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 )8. 用两支惰性电极插入500mL AgNO3溶液中,通电电解。当电解液的pH值从6.0变为3.0时(设电解阴极没有氢气析出,且电解液在电解前后体积变化可以忽略),则电极上析出的银的质量大约为
A. 27mg B. 54mg C. 108mg D. 216mg
( A )9. X、Y、Z、M代表四种金属元素。金属X和Z用导线连接放入稀硫酸中时,Z极上有H2放出;若电解Y2+和Z2+共存的溶液时,Y先析出;又知M2+的氧化性强于Y2+。则这四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
A. X>Z>Y>M B. X>Y>Z>M C. M>Z>X>Y D. X>Z>M>Y
( B )3. 把a、b、c、d4种金属浸泡在稀H2SO4中,用导线两两相连可构成各种原电池。若a、b相连时,a为负极;c、d相连时,c为负极;a、c相连时,c为正极;b、d相连时,b为正极。那么这4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
A. a>b>c>d B. a>c>d>b C. c>a>b>d D. b>d>c>a
( C )4. 用惰性电极电解下列物质的溶液,经过一段时间,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增大,pH减小的是
A. NaCl B.
CuSO
(AD)5. 为保护地下钢管不受腐蚀,可采用的方法是
A. 将它与直流电源的负极相连接 B. 将它与交流电源相连接
C. 将它与Cu板相连接 D. 将它与Zn板相连接
(CD)6. 某原电池总反应离子方程式:2Fe3++Fe=3Fe2+,不能实现该反应的原电池是
A. 正极为Cu,负极为Fe,电解质溶液FeCl3
B. 正极为C,负极为Fe,电解质溶液Fe(NO3)3
C. 正极为Fe,负极为Zn,电解质溶液Fe2(SO4)3
D. 正极为Ag,负极为Fe,电解质溶液CuSO4
( B )7. 100mL浓度为2mol/L的盐酸跟过量的锌片反应,为加快反应速率,又不影响生成氢气的量,可采用的方法是
A. 加入适量的6mol/L的盐酸 B. 加入数滴氯化铜溶液
C. 加入适量蒸馏水 D. 加入适量的氯化钠溶液
今若制得Cl2 0.05mol,这时电池内消耗的H2SO4的物质的量至少是
( C )2. 实验室用铅蓄电池作电源电解饱和食盐水制氯气。已知铅蓄电池放电时发生如下反应:
负极:Pb+SO42--2e-==PbSO4 正极:PbO2+4H++SO42-+2e-==PbSO4+2H2O
【交流】我们知道,在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即在翻译时大多数时候要提到谓语前面去翻译。常见的状语后置有如下形式:①“动+以+宾”的形式;②“动+于(乎,相当于‘于’)+宾”的形式;③“形+于+宾”的形式。因此要想能够准备地翻译此类句子,就必须能够译出其句式特征,否则就容易误入歧途。w.w.w.k.s.5.u.c.o.m
7、不懂固定结构
【例】上者留守阙,宰相拟廷臣以十数,皆不纳,帝顾仁杰曰:“无以易卿者。”(07四川卷)
误译:上都留守(职位)空缺,宰相拟定的朝臣要用十来计算,都不被采纳,皇帝看着贺仁杰说:“没有办法替代你。”
【分析】此句中的“无以……”是固定格式,在翻译时要准确表达这一结构的语气,应译为“没有用来……的”。所以此句正确的翻译为:上都留守(职位)空缺,宰相拟定的朝臣要用十来计算,都不被(皇帝)采纳,皇帝看着贺仁杰说:“没有什么人可以替代你。”
【交流】常见的固定结构还有:“何以……为?(表反问语气,译为‘为什么……’)”“奈……何?(表示用来询问的,‘拿……怎么办’)”“得无……乎?(表示怀疑与揣测语气,译为‘恐怕……吧’)”等。解答此类题时,一定要按照固定的格式翻译才能得分。
8、不懂修辞知识
【例】臣非礼之禄,虽万钟不受;若申其志,虽箪食也不厌也。(06四川卷)
误译:不合礼义的俸禄,即使万钟我也不接受;如能实现我的志向,即使是箪食也不厌弃。
【分析】此句采用了借代的修辞方式。“万钟”的“钟”是古代的容量单位,“万钟”即一万钟的俸禄,代指优厚的俸禄;“箪食”的“箪”是竹制的用以盛食物的器具,因此用“箪食”指代粗陋的饮食。此句应译为:不合礼义的俸禄,即使非常优厚我也不接受;如能实现我的志向,即使是粗陋的饮食也不厌弃。
三、文言文句式例析
★ 一般句式
一、判断句
(1)用“者……也”表判断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句末用“者也”表判断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3)用“者”表判断
“四人者,庐陵
(4)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
①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②汝是大家子
(5)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用“非”表示否定判断
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梁将即楚将项燕。
④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⑤臣本布衣。
⑥且相如素贱人。
⑦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⑧予本非文人画士。
(6)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特别提醒】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二、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位于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1>有标志
(1)用“为”或“为......所.....”表被动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巨)偏在远郡, 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
(2)用“被”表被动
“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
(3)用“见”或“见......于......”表被动
“……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4)用“于” 或“受......于......”表被动
“不能容于远近。” (张溥《五人墓碑记》
“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资治通鉴》)
(5)用“被”表被动。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
<2>无标志
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注意】: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
三、省略句
(1)主语的省略
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
(2)谓语的省略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动词宾语的省略
以相如功大,拜(之,指蔺相如)为上卿。”(《廉颇蔺相如列传》
(4)介词宾语的省略
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5)介词的省略
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四、疑问句
文言疑问句,一般都有疑问词,疑问词包括疑问代词(谁、何、曷、故、安、焉、孰等),疑问语气词(乎、诸、哉、欤、耶等)以及疑问副词(岂、独、其等)。有时也不用疑问词。
另外,还有些表示反问的习惯用法。这里不举例子讲解。
★ 特殊句式
下面针对古汉语中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较特殊的几种句式,作举例翻译与讲解。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
①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 译文:“你太不聪明了”
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公子能为别人困难而急的地方在哪里呢?”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格式:主十否定词【不、未、无、莫、毋、弗】十宾【余、吾、尔、自、之、是】十动
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译文:“莫我肯顾”应理解成“莫肯顾我”。
②时人莫之许(《隆中对》) 译文:“可当时的人并不赞许他(这么看)”
③秦人不暇自哀(《过秦论》) 译文:“秦人来不及哀叹自己”。
④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文:“邹忌不相信自己”
⑤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译文:“这样还不能称王天下,没有这样的事”
还有如:毋吾以也,莫己若也(译:“不能因为我,(他)还不如自己”)
成语有: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译:“我不欺骗你,你不欺骗我”)
从上面的例句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否定句中宾语代词前置,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宾语必须是代词,第二,全句必须是否定句,即必须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示否定的不定代词“莫”。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1)宾语在动词前面
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动?
①良问曰:“大王来何操?”《鸿门宴》译文:“张良问公道:‘大王来的时候拿了什么?’”
②问女何所思?(《木兰辞》) 译文:“问女儿在思考什么?”
③王见之曰:“牛何之?” (《晏子使楚》)译文:“大王看见了问道:‘把牛牵到哪里?’”
④何伤乎? (《齐桓晋文之事》)译文:“妨碍什么呢(有什么妨碍呢)?”
⑤王曰:“缚者曷为者也?”(《晏子使楚》)译文:“大王问:‘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
⑥吾谁敢怨?(《捕蛇者说》) 译文:“我敢埋怨谁呢?”
⑦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译文:“况且把土石放置在哪里?”
(2)宾语放在介词前面
格式:主十宾【谁、奚、胡、何、曷、安、恶、焉】十介十动?
①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译文:“不这样,我(项羽)凭什么到这个地步呢?”
②谁为哀者?(《五人墓碑记》) 译文:“(你们在)替谁哀哭呢?”
③长
④国胡以相恤?(《论积贮疏》) 译文:“国家用什么来救济老百性呢?”
⑤臆!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译文:“哦!除了这样的人,我能同谁在一起呢?”
⑥虽生,何面目以归汉?(《苏武传》)译文:“即使活着,(我)凭什么脸面回汉朝去呢?”
【3】陈述句中介词宾语前置
格式:宾十介十动
①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叶公好龙》)译文:“用钩子来画龙,用凿子来雕刻龙”
②余是以记之 (《游褒禅山记》) 译文:“我因此记下了这件事”
③一言以蔽之 译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
④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勾践灭吴》)译文:楚国的战士没有谁不用一个抵挡十个来拼命的作战的。
⑤成语有:夜以继日(译:用夜晚来接着白天)
【4】用“之”、“是”作标志的宾语前置
格式:主十宾十之(是)十动
①夫晋,何罪之有? (《烛之武退秦师》)译文:“晋国,有什么罪过呢?”
②唯弈秋之为听(《弈秋》)译文:“只听弈秋的教导”(“唯”译为“只”,下同)
③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译文:“不了解句读,不能解答疑惑”
④唯陈言之务去 (《答李翊书》) 译文:“只是务必除去那些陈旧的话”
⑤父母唯其疾之忧 译文:“父母只忧虑他的疾病”
⑥唯马首是瞻 (《冯婉贞》) 译文:“只看我的马头行事”
⑦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译文:“我们的
还有如成语:唯利是图(译:“只图有利的”)唯贤是用(译:“只任用有才的人”)
【5】“相”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译为“我,你,他(她)”,这时“相”是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
①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孔雀东南飞》)译文:“我已经对她没有情义了,决不会答应你”
②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孔雀东南飞》)译文:“尽心侍奉婆婆,好好服侍她”
③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回乡偶书》)译文:“小孩子看见了我却不认识我”
现代汉语中也有保留,如:请你相信
【6】“见”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解释为“我”,这时“见”是作宾语放在动词
谓语之前,翻译时放在动词谓语的后面。
①府吏见丁宁(《孔雀东南飞》) 译文:“(我回来时)府吏叮嘱我”
②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项脊轩志》)译文:“生下我六个月,父亲就背弃了我(意思是父亲就去逝了)”
这种情况在现代汉语里也有保留,如:望见恕(希望你宽恕我);有何见教(有什么指教我的);让你见笑了(让你笑话我了);望见谅(希望你原谅我)。
【7】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
①亚父南向坐 (《鸿门宴》 译文:“亚父范增面向南坐着”
②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秋水》)译文:“到达北海,向东看去,看不到水的尽头”
我们知道,在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即翻译时大多数时候要提到谓语前面去翻译。
(1)格式:动十以十宾
①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张衡传》)译文:“用篆文山龟鸟兽的形状来装饰”
②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伶官传序》)译文:“把箭放回先王灵位之前,禀告大功告成”
③请其矢,盛以锦囊(《伶官传序》) 译文:“并请出那三枝箭,装进锦囊”
④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伶官传序》)译文:“当庄宗用绳索捆绑燕王父子”
⑤申之以孝悌之义(《齐桓晋文之事》)译文:“把孝敬父母敬重兄弟的事向他们反复讲述”
①覆之以掌 (《促织》) 译文:“用手掌覆盖(蟋蟀)”
(2)格式:动十于(乎,相当“于”)十宾
①使归就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 译文:“让他回去向孙将军求救”
②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能够在集市上指出我的过错的人”
③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译文:“并且在他们的墓门前建立石碑”
④生乎吾前 (《师说》) 译文:“生在我的前面”
⑤风乎舞雩 (《四子侍坐》) 译文:“在舞雩台上吹风”
(3)格式:形十于十宾
①长于臣(《鸿门宴》) 译文:“(他,指项伯)比我长(大)”
②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张衡传》)译文:“虽然才能比世人高,但却没有骄傲的情绪”
在现代汉语中,定语是修饰和限制名词的,一般放在中心词前,这种语序古今一致,在文言文中,除此情况外,也可以放在中心词后。定语放在中心词后面,用“者”煞尾,构成定语后置的形式。那么,在翻译的时候,要注意把后置定语提到中心词前面去翻译。
【1】格式:中心词十定语十者
①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寻找可以出使秦国回来复命的人”
②楚人有涉江者。(《刻舟求剑》) 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
③荆州之民附操者。(《赤壁之战》) 译文:“荆州依附曹操的老百姓”
④四方之士来者。(《勾践灭吴》) 译文:“四方前来投奔吴国的士人”
⑤村中少年好事者。(《黔之驴》) 译文:“村中有个喜欢多事的年青人”
【2】格式:中心词+之+定语+者
①马之千里者(《马说》) 译文:“千里马”
②僧之富者不能至 译文:“富有的和尚却不能到达”
③国之孺子之游者(《勾践灭吴》) 译文:“吴国出游的年青人”
④石之铿然有声者。(《石钟山记》 译文:“铿然有声的石头”
【3】格式:中心语+之+定语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译文:“蚯蚓没有尖利的爪牙和强健的筋骨”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译文:“在朝廷作官(或居在高高的庙堂),就要忧虑老百姓的疾苦,退隐江湖远离朝廷(或身处遥远的江湖),就要为
【4】格式:中心语+而+定语+者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五人墓碑记》)译文:“能够不改变自己志向的官员,普天之下,有几个人呢?”
【5】数量词做定语多放在中心词后面。格式:中心语十数量定语
①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译文:“等到了陈这个地方,有六七百辆车,千多名骑兵,数万名士兵”
②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译文:“吃东西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①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说的就是先生你这样的人。)20.至于:(可译为“到了,一直到;竟至于,结果,终究,到……结局,到……时候。”)
①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六国论》(六国到了被灭亡的结局,是理所当然的。)
④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登泰山记》(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冒着风雪起程,经过齐河县、长清县,穿过泰山西北部的山谷,越过古长城的界限,到达泰安府。)
19.……之谓:(可译为“叫做,就是,才算;这就叫做;就是,说的就是。”)
18.于是:(可译为“对……,然后就,或仍译为“于是”,相当于“这时候,在这里,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这个原因。”)
①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过秦论》(于是,秦始皇完全废除前代君王治国的原则,焚烧诸子百家的著作,来使百姓愚昧无知。又毁坏六国的名城,杀害六国的豪杰俊才,收集全国的兵器聚集到咸阳,销毁锋刃而铸成钟鼓,又制作十二个铜人,以削弱百姓的力量。)
②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赤壁赋》(这时,酒喝得十分欢畅,我敲着船边唱起歌来,)
17.以为:(可译为“认为他(它)是,认为;用它来。”)
①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烛之武退秦师》(倘使放弃进攻郑国,让郑作为您东路上的主人,您的外交使者的来往,郑国可以供给他们资粮馆舍,对您没什么害处。)
③ 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兰亭集序》(把水引来用它作飘流酒杯的弯曲水道,大家列坐在水边,虽然没有音乐伴奏而稍显冷清,可是一面饮酒一面赋诗,也足以酣畅地抒发内心的感情。)
17.以……为……:(可译为“认为……是……,把……当作……;让……作……,任用……为……;用……做……,把……作(为)……。”)
① 齐曰:“必以长
②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秋水》(于是乎,河伯(黄河之神)便欣然自喜,认为天下所有的美景(是)全都在自己这里了。)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