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53770  53778  53784  53788  53794  53796  53800  53806  53808  53814  53820  53824  53826  53830  53836  53838  53844  53848  53850  53854  53856  53860  53862  53864  53865  53866  53868  53869  53870  53872  53874  53878  53880  53884  53886  53890  53896  53898  53904  53908  53910  53914  53920  53926  53928  53934  53938  53940  53946  53950  53956  53964  447090 

6.【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A项“为”,介词,由于,因为/介词,被;B项“以”,连词,表目的,来/连词。表原因,因为;C项“而”,连词,都表示转折,可是;D项“焉”,代词,代“志”/语气词,无义。

【答案】C

试题详情

(三)【2005年福建卷,二】5.【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文言实词的用法。C.“工”在此处应当理解为“巧妙,精巧”。

【答案】:C

试题详情

13.【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深层含义的理解与判断。从文中容易看出,A项陈述的是中心重点。

【答案】A

试题详情

12.【解析】此题考查常见文言虚词的一般用法。能力层级为B级。A中的都是介词,可译为“对”。B中的“之”都是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的作用。C中前面的“则”是连词,表示并列关系,后面的“则”是副词,表示判断,可译为“是”。D中的“其”都是代词,指代前面的人物。

【答案】C

试题详情

(二)【2004年广东卷】11.【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实词词义的掌握情况。能力层级为B级。B中的“巧”是“高妙”“擅长”的意义。

【答案】B 

试题详情

23.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文信息的筛选,能力层级为C级。“请退而修政”是紧接“公知狱讼之不正,故与之耳”,因此“请退而修政”的原因是“狱讼之不正”现象的存在。“修政”的内容也当然是指法制建设。本题考理解归纳。此题答案要从文中提炼、推论出来。题目问的是管仲,当然到他的话中去找答案。从文中可知老人所“知”的,就是管仲所忧的,即“狱讼之不公”;“修”就是要变“不公”为“公”。

【答案】狱讼之不正  完善法制

附参考译文:

齐桓公外出打猎,追赶一头鹿,进入山谷之中。看到一个老者就问他说:“这叫什么山谷?”回答说:“叫愚公谷。”桓公说:“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回答说:“因为我来命名的。”桓公说:“现在看你的形态举止,不是愚人啊,为什么因为你来命名呢?” 回答说:“请让我告诉你:我从前养了一头母牛,它生了一只小牛,小牛长大了,我卖掉小牛买了小马驹。有年轻人说:‘牛不能生马。’于是牵着马驹离去了。邻居们听说了,就认为我愚,所以命名这个山谷为愚公谷。”桓公说:“你的确愚啊!你为什么给他呢?”桓公于是回来了。第二天上朝,把这件事告诉管仲,管仲正了正衣襟拜了两拜说:“这是我的过错啊。如果是尧做君主,咎繇做法官,怎么会有人去取别人的马驹呢?如果有别人像这位老者这样被抢夺,也一定会不答应。老者知道打官司断案不公正,所以就给他了。请让我回去整顿政治。”孔子说:“弟子们记着,像桓公这样的霸君、管仲这样的贤助,尚且还会有把智者当作愚者的时候,更何况那些才能比不上桓公、管仲的人呢!”

试题详情

 22.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文内容的把握,能力层级为C级。桓公以为愚公是愚者,有“桓公曰:‘公诚愚矣!’”为证。管仲不认为他是愚者,有“公知狱讼之不正,故与之耳”为证。本题考理解判断。解这类题目,应当细读原文,抓住关键语句。从此题来看,应当选择C项。本题A项陈述显然错误:桓公并没有听懂愚公的真正意思,而管仲则理解他是对社会不满而故作愚语。

【答案】C

试题详情

21.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句子的动手翻译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第(1)句中“使”应解释为”假使”;“在上”指主持政权;“为理”指做法官;“安”表疑问,译为“怎么”。第(2)句“见”译为“被”,“暴”译为“欺负”,“与”译为“给”。把古文句子译为现代文,必须译准关键词,补出重要省略成分,理顺特殊句式,并使文句通畅。 (1) 中重点词:“使”“理”“安”,兼顾全句的通顺;(2)中重点词:“见”“暴”“与”,兼顾被动句。这两句话都要翻译为假设关系复句。

【答案】(1)假使尧在上主政,咎繇当法官,怎么会有夺人马驹的呢?(2)如果有人像这个老人一样被欺负,也一定不会给他马驹的。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