情使用。

其次是准确,即选词造句贴切,符合实际,能正确使用词语,没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语病。

再次是连贯,指句子与句子之间的衔接紧密,即句子内部组合得当,顺序合理,一段话有统一的中心,语言之间有呼应,连贯的一般标准是通顺,较高的标准是流畅。

最后是得体,即注意语言表达的对象、场合乃至说话方式,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把语言表述得恰如其分。

结构完整的基本要求

对文章结构的要求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段落的划分。合理划分自然段,是写作的基本技能,也是作者思维条理性的外部标志。

个自然段只须表达一个中心意思,具有单一性;这个中心意思在该段中要得到完整的表现,具有完整性。

其二,合理安排段落,使文脉清晰,详略分明,主次得当。这是表达文章中心的需要;也是内在逻辑性的要求。

其三,段落问的勾连照应。考生要掌握一些处理段落的基本技巧:段的开头、结尾技巧;段的衔接、过渡与呼应技巧;段的特殊处理技巧;段间的策略性调整。有的同学作文,段落之间意思跳跃性很大,彼此缺乏过渡和照应,显得文义不是那么圆合贯通,更谈不上浑然一体。

怎样解决以上种种结构问题呢?叔本华说:“写得清楚,就是因为想得清楚,想得清楚就写得清楚;想得清楚,就能写清楚;写清楚,表明想得清楚。”因此,从根本上说,在动笔之前,必须先理清自己的思路,体现在结构上,就要“整体构思,列纲定局”,列个简单的写作提纲,弄明白自己写作的是什么,需要哪些内容,怎样去写等问题后再下笔。按想好的去写,才能做到思路清晰、表意明白。

另外,考生还要掌握记叙文、议论文等常用文体的基本结构特色,学会根据不同文体处理文章的结构。如记叙文中悬念的设置、欲扬先抑法、误会法的运用,议论文中并列式、递进式、对比式、层进式的结构方法。

如何做到书写规范

下面介绍一些常见的驾驭文面的方法。

①一般不用涂改液。使用涂改液,虽然改掉了一个字,但却在文面上留下了污迹,再填上的字又往往字道加粗,字迹不清,弄得脏兮兮的一片,影响文面整洁。

②高考作文阅卷用电脑,要求一律用碳素墨水书写。

③力求达到基本的书写要求。不求书法之美,但求工整清楚;不求遒劲漂亮,只求笔笔送到。忌连笔字,忌细长不稳字。忌忽大忽小字,忌挤扭成团字。笔笔交代清楚,字形大致统一,笔画少的字也不要挤到一块。

④正确使用删除、修改符号。删去文字时,不宜涂成黑块,抹去一行半行,不宜“刷”成黑条。平时养成正确使用统一删除、修改符号的习惯。

⑤准确控制字数。近年来,高考作文要求800字以上。而高考评卷中,我们经常见到两种情况:一是字数不够800字,按高考评卷规定,每少50个字扣1分。实际上,字数不够往往被认为内容单薄,分数很难上档次。二是字数太多,洋洋洒洒千字以上,给人以臃肿的感觉,阅卷者一看就反感,这样作文的得分就可想而知了。再说,高考时间那么宝贵,何必去做出力不得回报的事呢?

⑥掌握基本的行款格式。一字一格,开头空两

试题详情

3、要注意分寸

人们掌握了大量语汇,这些语汇在描绘事物时在范围、数量、程度、褒贬上都存在一些细微差别,若能敏锐地感觉到这些差别,在遣词造句时表现出精确的分寸感来,将有利于把自己的认识表达得精妙确切。

试题详情

2、要意思连贯

人们在向别人陈述一个问题时,都会注意话与话之间该怎样衔接别人听了才会明白,这就是语言的连贯感。例如,上下两句话的安排要合乎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或人们观察认识问题的顺序;一段话要围绕一个话题说,说完一个意思再说另一个意思,而不能东一句西一句,前言不搭后语;讲完一个意思再讲另一个意思时,衔接处要有过渡词语。写作时注意这个问题,也有利于把文章写得通畅。

试题详情

1、要文字通顺

人们在长期的与言实践中可以判断出话怎样说才算通顺,怎样说就别扭,而别扭的话不仅别人听不明白,自己写着也觉得不顺。这种通顺感主要表现在对词语的搭配和词语的排序正误的判断上。汉语用词有一定的搭配习惯,比如,我们可以说“深情厚谊”,也可以说“深厚情谊”;可以说“浓情蜜意”,却不可以说“浓蜜情意”。词语的排序也是如此,先说什么,后说什么,有约定俗成的规律,我们写作中遵循这些规律,话就会写得通畅。

试题详情

    我曾听过这样一首歌:“老祖先酿的酒/你也喝我也喝他也喝/老祖先酿的酒/醉了江醉了月醉了河……有一天老祖先对苍天说/他的酒剩下的已经不多/有一天老祖先对大地说/他的酒剩下的已经不多。”歌词十分简单,我却分明听出了几分沉重与无奈。
    “老祖先酿的酒,醉了江醉了月醉了河。”曾经,我们的地球是多么荒凉,一如天宇中的其他星球。然而,或许正是因为造化的恩宠,随着亿万年岁月的积淀,我们的世界开始变得充满生机――头顶,是高远的天空;脚下,是厚实的土地;地壳中,静静孕育着各种丰富的矿藏;原野上,不时掠过串串矫健的身姿……这丰富、美好、充满希望的一切,便是“老祖先”为我们酿造的一碗甘甜、醇厚的美酒。
    “老祖先酿的酒,你也喝我也喝他也喝。”是啊,面对如此丰厚的馈赠,子子孙孙自然应该共享。于是,我们中的许多人大大方方地向“老祖先”摊开了“索取”的手――大面积、低效率地利用矿藏;不考虑后果地过度开采地下水;只顾眼前利益,大量砍伐森林……    
    “索取”之后,他们似乎也会想起“回报”。但是请看,他们“回报”的又是什么?是大量未经处理的工业废水、废气和废渣!
    面对如此不合理的资源利用方式,终于有一天,“老祖先”也无奈地发出了“我的酒剩下的已经不多”的叹息。
    这个时候,再看看我们身边的世界,你会发现:许多刚经过浅层开采就被弃置一边的高质矿床正在受到严重破坏;地下水的过度抽取已引起了地面的逐步下沉;疯狂地乱砍滥伐不仅破坏了森林,伤害了动物,更危及了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健康……
    一棵棵树木倒下去,一幢幢高楼立起来。或许,此时,有人正在为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城市而开怀;但是,倘若没有蓝的天、绿的树,没有清新的空气,没有花香鸟语,我们又如何能够更真切地体会到生活在一座现代化都市里的舒适与幸福呢?
    许多年前,“老祖先”留给我们的,是一碗甘醇芬芳的美酒。我不知道,如此下去,若干年后,我们留给后代的将是什么!
    所幸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已开始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各种资源的开采和利用正在趋向合理化;“水是生命之源”的道理正一天天地被人们所接受,所重视;“自觉保护绿化,增加绿化面积”也逐渐成为许多城乡居民的行为规范……
    这一切,都足以给我们以信心、以希望,使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开采中的自觉保护和保护下的合理开发,定会使这样一碗特别的“酒”――香飘更远更幽长……
    再次捧起这碗越来越浅的“老祖先酿的酒”时,或许,我们应该更深切地感爱到它那越来越沉的分量了。
    【解析】这篇文章构思新颖。小作者从一首流行歌曲引出了话题,并紧扣歌词逐层论述,把如何对待地球上各种资源的开采和利用这道人们十分关注的课题,深入浅出、形象具体地作了论说,条理清晰,首尾呼应,寓理于抒情之中,很耐人一读。
4.以“门”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

写作提示:“门”是联系内外的通道,“门”的含义有本义、引申义和象征义,有具体的门和抽象的门,有看得见的门和看不见的门,写作时应注意它们的联系和区别。

 家,是最温暖的。当我们受挫时,它是个永不倾倒的避风港;在我们泄气时,它是个用不坏的充气机,不停地给与支持和鼓励。
    纵使如此,家毕竟是个有限的空间,在其中,所得的知识也是有所限制的,以致不足供给所需,这时,就须踏出一步了。
    天天关在家里,不出去看看缤纷的世界,不与个性不尽相同的人们接触、交涉,有如井底之蛙一般学识浅薄,却又自以为是,好似无所不知,这种人是不会给人好感的。相对地,推开家门,迎向缤纷的世界,不断地充实自己的知识,多结交益友,见见世面,这类人,就好比蓝天中的飞鸟,俯视大地,游览各处,学识丰盈,却又不住地增广见闻,实惹人敬仰。
    清朝末年,只因皇帝的一声令下,断绝与他国交往,这道令旨,不但使清廷画地自限,更为之后的耻辱种下恶因。就在清廷自我关闭的同时,各国的科技突飞猛进,发明了许多现代化的武器,而我国只具刀剑及火药,不知他国早走进科学的世界,自我满足,又怎能相比呢?
    自古至今,中国总是分分合合,但每一次的融合,却都带来辉煌的盛世。现今,虽尚未统一,但两岸的交流制度愈来愈开放厂,毕竟同是炎黄子孙,同流着中华民族的热血,就让我们一起推开家门,迎接对岸的同胞,携手共创绚烂的成果!
    【解析】这是篇一事一议,内容充实,层层深入,思想脉络发展自然的简单议论文。题目就是文章的观点。
    文章首先针对生活中只有推开家门,接触“缤纷世界”,才能“增广见闻”、“惹人敬仰”的感受和道理,表述了推开家门的必要;接着,文章又以清廷紧闭“大”家之门,“画地自限”,蒙遭耻辱的历史,从反面论证了不推开“大”家之门,势必误国害民;最后,文章呼喊出了海峡两岸炎黄子孙,需要“融合”的心愿:“让我们一起推开家门,迎接对岸的同胞,携手共创绚烂的成果!”

全文语洁文简,言之实在,不见大话空话和套话。运用比喻,形象贴切,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试题详情

【解析】本文由玫瑰,小脚、国旗作为触发点,反映了作者对美的特点和本质的思考过程。由对于玫瑰所触发的思考,反映了他对于美的最初的感性认识,包括对于自然美的种种感性形态的初步感受。由对于小脚所触发的思考,反映了他对于美的相对性的把握,认识到美的复杂性和变化性:原来认为美的,今天可能成为丑,原来认为丑的,今天可能被认为美,而且美有不足,丑可能有所长,一步步逼近了美的本质。由对于国旗的思考,作者深刻认识到:唯有同时代的脉搏一起跳动,才产生真正的美,即至大至刚的精神的美,也就是认识到美和真与善,和进步审美理想的密切关系,把对美的认识提高到理性的高度。作者对美的思考过程,实际上就是他对美的本质的认识过程。这个过程,从形态上看,是从自然美到社会美,再到精神美,是从外在美到内在美,从深度上看,是从感性美到理性美,足从现象美到本质美,或从美的现象到美的本质。这是一个逐步深入或深化的思考过程和认识过程,反映在文章的结构层次上,就成为一种层深论证的形式,即层层深入,掘井即泉,从而把对于美的认识作了较为透彻的论述。
3.请以“前人与后人”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

写作提示:“前人与后人”是一对关系话题,前与后不仅仅是时间上的差异,更是认识、看法、观念上的差异,写作时应突出其象征意义。

试题详情

2.请以“美”为话题,写一篇议论文。

写作提示:美的范畴比较宽泛,有外在美和内在美、现象美和本质美、具体美和抽象美,文章应该力求写出对美的认识和对美的本质思考。

 什么是美?这是个古老而又年轻,简单而又神秘的问题。古往今来,多少人为寻找打开美的殿堂之门的钥匙耗尽毕生精力。柏拉图在对母马、美女、女神等一系列人和事物对照考察后,竟得出一个结论:“美是难的!”到了近代,许许多多美的学说,如“模仿说”、“移情说”……如雨后春笋般地冒出来。我,―个新世纪的中学生,也正苦苦追求着美神“阿佛洛狄忒”的微笑。今天,我看到这个题目,一口气写下三个看来毫不相干的事物作为副标题,仅想谈谈我对“美”的思考的历程。
    玫瑰。在我家的阳台上,有一个美丽的花盆,里面盛开着一束美丽的花,它又有一个美丽的名字――玫瑰。也许,您听到这个名字,就仿佛闻到醉人的花香。当红日喷薄而出,玫瑰便沐浴在斑斓的阳光里发着光,带着笑,含着露珠――我当时想到的就四个字;“玫瑰真美!”
    是的,“美”就是美,“美”不可用其他词汇来定义。松柏挺立,我们看到了壮美,修竹婆娑,我们看到了秀美,池塘生春草,我们看到了清新的美,猛虎啸深谷,我们看到了粗犷的美。这是我最初对美的感性认识,虽然幼稚,天真,却也纯挚、朴素,绘出了美神模糊的轮廓。
    小脚。我的奶奶就有一双小脚。有一次,奶奶洗脚,我好奇地跑过去看。呀,真可怕!  我心疼地问;“奶奶,你为什么跟自己过不去?弄双小脚,难看不说,路都走不稳。”奶奶笑着说:“难看?在我年轻的时候,没了它,才真难看呢!那时叫‘三寸金莲’,是女人的‘俏根’。你爷爷就因为喜欢这双脚,才娶了我。”说得爷爷满脸通红。
    沧海桑田!“你不可能两次涉足同一河流。”什么都在变――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美”同样也是变化的。原来认为美的,现在也许会污人耳目,相反,原来认为丑的,现在可能已被供在桌上了。看来,“美”还并不如我原先想的那么简单呢。
    明白了美的变化性,能使我们有个清醒的头脑,不因为“人家都说这是美的”,“一直认为这是美的”,就轻易改变我们的初衷。新世纪的中学生,应该与过去任何一个年代的不同。有个性,不盲从,有辨别、不轻信,善于发现“美”的不足,“丑”的所长,一步步逼近美的本质。
    国旗。“入之弥坚”。经过一番探索,我反有些困惑了:美是多么捉摸不定啊!“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那天电视“新闻联播”前,照例奏国歌,陡然间,一股激情不
知从哪儿油然而生。天安门前升旗仪式开始了。国徽,高高悬挂的国徽,国旗,冉冉升起的国旗,红日,光芒万丈的红日……我宛如看见一头东方睡狮,从大梦中醒来,凛然咆哮,世界震惊……同样在红日下,我想到的又是:“红旗比玫瑰美丽得多……”
    什么是美,我又得到了崭新的答案:唯有同时代的脉搏一起跳动,才产生真正的美,完全的美。解放军英模的报告,中国女排重夺桂冠,神州五号飞船遨游太空……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特有的美,至大至刚的美,不见形体唯见精神的美!    
    陶渊明在看破官场黑暗后,寄情山水,是一种恬静的美。而在今天,如果不投身于社会改革发展的洪流,不融入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却关起门来,面壁谈“美”,这本身就是对“美”的嘲弄!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美”之路,对“美”的思考,我才刚开了个头。前程,十分遥远,十二分艰难,需要十五分勇气,但我要勇敢地面对这挑战!    

试题详情

1.以《近墨者黑》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写作提示:文章应该抓住“近墨”与“黑”的辩证关系,深入分析二者之间的联系,得出自己的看法。

记得我国古代的一位名人说过:“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这句话的意思很明白,就是我们所说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认为这句话很有道理。
    首先,人作为高等动物,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可以模仿声音、形态以至行动。正如以上所述,和好人共处久了就会产生许多与之相同的思想和行为。这正是我们要提倡的,但是和坏人共处呢?结果也是一样――“与之化矣”。
    现在有些人,特别是青少年,对是非、善恶缺乏正确的认识,盲目崇拜打家劫舍的“草莽英雄”,甚至对周围一些流氓,社会青年的违法行为敬佩得五体投地,从而进行模仿,做出了许多与恶人同化的行为,沦为社会的渣滓。所以我们青少年要正确地区分善恶美丑,严于律己,对“恶人”应该恶而远之。    
    其次,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外界事物的影响。特别是青少年本身缺乏正确的“行为习惯”,更易受影响,值得一提的是“近朱者赤”一般倒不很明显,而“近墨者黑”却往往显而易见。据国外一项有关调查表明:一个人对不良习惯的接受能力要比接受良好习惯的能力更强。所以人们很容易受到周围某些人不良习惯的影响。
    就拿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来说吧,一些“烟鬼”家长不顾孩子的身体健康,不论出门还是在家里,不停地抽烟,结果发现,才十岁多一点的小孩居然背着家人,偷偷地抽烟了,真令人哭笑不得。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难免会有一些西方资本主义世界腐朽的东西趁虚而人。而我们青少年又没有老一辈的经验和成熟,缺乏鉴别能力,很容易受腐蚀和影响。金钱万能、贪图享乐、利己主义等种种消极腐朽思想在不少人头脑中膨胀就是明显的例子。我们一定要端正思想,严格要求自己。近墨者黑。我们说:墨还是不近为好!

【解析】本文为论证“近墨者黑”这一中心论点,就使用了并列论证法。即并列地摆出两个原因或理由作为分论点。一个是“人作为高等动物,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一个是“人的行动在很大程度上受外界的影响”,并对它们分别作了论证。这两个理由或分论点,在书写形式上虽有“首先”,“其次”打头,实际上并无先后,主次、轻重之分,完全是“平等”的、并列的,故为并列论证形式。限于小作者的年龄特点,知识和思维水平,他只列举了两项理由作为论据,但大致上把最主要的都说出来了,因而,论证还是充分的,周密的。另外,由于小作者是从“理由”的角度来作并列论证,而“理由”的阐发,近乎揭示事物的本质,故而这一并列论证,又带上了一定深度,这一点也是应该肯定的。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