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535  543  549  553  559  561  565  571  573  579  585  589  591  595  601  603  609  613  615  619  621  625  627  629  630  631  633  634  635  637  639  643  645  649  651  655  661  663  669  673  675  679  685  691  693  699  703  705  711  715  721  729  447090 

1、 对某一方面的具体问题设题或对某一问题从多个不同方面进行叙述。(从文中找出某个观点的依据,或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及某种发展导致的结果等)

如:92年第7题 题干为“传文评价陈寿说:‘其为时所重如此’(关键在其字的指代,选D项)这样说的依据是”选项列出四项依据,要求考生从中选择一条正确的。这种形式的考查在91年94年也曾出现过,此种考法的不足:考查的角度较单一,信息量不大。

试题详情

5.补充省略

试题详情

4.删掉不译

如:句首发语词、陪衬语素、结构助词、个别只起语法作用的连词。

试题详情

3.照录不译

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人名、地名、国名、年号、朝代、官职、典章制度等。

试题详情

2.换成今语:主要是一些古今同形异义词、通假字

如:“祖父”“妻子”“受业---授业”“尺寸之地”中的“尺寸”译为“一点点”

试题详情

1.对照翻译:文言单音词对译为现代汉语双音词或多音节词

如:“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信物 亲近

试题详情

6.“调”字法。

对于文言倒装句,翻译的时候,必须按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顺句。如:“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这是一个定语后置句,首先顺句为:凡不能教子女者人,亦非欲陷其罪恶。再翻译之。又如:“甚矣,汝之不惠!”这是主谓倒装的句子,翻译时需颠倒过来,译为:“你的不聪明,太过分了!”

有些特殊的句子,译时需要扩充或凝缩。如:“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这类句子言简而意丰,如果不多用些笔墨,很难把句子表达清楚。我们可以翻译为:“使敌人降顺,让远方的人归附,招抚谁,谁会不来呢?”再如:“(秦)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这样的句子,是为了增强气势,故意用了繁笔,翻译时可凝缩为:“秦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四、 文言翻译的方法

由于高考中采用直译的方式,因此,翻译句子应该着重以直译为主进行训练

试题详情

5.“删”字法。

对于顾问中表示停顿或凑足音节的助词和部分表示陈述语气的助词,翻译的时候可以直接删除,不必译出。如:“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夫”是发语词,不翻译。

试题详情

4.“增”字法。

对文言句子中的省略部分,翻译的时候应该为了使语句通顺,必须增补出来。如:“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未足”之前省略了主语“我们”,“与”后面省略了宾语“之”,翻译时应补出:对那些追求儒道却把穿得不好、吃得不好当作耻辱的读书人,我们不值得和他们议论。又如:“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显然省略了“威”之类的词语,要补出来,这样就可译为:“你们看廉将军与秦王谁厉害?”

试题详情


同步练习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