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填空。(7分)
(1)《过秦论》指出,奏始皇转入守势后采取了“废先王之道, ”的愚民政策、“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铸以为金人十二”的弱民政策以及一系列的防民政策。
(2)《梦游天姥吟留别》从表面看是一首游汕诗,但诗人的游仙之念决不同于那种完全置身世外的幻想,诗句“ ,使我不得开心颜”体现出诗人追求个性自由和蔑视权贵的精神。
(3)《琵琶行》中写琵琶女演奏第一乐段时兼用比喻和摹声,“嘈嘈切切错杂弹,
”,急切而愉悦。第二乐段轻快流畅后又逐渐缓慢下来,“ ,此时无声胜有声”,仿佛进入了半终止状态;第三乐段发展得很快,“ ,铁骑突出刀枪鸣”,热烈而紧张。乐曲的终止也写得很好:“曲终收拨当心画, ”,使听众继续沉浸在乐曲的境界里。
莫说宋诗味如蜡
赵丽宏
①很多人批评宋代诗歌,以理入诗,“味同嚼蜡”。和唐诗相比,宋诗当然逊色很多,然而宋人写诗是否“味同嚼蜡”,我看不见得。
②中国的格律诗,总体上在唐代登峰造极,达到无法超越的地步。宋诗其实是唐诗的延续,宋代有一些优秀的诗人,他们的创作可与唐人媲美,譬如苏东坡、王安石、陆游、范仲淹、范成大。宋诗中,写得情景交融、意境优美的作品,可以说俯拾皆是。我可以随意列举几首。
③徐俯《春游湖》:“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荫来。”这样清新美妙的七绝,即使放到唐诗中,也是上佳之作。其中“小舟撑出柳荫来”和唐人韦应物《滁州西涧》的“野渡无人舟自横”,可以说相映成趣。都是写江南春景,韦应物是无人之景,徐俯诗中有人驾舟,却都写出 【甲】 ,同样令人神往。
④杨万里《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荫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这也是脍炙人口的作品,“小荷才露尖尖角”,已被后人转喻为 【乙】 。
⑤宋诗中,有不少写乡村农家日常生活的作品,文字朴素却色彩丰富,韵味浓郁,写得清新自然,至今读来仍让人感觉亲切。如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荫学种瓜”;翁卷《乡村四月》:“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⑥以上这些宋诗,有唐诗遗韵,情感真挚,意象清新,并非“以理入诗”,没有人会说它们“味同嚼蜡”。在浩瀚的宋诗佳作中,它们不过是沧海一粟。
⑦清代纪昀曾评说宋人“鄙唐人不知道,于是以论理为本,以修辞为末,而诗格于是乎大变”。宋代理学兴盛,宋人不满唐诗的写景抒情,写哲理诗一时成风。宋人作诗“以理入诗”,却未必“味同嚼蜡”,宋代哲理诗中,不乏经典名篇。最著名的几首,在中国流传数百年生命力不衰。譬如苏东坡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譬如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些哲理诗名篇,构思奇妙,涵义深邃,回味无穷,早已成为中国人智慧的象征。
⑧宋代的文学巅峰,是词,那是前无古人的创造,可以和唐诗比肩。其实,词也是诗,在我的视野中,宋诗和宋词,是一个难以分割的整体。写出美妙词章的诗人们,怎么可能一写诗就“味同嚼蜡”呢? (略有改动)
12.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3)题。(11分)
忆 江 南①
纳兰容若②
江南好,城阙尚嵯峨③。故物陵前唯石马,遗踪陌上有铜驼。玉树夜深歌。
【注】①忆江南:词牌名。②纳兰容若:清代著名词人。此词为其跟随皇帝至南京时所做。
③嵯峨(cuó′é):高峻。
(1)下列对这首词的内容或手法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江南好,南京城门两边的望楼依旧那么巍峨。
B.词的第二句使用了倒装句式,并形成了对仗。
C.只有石马和铜驼的存留还能带给人一丝惊喜。
D.夜深人静,仿佛仍听到当年《玉树后庭花》的歌声。
(2)词中的“尚”和“唯”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3)这首词与刘禹锡《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
月,夜深还过女墙来)一诗主旨相同,手法有异。请结合这两个作品的具体诗句,
从主旨或手法中任选其一,进行解说。(5分)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