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世界各国的农业政策内容、背景及影响
提示:英国的圈地运动和拍卖贵族土地、法国大革命时的农业政策、俄国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美国内战、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余粮征集制、新经济政策中的粮食税、农业集体化中的非常措施、赫鲁晓夫改革中的农业政策、罗斯福新政的中农业政策、拉美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等
7、近现代不同历史时期土地纲领的内容、评价和比较(尤其需要注意中国共产党在不同阶段提出的土地政策及政策提出的背景及结果影响)
(1)农民阶级:太平天国制定《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强烈愿望,但这只是空想,平均主义思想在当时无法实施;
(2)资产阶级革命派:孙中山的“平均地权”,采用“平均地权”的办法解决土地问题,不是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说明资产阶级不能解决中国的土地问题;
(3)中国共产党:①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共在根据地开展以“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为路线的土地革命;
②抗日战争时期,中共采取“双减双交”政策;
③解放战争时期,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④建国初期,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实行保护富农阶级的土改运动,到1952年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
⑤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即土地改革运动、农业合作化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6、经济重心南移过程、原因和影响。
过程:①商周时期,经济中心在河南、陕西一带;②秦汉时期,经济中心在关中地区;③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经济中心在关中和中原地区,及淮河流域;但长江流域的经济重要性已与之接近;④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⑤五代十国和辽宋夏金元时期,长江中下游经济发展很快,尤其是南宋时,江南经济已超过北方,成为全国经济中心;⑥明清时期,江南地区不仅是农业经济中心,也是工商业中心,在这里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原因:①南方自然条件好;②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③北方战乱,北民南迁,农业劳动力增加,并带去先进的工具和技术;④统治者调整政策,重视生产的发展;⑤政治中心的南移(如南宋)对经济中心的南移也有一定影响。
5、以农立国的思想与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
农业是古代决定性的生产部门,国家在经济政策上一直奉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即保证经济政策向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方面倾斜。
统治者为什么重视农业?因为农业的发展:(1)有利于安定民生,从而有利于稳定和巩固其统治地位。其规律为:农业发展→立民之欲→安定民生→稳固统治;或者:农业发展→治民→治国。(2)农业是国家富强.实力雄厚的源泉,又是国富力强的标志。(3)农业的发展,也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和市场。(4)农业也为战争提供了物质基础。如西汉武帝用兵匈奴,如没有西汉前期农业的发展,钱粮的充足是不可想象的。
重农抑商政策产生于战国时代,最早由李悝在魏国的改革内容中有所体现,随后商鞍在秦国的变法中将重农抑商政策第一次明确提出,以后中国历代统治者都将其作为治国的典范。
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当时农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起到了积极作用。例如商软变法实行重农抑商政策,促进了秦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西汉初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汉初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但是到了明清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的活跃,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而在这时统治阶级依然坚持重农抑商的政策,把商农发展对立起来,并在重农抑商政策思想的指导下推行一系列不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从而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违反了经济发展规律,这样就失去了其产生之初的进步性。
(1)表现:①春秋战国: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大量荒地被开垦,出现许多私田; ②西汉:全国耕地面积扩大到八百多万顷; ③三国:魏、蜀、吴都实行屯田,使荒地得到开垦; ④南朝:江南土地大量开垦,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北方边疆得到开发; ⑤隋唐:耕地面积大量增加;江南土地资源进一步开发,开垦山地,围湖造田使耕地面积增加; ⑥明朝:鼓励垦荒,明初全国垦田数达8.5亿亩; ⑦清初:奖励垦荒,清初100多年,全国耕地面积增加40%。
(2)利:耕地面积的扩大,保证了农业的正常有序的发展,促进人口的增殖;
(3)弊:过度开垦,造成自然植被的破坏,环境恶化,影响人类的生存环境。
说明:中国古代自远古到西周,耕垦的区域限于中原与关中部分地区,进入东周后,由于人口的增多,土地私有制的萌芽、产生和确立,以及增强国力的需要,开发土地资源的要求大为增强。
在政府的组织和鼓励下,中原荒地大力减少,垦田迅速向边远地区扩张,如秦始皇曾迁内地人民到珠江流域和河套一带垦荒。汉武帝在西域屯田。三国时期曹魏组织农民和士兵屯田。西晋和北魏、隋唐,先后实行占田制、均田制,将大量空荒土地分给农民开垦种植,同时又实行屯田,促进了土地的开发和农业的发展。
隋唐以后历代王朝也都重视动员和组织人民开发利用土地,如明初,太祖皇帝鼓励垦荒,减免赋税,实行屯田。清初以督垦荒地的成绩,作为对地方官吏奖惩的标准。中国古代国家重视人、地这两个农业生产力主要因素的增长,是社会经济在一定时期内得以发展,甚至出现繁荣局面的决定性条件。
但盲目垦荒也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如历史上黄河流域本是一个宜农宜牧的地区,到处是青山绿水。所以,黄河成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但是,由于人口的不断增长,砍伐森林,毁坏草原,年复一年,严重破坏了黄河流域的生态平衡,使昔日的肥田沃土,逐步变成了今天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坡。再如明末以来长江上游高产旱地作物的引进、人口膨胀、山地陡坡垦殖形成一个怪圈,使森林大量耗损造成水土流失的不可避免性。
4、垦荒的利与弊、经验与教训。
3、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的演变及趋势:(尤其需重点把握)。
(1)土地制度的演变:
类型: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即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个体农民土地所有制和封建土地国有制(如王田制、屯田制和均田制)
演变:①井田制:形成于商,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
②秦国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准许土地自由买卖;
③王田制:新朝王莽实行,把全国土地改称王田,不许买卖;
④屯田制:分军屯、民屯两种;
⑤均田制:北魏孝文帝颁布实行,隋朝及唐朝前期继续推行。
⑥更名田:清初,康熙帝宣布原明朝藩王的土地,归现在耕种的人所有。
(2)赋税制度的演变及趋势:
演变:①贡赋制:夏、商、周时期实行,这是我国赋税制度的雏形。周王将土地分封给诸侯,各诸侯必须向周王交纳一定的财物作为贡赋。
②初税亩:春秋后期从鲁国开始实行,规定不论公田、私田,一律按实际田亩数收税。这是我国征收土地税的开始,标志着井田制的开始瓦解。
③编户制度:西汉时,政府把农户的人口、年龄、性别和土地财产等情况都详细登记在户籍上,作为征收租赋、征发徭役和兵役的根据。编户农民对封建国家的负担有四项:田租、算赋和口赋、徭役、兵役。我国封建社会完整的赋税制度正式形成。
④租调制:北魏孝文帝时开始实行,受田农民纳租、调,服徭役和兵役。
⑤租庸调制:隋唐实行。租是田租,调是户税,庸是指纳绢(布)代役。保证了农民的劳动时间,有利于农业生产。
⑥两税法:唐朝于780年开始实行,是地主土地所有制发展的结果。主要按土地和财产的多少,一年分夏秋两季征税。开始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
⑦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北宋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其实质是纳钱代役和按亩纳税。
⑧一条鞭法:明朝后期由张居正颁布实行。把田税、丁税杂税合一,按田亩的多少征收,用银两交纳。使赋税开始由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转化,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⑨地丁银:清初雍正帝实行,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废除了汉唐以来实行的人头税,表明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彻底松弛。
趋势:①收税标准以人丁为主逐步向土地和财产为主转变(如唐朝的两税法);
②赋税由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转变(如一条鞭法、地丁银);
③赋税征收种类由繁杂向简单转变(如一条鞭法);
④征税时间由不定时逐渐发展为基本定时(如两税法);
⑤农民由必须服一定时间的徭役和兵役发展为可以代役(如租庸调制)。
2、历代农具的发明、改进,农作物的培植、引进和推广。
(1)历代农具的发明、引进和推广:
①先秦:商周仅有少量青铜农具;春秋已在农业中开始使用铁制农具,并开始使用牛耕,战国时得到推广,中原地区普遍使用桔槔来灌溉农田。
②秦汉:铁器在秦朝时传到珠江流域,汉朝时又传到西域;农具得到改进,牛耕得以推广,二牛抬杠式的牛耕法已传到珠江流域;
③魏晋南北朝:曹魏马钧发明翻车;西北嘉峪关已采用二牛一人或一牛一人犁耕法;
④唐朝:创制曲辕犁、筒车等农业工具;
(2)农作物的培植、引进和推广:
①先秦:半坡种粟、麻;河姆渡种植水稻;西周时农作物种类增多,包括后世大多数农作物都有种植。
②两汉:稻和麦得到推广种植;东汉时已有双季稻;西域的葡萄、石榴、苜蓿、胡麻等陆续移植内地。
③魏晋南北朝:江南地区农作物品种增多,产量提高,三吴地区最为发达,洞庭、鄱阳湖流域和成都平原称我们在重要的粮产区。北方的河西走廊、辽东等边疆地区得到开发,茶树种植推广。
④唐朝:圩田种植高产水稻,江南地区大面积种植水稻,两年三熟制在南方推广,江南地区成为粮食重要产地;外来作物莴苣、菠菜等得到种植。
⑤宋元:江北广种水稻,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也传到江淮地区;棉花种植由福建、广东推广到长江流域,经济作物种植扩大。棉花种植遍及南北。
⑥明朝:棉花种植由江南推向江北,桑、麻等作物广泛种植;江南大力发展双季稻,岭南出现三季稻。作物新品种玉米、甘薯等引入我国。
⑦清朝:棉花、蚕桑、茶叶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还形成了一些专业生产区域。
1、历代中央政府(特别是汉、唐、元、明、清初)推行的促农发展的措施、作用和历史启示。
(1)春秋:齐国管仲改革内政,发展生产;
(2)战国:秦国商鞅奖励耕战,生产棉帛多者,免除徭役;限制工商业者活动,禁止弃农经商。
(3)西汉:刘邦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文帝减轻田租,三十税一,甚至十多年不收田租,鼓励农耕。
(4)东汉:光武帝九次下达释放和禁止残害奴婢的命令,减轻赋税,把田租从十税一恢复到西汉时的三十税一。
(5)三国:曹魏实行屯田,重视保护农桑;魏建国后继续重视农业和兴修水利;蜀汉诸葛亮实施减轻赋税,奖励农耕的政策。
(6)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和租调制,保证农民得到一定土地和生产时间;
(7)唐朝:唐太宗调整统治政策,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武则天奖励农业生产;唐玄宗前期大力发展生产,精简官吏裁汰冗员。
(8)北宋:王安石变法推行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政府积极推广占城稻,促进南北作物交流;
(9)明朝:明太祖采取鼓励垦荒,减免赋役,推广植棉等;引进农作物新品种(如玉米、甘薯等);
(10)清初:鼓励垦荒;康熙帝实行更名田;雍正帝实行摊丁入亩和地丁银制度。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