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53771  53779  53785  53789  53795  53797  53801  53807  53809  53815  53821  53825  53827  53831  53837  53839  53845  53849  53851  53855  53857  53861  53863  53865  53866  53867  53869  53870  53871  53873  53875  53879  53881  53885  53887  53891  53897  53899  53905  53909  53911  53915  53921  53927  53929  53935  53939  53941  53947  53951  53957  53965  447090 

12.【解析】第 12题: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虚词的理解。C项均为连词表修饰。A项中的“于”,前者翻译为“在”,后者翻译为“到”。B项中的“之”,前者为代词,代指“让这些人日夜不停地在自己面前击剑”,后者为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D项中的“与”,前者为“和”,后面省略“之”(庄子),后者为“结交、帮助”。

【答案】C

试题详情

(五)【2005年天津卷】11.【解析】第11题: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A应解为“图谋”。解析参看译文。

【答案】A

试题详情

26.【解析】此题考查全面理解、整体把握文意的能力,具有一定的思辨性。“以数言了之”是对“他人所数十百言“而言的,“排荡摇曳”是对“他人数言”而言的,正所谓“详人所略,略人所详”。

【答案】因为两者都是“避实击虚”的为文之道的具体表现。对他人已作过的详尽论述,自己只要在简而言之中另有新意。对别人论述中的不到之处,自己就该充分地写出独到的见解来。

   译文:古代大将的指挥才能,大抵由天所授予。然而他们面对强敌却能取胜,原因都是先了解敌兵部署的虚实,以避开实力攻击虚弱部位作为百战百胜的法宝。文士作文,难道不是这样?文章立意能出人意料则巧,写作的风格能一反平实则奇,文章布局能打破常规则险,用词能广泛搜求吸取则流畅。虽然古今名作很多,也绝没有写不出硬写、就事论事、平铺直叙,而能称为好文章的。所以一个题目到手,必须静心思考题目的主旨所涉及的范围。从实字探到虚字,由有字句处,探到无字句处。这样做了之后,再周密地探到四面八方,使题目内涵清清楚楚。弄清题意动手写作时,别人用数十百字还未能表达完的,我用几个字就写完它,等到篇幅完了,反而觉得有数十百字在笔下,言虽尽而意无穷。对于别人几个字可写完的,我则写上数十百字,铺陈起伏,摇曳多姿,等到写完,反觉得纸上不多一字,这样何必担心文章未达到说理清楚、语言畅通、神完气足的地步啊!这就是避实击虚之法。大将军用它作战,文士用它作文,纵横天下,有此足够了。

试题详情

25.【解析】此题考查全面理解、整体把握文意的能力。 原文前五句谈写作技巧,第六至第八句谈审题立意,后文再谈写作技巧。

【答案】审题立意写作技巧

试题详情

24.【解析】此题考查重点文言语句的理解能力。题干中重点词语是“周索”“题”。索,思索、探索;题,承上文,即作文的题目。据此可判定A、C、D三项表述不准确。

【答案】B

试题详情

23.【解析】此题考查重点文言语句的理解能力。“翻空“中的“空”与“实”相对,意为“空灵、不呆滞、灵活”。

【答案】笔法灵活出奇 引经据典,贴切通畅 “旁搜曲引”意与“旁征博引”相近,为“引经据典”之意。

试题详情

 22.【 解析】此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原文有“而以避实击虚为百战百胜之法“,据此可作答。

【答案】避实击虚

 

试题详情

8.【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文言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A项中的“有财富”,在原文中没有体现,不能看作入蜀的必要条件。

【答案】:A

试题详情

7.【解析】本题着重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②是他人蜀的原因;⑥与山水无关。

【答案】:B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