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The police are offering a _________to anyone who can give information about the lost key.
A.price B.prize C.reward D.money
解析:答案为C。price 价格,价钱;prize奖金。D项是钱,属不可数名词,题中所要填的是"酬金,报酬"。注意正确理解名词的含义及其搭配是活用语言的基础,在复习备考中要熟练掌握考纲中一些名词的词义、搭配、习惯等,才能更好辨析名词,从而选择最符合句意的选项。
1. It is generally believed that teaching is ___________it is a science.
A.an art much as B.much an art as
C.as an art much as D.as much an art as
解析:答案为D。当名词前有what、so、as、too、quite等词修饰时,其形容词被这些词修饰,组成下列结构,如:What a nice book! This is too heavy a box for me to carry. He is not as honest a boy as Mike.等,应采取too/how + 形容词(副词)+ a(an) + 名词的形式。要记住一些类似的特殊结构,并加以分析。
注意:1、立意自定,角度自选;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3、不少于800字;4、不得抄袭。
【考题评析】
今年我省高考作文命题要求考生写一篇以“触摸城市”或者“感受乡村”为题的作文。“触摸”,《汉语词典上》说,用手接触后轻轻移动。即接触着,抚摸着感受,①受到(影响),接受;②接触外界事物得到的影响。触摸和感受,都意味着通过接触外界事物而引起一定的思想情绪。而城市和乡村,是一个大而抽象的概念,前后一组合,充满了诗性。
城市或乡村,是每一个考生生于斯,长于斯的生命基点。生于城市者,无时无刻不去触摸城市中那些鳞次栉比的高楼,车水马龙的街道,多彩迷人的霓虹灯……。生于乡村者,也时时刻刻地感受乡村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那些迷人的牛哞,袅娜的炊烟,质朴的身影……。这一切都会带动每一个考生的体验、情绪和思索。
更何况在时代的召唤下,城市与乡村在不断地双向涌动。从乡村走向城市,那可能是因为城市是“文明的风暴中心”,那些激烈的文化冲突、快速的人事变化、多声道的喧哗和思想、时刻不停的交流与包容等。在城市里你寻找自己的个性,或者生活在一个庞大的集体潜意识里,这是生活在城市中每一个公民都可以直接感受到的。从城市走向乡村,抑或厌倦了城市的冰冷面孔,在忙碌中迷失后的觉醒,逃离种种焦虑和冲突,……于是到乡村去,到自然中去,寻找心灵的安逸、闲适和宁静。这是具有时代意义的现代人的生活状态。城市有城市的语言,乡村有乡村的心灵。
我们可以从这样一道诗性的话题中得到这样的启示:有话可说仍是我省高考语文作文命题的追求。引导考生既要走向社会,感受历史文化、美妙自然和现实生活;又要关注自我,关照自己的心灵,调动感官,激活青春的感受。
这道充满诗性的命题考查了综合性很强的语文能力,包括观察力,体验力,思考力,创造力以及文字表达能力。没有观察身边的事物,没有体验生活的百味,没有对自己每天呼吸的空气作些过滤并留下痕迹,那就失去作文的根基,必然言之无物。
至于今年我省语文高考作文题采用命题形式,并不让人感受意外,去年全国各省市高考作文中就有9道是命题作文,我省今年一改往年的话题作文,应在情理之中。从文体角度来考虑,这个命题似乎写成描述性强一些的抒情散文,更容易得高分。因为在有话可说的前提下,对文采的要求自然也要高一些。当然,也需要有一定的情感深度和思想深度。如果写成议论性的文章,那就需要从现实中选择一个有意义的视点,展开追溯和思索,去思索城市或乡村的文化心理、人生况味等。
【满分佳作】
感 受 乡 村
初以为,乡村便是童话的乐园。它褪去了城市的浮华,洗尽了尘世的繁杂。它也许是凡•高画布上的阿尔,有明镜般纯粹的蓝天,有油彩般绚烂的花海,那金黄的向日葵在阳光的哺育下长出希望的种子;它也许是陶潜诗中的田园,在雾气迷蒙中演绎着仙侣的故事,斜斜的日光轻洒,便是悠然。
那只是诗中画中的乡村,当我们真实地走进乡村,用心去感知乡村,便会发现,我们的乡村在经历着苦痛。那里也有阳光,那阳光不是温暖而是毒辣地炙烤着这片土地。远望去,土地上那个佝偻的背影,在朝夕间,在春秋中,在这片土地上耗尽心力。他在这片土地上成长,他的汗水滋养了这片土地;他在这片土地上学会坚强,他的脚步坚实了这片土地;他生于黄土又归于黄土,世世代代,生生不息。风暴来了,他的心如那田间摇曳的庄稼般颤动,他的泪水在他满是沟壑的脸颊上纵横,如那淹没田间的水,层层漫过他的心田,浸没他的呼吸。干旱来了,庄稼如他枯瘦的身体一般摇坠,他看不到希望,看不到丰收,他混浊的眼干涸空洞。
他们也有快乐的时候,只是这种幸福仿佛如此卑微。他们最大的幸福就是丰收,饱满的谷粒仿佛是一颗颗珠宝,他们的眼角笑成了月牙。他们最渴望的生活便是风调雨顺,他们只想也只要这样平凡的生活。
这样的乡村图景会不会让我们感到失望?而其实,乡村正因这份残酷的美丽而更见真实。感受乡村,别总是做一个悠闲的观光者,在体味它的宁静与纯净的同时,给它的苦痛多一点目光,给它的辛苦多一点理解与悲悯。
感受乡村,感受农耕文明跳动的脉搏,感受中国最浑厚的呐喊,感受那片土地的厚重,感受那片土地浸润的血汗;感受中国农民最淳朴的执著与坚忍,感受中国农民所经历的苦痛与无奈。
当我们用鄙夷的目光看着他们,我们是否想过是他们用血汗带给了我们昂扬的希望。
中国的农民用最卑微的姿势在中国的历史上站成了永恒,且让我们用心去感受乡村!
【名师点评】
这是一篇优美的抒情散文。作者把思想的触角伸展和蔓延到人们渐渐淡忘的乡村,描写了它特有的景色环境、人物形象和风土人情,勾起人们对乡村的多方位的多滋味的感受。所谓特有的环境,就是乡村的明艳、宁静、传奇与休闲等;特有的人物形象,是指佝偻的背影、满是沟壑挂满泪水的脸颊、枯瘦的身体、混浊的眼眸、月牙般的笑与卑微的站姿;特有的风情不胜枚举,童话的乐园、凡•高的画境、世外桃源式的田园,坚韧淳朴的民风、卑微憨厚的人格等,无不给读者以感动。
艺术效果的取得,得力于“点染”的手段。何为“点染”?“点”,就是交代记叙要素,“染”,就是描写、抒情、议论,就是修饰形容、衬托对比、铺排博喻等表现手法的运用。本文开头采用比喻的辞格、画家的示现和诗人的描绘,给读者呈现一幅乡村图画,佐证“乐园”的首括;第二段,仍然采用点染的手法,写乡村的“苦痛”;下文“卑微”“呐喊”“希望”的描写,都是点染的注脚。感人至深,是不可多得的佳作。(朱庆平)
《坚强》这个题出得不错,特别是作为四川来出。因为这次汶川地震以后,全世界和全国各族人民对汶川地震的捐款的力度是建国59年以来最大的一次。另外,政府这一次投入的力量,无论是军队,还是百姓,都做出了自己最大的努力。这次还有一个很特殊的词叫志愿者,这在以前是没有出现过的。这些人,都对四川的汶川地震做了许许多多的工作,应当说这是前所未有的。而这其中体现出的对震区人民生命的尊重,也是前所未有的。中央提出来,哪怕只要有一分希望,就要付出百倍的努力,要挽救人的生命,这在共和国59年的历史上都是空前的。另外设立的3天的哀悼日,郑重的表达了13亿人对逝去生命的一种尊重,这也是空前的。但我刚才说的这一切,强调的都是世界人民、国内各族人民、党和政府对灾区人民的关爱、关心、关注、帮助,是由外而内的一种力量。
而四川的作文命题是从另一个角度来出的。我觉得这里所说的“坚强”是由内而外的一种力量,含义应当主要是两个方面。
一个方面就是对我们这个民族、对我们这个国家来说,特别是对08年来说,我们经历过了多灾难。年初的冰雪灾害,“3.14”藏独的动乱,紧跟着山东火车相撞事故,再加上这次地震的灾难。今年的天灾和人祸是叠加在一起了。面对这么多天灾和人祸,我认为“坚强”的第一个含义就应该是温总理在黑板上上的那四个字“多难兴邦”。在这么一种非常困难的情况下,我们中华民族应当表现出来一种特有的沉着、镇静和坚强,我们坚强地认为有全托13亿人、有全世界人民的帮助,我们一定能够战胜这场特大的地质灾害。
这也就是我讲的第一个方面:“坚强”它不仅是对四川的,“坚强”首先是指我们这个民族要坚强,我们这个国家要坚强,不能因为今年接二连三出现的天灾人祸,就变得脆弱了、怯懦了,这是最重要的含义。
另一个含义,当自然灾害发生以后,全世界人民、全中国人民都在支援和帮助四川的时候,四川的人民要表现得更加坚强,再具体一些,每一个人都要坚强。看到“坚强”这个题目,人们很容易想到第二点,因为它是四川命题,作为四川人来说、作为灾区人来说,应当更坚强,去面对困难、战胜困难。
对考生而言,我认为应该更多地去考虑第一层含义。也就是,在面对突如其来的地质灾害的时候,在丧失亲人、毁坏家园的情况下要坚强;大而言之,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在面对这种特大的地质灾害的时候,也要表现出来超常的坚强。这样一来,命题的含义就发挥得比较充分了。如果说仅仅看到我们个体的坚强,灾区人民的坚强,四川人民的坚强,这还是不够的。我们甚至应该想到,“坚强”中还包括面对自然灾害时,人类共同表现的那种坚强。因为自然灾害,特别是像地震这种灾害,它不是对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的,许多国家都可能面临这种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所以这个“坚强”如果要是扩大起来讲的话,世界上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在面对自然灾害的时候,都要表现出来一种超常的坚强。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就能把“坚强”的含义诠释好。
【满分佳作】
地 震 兄 妹
5月永远都是那么潮湿。已是初夏的阳光特别的刺眼,地震过后的四川空气是那么的沉闷。满天的灰尘在山谷中旋转,阳光透过云层照耀着这片大地。
山脚下,国道上,一个13岁的小男孩背着一个2岁左右的小女孩,迈着坚毅的步伐,走在因为地震已变得坎坷的路上。沾满灰尘的衣裤,满是泥土有些磨损的胶鞋,向人们透露:他们是从遥远的灾区徒步而来。
通过记者的报道我知道了他们是灾难的幸存者。他们的家在一个比较偏远的山村,父母亲人在灾难中死亡,房屋全垮了。哥哥背着年幼的妹妹,走了三天的路才来到这国道上。
随着镜头的推移,给了这对兄妹一个特写。哥哥脸色如灰,眼神却出奇的坚毅,仿佛黑夜中闪烁的灯。妹妹自在地在哥哥背上喝着水,脸上一片宁静和好奇。
记者问:“你要把妹妹带到哪里?”
他回答:“我要把她带到安全的地方。”语气中有不可置疑的坚定。
也许,妹妹曾经问过哥哥:“我们要去哪里?”
三天的时间里,哥哥也不知多少次地安慰妹妹。余震不断,滑坡不断,塌方不断,灰尘漫天飞扬,从地底不时传来的奇怪的嗡嗡声中,不知哥哥是怎样煞费苦心,才抚平了妹妹心中的恐惧;也不知哥哥采取了什么办法,压住了妹妹心中对父母的思念。三天的山路行走,哥哥历经了多少艰辛才解决了平时看似简单的吃喝问题!
正是因为哥哥心中有“带妹妹到安全地方”的信念,才让他变得如此坚强;正是有了哥哥的坚强,才保证了妹妹至今无忧无虑。
看着这个镜头,我想起了郑板桥的《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晶莹的泪水滑过我的脸庞,我觉得他犹如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竹子般坚毅。
一对平凡的兄妹注定有着不平凡的人生。哥哥注定了要用稚嫩的肩膀,扛起本不属于他的责任。地震兄妹的镜头不断在我脑海显现,哥哥的坚强会鼓励人们,不论遇到多大的困难与挫折,都要坚强地挺过去。总理曾经说过,房子倒了可以重建,道路断了可以再修,只要人在就好。
有句古语说得好:“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经历了这番磨难的地震兄妹,将来一定会和同龄人一道,成为祖国建设的栋梁。
祝愿兄妹一路走好,祝愿所有活着的人们一路走好。
【名师点评】
这是一个何等感人的故事啊!一对兄妹,在家园被毁、亲人蒙难的大灾大难面前,他们没有痛哭,没有倒下,他们选择了坚强,勇敢地去直面灾难。13岁的哥哥毅然背起2岁左右的小妹妹,满身灰尘,磨破胶鞋,迈着坚毅的步伐从遥远的灾区,踏着坎坷满地的道路,徒步向我们走来。虽然脸色如灰,但没有悲伤,没有眼泪,眼神中始终透出出奇的坚毅。这就是坚强,令人敬畏,感人肺腑。
什么是坚强?这对地震兄妹在大难来临时所表现出的刚毅勇敢、镇定坦然,就是坚强;这对地震兄妹中的哥哥“用稚嫩的肩膀,扛起本不属于他的责任”,就是坚强。这是一对毫不屈服、勇敢乐观地去面对大灾大难的坚强形象的化身。这样来演绎话题,焉能不得高分?
文章开篇交代背景。然后用特写,用素描,用对话,将人物形象塑造得血肉丰满、栩栩如生。特别是倒数第三自然段的排比联想,更是将笔触深入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有力地拓展了主题,深化了主旨。
第十八套
浙江卷
城市和乡村都是我们的栖居空间,城市生活和乡村生活都是平凡的生活,当我们从平凡的生活中回望,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感触和期望。
请以“触摸城市”或者“感受乡村”为题,写一篇作文。可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阐明你的思想观点。
江西省2008年高考语文作文题是一个既令学生感到熟悉、温和,而又显得别致的题目。
说它“令学生感到熟悉”一则是因为它的作文格式是书信体,这是学生自小学高年级就开始接触的一种作文格式;二则因为它的内容写的是有关“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环保”等方面材料,这也是大家日常生活中非常熟悉的内容。
也正因为如此,才会“令学生感到温和”。格式熟悉,又无审题立意之难;大家也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从情感上来说,这也让学生感到高考语文的“人性化”。
最后说说它的“别致”。它“别致”有三:
1、注重塑造学生的“社会品质”。以往高考作文比较关注学生的“个人品质”,注重学生的人品人格,个人的内心情感,而江西省2008年的高考作文则要求学生应在注重自己的“个人品质”的同时,更应该开阔眼界,去关注社会,去关注我们的国家,去关注我们人类应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去做一个有感情有社会责任的人。这一点,也很好地体现在今年全国卷以及其它很多省的高考语文作文题中。
2、注重作文体例的“创意”。2005年江西省的高考语文作文是以“脸”为话题写一篇作文,2006年江西省的高考语文作文也是一篇以“雨燕减肥”为话题的话题作文,2007年江西省的高考语文作文则是命题作文“语文,心中的一泓清泉”或“语文,想说爱你不容易”,而今年江西省的高考语文作文却为之一变,是一篇既有图片又有材料的自命题书信体作文,富有创意。
3、注重写法的“综合性”。学生既要考虑文章内容的写作,又要注意书信体的格式;不是以人的口吻直接来写,而是以动物的口吻间接来写;既可以田鼠反讽的口吻来写,也可以田鼠天敌谴责的口吻来写。
总之,2008年江西省的高考语文作文题确实是一道不错的题目,“旧瓶装新酒”,平稳之中又有创新。
【满分佳作】
灭鼠联盟致人类的一封信
尊敬的人类:
首先,对万物之主的智慧生物致以崇高的敬意。
自盘古开天地,万物形成,众生平等,自由生活。然而无能鼠辈不能以正道生存,做起了偷摸东西、损人利己的勾当,霸占粮食,损毁衣物,扰乱人们正常的生活,甚至传播疾病,犯下滔天大罪。自帝喾开始,鼠类便为人类之大敌。出于正义之感、自然之法,自然界生灵们对鼠辈表示谴责,并推举猫头鹰、蛇、黄鼠狼等作为鼠之天敌,组成灭鼠联盟。千万年来,我们兢兢业业,牢记使命,为自然、为人类除去鼠患,竭力保持生态平衡,为构建和谐自然倾尽全力。
可是,正当我们认真履行自身职责时,你们人类却忘却了自然之法,大肆杀害灭鼠联盟之战士,导致我们成员数目日益减少,元气大伤。这一切,只因你们人类太贪婪,热衷野味,视我们为餐桌上的佳肴,完全不顾我们为人类作出的巨大贡献!唉,你们只顾眼前,不看长远,结果呢,鼠患日益严重,各地鼠辈横行。公元2007年,洞庭湖一场洪水,20亿田鼠迁徙,所过之处,农田几无收获,田间地头一片狼藉。人类啊,当你动辄用大量人力物力,甚至派出飞机灭鼠时,可曾想过,之所以会酿成今日鼠灾苦果,是因为当初自己的贪婪!
自古君子“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人不可贪婪,应坦诚对待万物,即使拥有我们望尘莫及的伟大智慧,即使建立城市,登上月球,都不可忘却自然法则,冷落心中那片回归自然、感受生命的纯洁土地。“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要是人类沉浸于取得文明的巨大成就中而不思自省,那么千年前楼兰古城的冤魂们冥冥中也要扼腕长叹了!
如今的灭鼠联盟已是支离破碎,残破不堪,我等捕鼠志士,面对猖狂鼠辈,心中悲愤不已。但是我们纵使面对千万灾难,也会坚强地站起来;我们更期待人类能改过自新,牢记教训,遵守自然法则,努力构建新社会新自然。我们相信,现代科技掩盖不了心中那种亲近土地的自然感情,我们相信,贪婪的欲望战胜不了心中那种纯真质朴的土壤气息。
人类啊,请你们安静一会儿,聆听藏在心里已久的自然之心,感受一下自然之情。愿我们能够一起通过努力,构建一个和谐的、诗意的、全新的美好自然!
敬礼!
灭鼠联盟
2008年6月8日
【名师点评】
本文紧扣材料内容,以田鼠天敌的口吻给人类写信,符合题意。文章内容深刻,说理充分。作者不是停留在就事论事的层面上,而是将人类的这种贪婪行为上升到对自然和谐的破坏的高度来分析,并且论述十分充分。全文结构严谨,思路清晰,过渡自然。文章先概述田鼠天敌与田鼠的斗争,以及灭鼠联盟为人类作出的贡献;然后转为揭示人类的贪婪行为造成的严重后果;最后站在田鼠天敌的角度对人类进行规劝,并表达了良好的愿望。最为难得的是,在有限的考试时间内,本文语言能做到精练得体,生动娴熟,这是一般考生所望尘莫及的。因此本卷被评为江西高考(Q吧)优秀卷的标杆卷。(林漪)
第十五套
辽宁卷
最近有一则材料调查青年人的价值观: 调查在车上让座的行为有26%的青年人表示难以评定,对于在公共场合上大声喧哗的事情有28%的青年人表示难以评定,对于随地吐痰的问题有25%青年人不发表看法,对于闯红灯的行为有19%的青年人表示难以评定。对此,有的人认为青少年现在价值观模糊甚至错误, 有的人认为青少年的价值观还很健康很阳光,有的人认为青年人之所以不发表评价是因为他们思想多元化,个性化。
请围绕材料自选角度写作,题目自拟,立意自定,体裁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考题评析】
辽宁08年是命题材料作文,要求考生根据提供的材料,反应关于现在青年人个人价值与个人品德,社会公德取向不明的文章,命题材料作文,关键是理清材料,一篇好作文它这个材料跟观点之间的这种结合点,就是你拿那个材料怎么说明观点,关键是这个。材料作文有限制,不能说拿一个题你们爱怎么写怎么写,这个不太可能,必须围绕提供的材料来说明观点。只有按照他那个要求来写,在审题上,审题立意上,在材料的使用上,在构思的技巧上,在语言的运用上,这几个方面都做好了高考作文自然就好了。
总的来说,考虑到考生的水平和考生的理解能力,进而使得考生可以在短时间内发挥自己的写作水平。这样的题目出得还是不错的,学生的主动性较大,能体现一个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等,利于更好的选拔优秀考生。
【满分佳作】
沉默的大多数
一直不理解李银河为什么把丈夫王小波的杂文随笔全编命名为《沉默的大多数》。似乎随着时代车轮的不断运转,越来越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人,喜欢选择沉默。这是个沉默占据主流的年代。
的确,说有说的好处,不说自有不说的力量。
电视上美国警察在逮捕犯罪嫌疑犯时总是会说一句:“你有权保持沉默,但你所说的一切将成为案件证词。”
这是一个太过复杂的时代,充斥着太多诱惑。不同的思想观念左右着人们的行动。有人愿意舍己救人,有人愿意披露真相,也有人愿意散布谣言。
因此我总是警惕地看待身边的一切,谁能知道表象背后隐藏着什么,连鲁迅这样的人出门都带着短刀,“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揣测人间”,更何况涉世未深的我们,还是小心谨慎为是。
而且沉默往往代表着行动,不是说三年不鸣一鸣惊人吗,不是说“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吗。沉默往往伴随着力量的积聚。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中,不同信仰的人们沉默着,包容着,同时也关注着。沉默是一种内在性的处世方式。
有谁能够忘记,新年那场大雪中那些自发铲雪的人们!
有谁能够忘记,奥运圣火传递受阻时,那片默默护送的红色海洋!
有谁能够忘记,当刺耳的汽笛拉响一个民族的沉默时,那些无声无息站出来的人们,是他们排成献血的长龙,是他们在网上谱写朴素的诗歌,是他们捧起温暖的烛光默默祈福!
沉默的一代人绝不会是垮掉的一代人。20个世纪闹得太多太喧嚣了,这个时代的少年们更多地崇尚理智和谨慎。对于杂志上刊登的调查,我们都清楚那是要登出来吸引人眼球、赚取吆喝的,所以我们沉默,所以我们含糊。因为我们绝不愿意说谎,因为沉默是对选择权的尊重。
我们只相信行动。不是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吗?
看看“5•12”大地震之后80后、90后们的表现吧,看看那些任劳任怨的志愿者,看看那些捧出所有零花钱的孩子。这是理性的一代人啊。
因此,我愿意说我是沉默的大多数中的一员。沉默绝不等于道德观模糊,一切都写在心中,一切都写在行动中。
我敢说:我的沉默对得起我的良心。
【名师点评】
这是一篇颇具文采、颇有思想深度、颇能打动人心的作品。
作者机智地选取作文材料中“个人品德的价值判断模糊甚至错误”这个角度,巧妙切入,反弹琵琶,理直气壮地向世人宣告:随着时代车轮的不断运转,越来越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人,喜欢选择沉默;这是个沉默占据主流的年代;说有说的好处,不说自有不说的力量;在这个多元化的社会中,不同信仰的人们沉默着,包容着,同时也关注着;沉默是一种内在性的处世方式;当社会需要时,当时代召唤时,沉默的大多数就会不再沉默,就会挺身而出,奋不顾身,勇于奉献!
文章巧引妙联,谈锋犀利。作者从对李银河为丈夫王小波的杂文随笔全编命名谈起,联想到美国,联想到鲁迅,联想到现实。在表明心迹后,又将目光投向我国2008年初南方的冰雪灾害、奥运圣火传递受阻的现场、“5•12”汶川大地震的灾区,让我们看到了沉默的一代人一点也不沉默、也不含糊的高大身影,让世人放心,沉默的一代人绝不是垮掉的一代人!
文章或引证,或例证,或对比论证;妙语连珠,掷地有声;激情满怀,文采飞扬。读后,让人春风满面,豪情满腔。 (唐政)
第十六套
山东卷
以“春来草自青”为话题,完成一篇自命题作文,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字数800左右。
【考题评析】
相对于去年的以“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为题,今年的作文题目相对容易的一些,但作文的难度还是明显存在的。由于话题作文范围太宽泛,今年大大降温,但山东的话题作文确实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因为这个话题作文给的材料只有一句话,所以需要对这句话进行认真分析:里面有三个关键词:春,草,青。其中,春是条件,也是原因,青是结果,也是表现。但理解这句话的关键还是在一个“自”字,“自”就是自动,不需要人为干涉,有功到自然成的意思。所以,我们也可以把这个看成一个关系型的作文题目。就是“春”与“青”的关系。春既可以理解为机遇,也可以理解为条件,一个人成功的条件。当然这个条件还有一个附件条件,就是“草”就是要有草的生命、精神,才能最终实现自青,而不必过多关心。
学生可以谈自信,即对自我价值的认可与坚守。如果能结合正在进行的高考,把高考看成“春”,把金榜题名看成青,把自己比喻成小草,表达对高考自己能发挥出水平,赢得高考的胜利信心,会赢得高分的。
【满分佳作】
蝶 变
谁不期盼破晓的绽放绚烂一季的辉光?
谁不渴求篱下的花艳夺魁满园的荣耀?
谁不梦寐蒹葭的双生双息羡煞湖光的潋滟?
谁不欣赏蝴蝶曼妙轻盈的舞姿、动人的旋律之下婉转的飞旋,又有谁彻悟了蝶变的焦灼、等待,临近破茧时耐不住的狂躁,好似一跃而生出温柔一刀的牢笼,然而那守不住一季的庄重之蝶,在破茧期未到便提前赏览景致的顷刻,断翅的断翅,无触的无触,残缺的身体孕育了一年的包容却抵挡不住这一季的浮华。
我为残蝶感到万分的悲痛和莫大的伤情。它们佝偻着不健全的躯体爬行,想饮草叶上的露水,微弱的渐黄的草叶已没有青绿的映象,残蝶没能感受到露珠的清凉,它不堪忍受这折枝的生命之重。蝶儿蝶儿,草叶尚且知道春末的最后一缕风将结束自己的童年,开始迈入青年前的这场成人礼,为何如此灵动的你却等不得片刻,扑闪出自己满世的妖娆,而换来今生莫大的悔恨。
你需要等,草叶需要等,嗷嗷待哺的雏鸟需要等,最伟大的英灵们需要等,等待不是静静伫立,等待不是兀然独坐,而是为生命戴上一顶更美的花环,为人生披上一件更华美的羽衣。等待不是久久地凝望,等待也不是迟迟不归的痴傻,在等待中我们磨炼心智,锻造刚硬的围墙,保护自己娇弱的精神世界。等待不像温室里的花朵,在潮湿温暖的花房里自在悠游,永远走不出那比掌心高出一度的温暖。这种娇怜之花的等待像是天上的群星,永远蜗居在银河系,在那里活得潇洒烂漫,而一旦陨落则是废石一样暗淡无光,失去了往昔的润泽。这样的空虚等待和那提前破茧的蝶儿如出一辙。
蝶儿何尝不悔过?想回到往昔的辛苦,尽管现在想来那往昔的辛苦是多么的不足挂齿。若是回到那曾经的似水流年,我知道你是会坚守住那短短一季的犹豫。春去夏来之时,满园芬芳之时,阳光沐浴大地,雨水清洗草茎,乌云遮蔽艳阳,鸟儿做伴歌唱。而蝶儿将是满园最美的舞者,翩翩飞舞直到秋叶成堆,你默默坚守的灵魂仍不会枯萎!
春来草自青,等待那初春、仲春或是暮春的来临,让春点亮你彩色的人生,拥有心底的期盼,怀抱着坚守的本真,我们都会有蝶变时绝美的容颜,惊诧整个世界的脸庞。
【名师点评】
本文出彩之处在于创新。全文体现出画面优美、语言动人、文学形象鲜明等特点。
画面优美。作者围绕题目“蝶变”组织材料,主体对象形象美。“蝶变”在中华民族的文化里,是个传统的审美意象。从“庄周梦蝶”到“蝴蝶梦”,再到《梁祝》中的“化蝶”,其文学意象丰富多彩。而在作者的笔下针对“春来草自青”,从一个角度诠释了它的含义,即一定要等待,耐心等待破茧期到来,才能获得属于自己的美好。
文学形象鲜明。作者在本文中描绘出“蝶变的焦灼”的心态与行为,其结果“断翅”“残触”,因缺乏必要的等待,“换来今生莫大的悔恨”。说明只有怀抱着坚守的本真,我们才“会有蝶变时绝美的容颜,惊诧整个世界的脸庞”的道理。
语言优美动人。仅以文章开头为例,如“谁不期盼破晓的绽放绚烂一季的辉光?谁不渴求篱下的花艳夺魁满园的荣耀?谁不梦寐蒹葭的双生双息羡煞湖光的潋滟?”三个句子构成了排比的句群,既总领全文,提挈下文,同时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诗意。(朱庆和)
第十七套
四川卷
以“坚强”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考题评析】
安徽卷
请以“带着感动出发”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注意】1、立意自定。2、文体自选。3、不得抄袭,不得套作。4、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5、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考题评析】
重庆卷
《现代汉语词典》对“自然”的释义有:1、自然界。2、自由发展;不经人力干预。3、不勉强;不局促;不呆板。......
请以“在自然中生活”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立意自定;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3、不少于800字;4、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考题评析】
今年重庆的高考作文试题既具有全球意识,更具有地方特色。之所以说具有全球意识,是因为近几年来,随着环境的进一步恶化,世界很多国家都提出了“人、社会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论调,而2008年的高考作文试题“在自然中生活”无疑是这种论调的反映。依此思考,可以得出“人与自然”“环境保护”“诗意的生活”等主题。
“在自然中生活”更具有地方特色。2008年初,重庆市提出要建设“森林城市”的目标,让山、水这些自然外化的东西成为重庆的一道风景线。在自然中生活,无疑也是这一目标的反映。
在自然中生活,是一道比较好的题目,既有时代意识,又有现代环保观念。
【满分佳作】
在自然中生活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是否你总幻想着乘一叶小楫轻舟,在半人高的荷叶中穿行。让双手优雅地抚过带着露珠的莲蓬,深吸一口,那股清香便已让你沉醉。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否你总向往着能在一个宁静的月夜,独自漫步于松林中,泉水叮咚是内心的旋律,诗情画意的时间在此刻为你停留。
而残酷的现实总将你从梦想中唤醒,你身陷于这喧嚣的都市中,何处才是自然?但不必惆怅更不必悲戚,闭上双眼,听听灵魂的声音。城市的躯壳挡不住向往自然的心,只要有了一颗善感而自然的心,这个城市便会披上一层茸茸的绿意。
清晨,走在路上。岸边的柳树,在风中轻轻地抚摸着微微颤动的水面,却没有一毫柳絮的飘飞,大概他们早已在春风中飞尽了吧。在匆忙的脚步中,我们不知错过了多少生命中的美好。为何不抬头望望天边呢?柔美的朝霞是仙女遗落的霓裳,金色的阳光正透过薄雾向你微笑。阳光打着卷,慵懒地躺在树叶上,让那翠绿的血液闪着诱人的光。刹那间,都市在你眼中融化了,一栋栋高楼仿佛成为了热带雨林中的棵棵参天大树,耳旁不绝的车鸣变成了鸟儿的悦耳歌唱。你在参天古木中漫步,而阳光轻轻把你围绕。原来,在自然中生活只需一刹那的感动。
连绵不绝的雨丝让计划好的周末泡了汤,你靠在窗边百无聊赖地打发时间。这时一颗调皮的雨珠从它浩浩荡荡的队伍中逃了出来,在你手臂上溅起一朵晶莹的小花,你抬起头望着烟雨朦胧,恍惚间如置身于江南小巷中,撑着油纸伞默默前行。走过一片池塘,雨连成了线,在水面上打出一个又一个圆圈;一只小小的青蛙坐在荷叶上,静静地看着这生命的流逝。多情的流水正从你脚边绕过,不远处,一朵红莲开得正盛,微风拂过,它一低头的温柔深深打动了你的心。突然就觉得心中一片开阔,这自然中的生活,如此美好!虽然你仍身在这都市里,但你的心又在大自然里做了一次深呼吸。原来,在自然中生活,只需一颗诗意的心。
把自然收藏于胸,这个都市里便处处弥漫了自然的呼吸。
【名师点评】
这个作文题目生活化味很浓,要求考生从自己的生活感悟出发来写作。本文就是这方面的典型。
本文取材于考生自己的生活体验,立足于自我感怀,所选材料都来自考生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感悟,且情景渲染细腻真切。作者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景物描写活灵活现,将作者的感情、体验融入其中。“多情的流水正从你脚边绕过,不远处,一朵红莲开得正盛,微风拂过,它一低头的温柔深深打动了你的心”,读着这样的文字,也随着作者一起体验到了在大自然生活的绿意。
文章写了两个生活场景:一是清晨,走在路上,将眼中所见之自然美景,与现实生活中的都市生活进行对比,诠释了“在自然中生活只需一刹那的感动”的内涵;一是周末,下雨靠在窗边看雨中景色,感悟到了“在自然中生活,只需一颗诗意的心”的话题内涵。两幅精美的画面,情与景融合在一起。这两个极富诗情画意的场景,有力地揭示了文章的观念――只要有了一颗善感而自然的心,这个城市便会披上一层茸茸的绿意,从而扣住题目,使文章中心鲜明。(罗胤)
第七套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