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二项是 ( )
A.全诗写景抒情,借写汉阳城之景抒发对流逝岁月的伤感怨愤之情。
B.诗歌饱有真情,不论是遥见汉阳城的一笔还是船中情景的描画,都情真意切。
C.诗歌语言平易却不乏精彩,特别是第二联、第三联,情景交融、描写细致。
D.诗人在创作诗歌时只不过截取了江中的一个片断,却反映出一个广阔的社会背景。
世界一流国家是怎样产生的?
综观500年来世界历史的进程,总结发达国家的经验和他们走过的道路,有两条是非常重要的:一是他们所具有的那种文化能力;二是需求。
这两者的关系决定了一流国家的产生或消失。当一种文化能力最能满足的需要还没有产生时,这种能力被荒废着。当这一需求出现,而一个民族、国家、地区、企业、个人的文化能力可以充分满足这一需求时,他们的发展和发达就指日可待了。
欧洲人因为生存需要,几千年来都有一种强烈的物质需求,这种需求激发了它的文化能力和文学形成,体现出了以制造、生产物质来满足生存需要的精神。自律、节俭、勤奋、进取、征服,这一系列的理念是在它的需求与自然交换过程中产生的。当人们必须通过制造、生产物质产品来满足生存需要时,这种理念自然就出现了。当一系列的理念形成文化,当这种文化成为欧美普遍自觉的文化观念和方式后.这种能力就养成了。可是,为什么在这种文化能力养成后,欧洲在公元1500年至公元1800年里没有发展起来呢?这是因为一种人类普遍的社会需求还没有出现,而只有当现代化逐渐成为整个世界普遍需求的时候,当众多民族、国家、个人的生活都要实现现代化时,巨大的社会需求就形成了巨大的世界市场。欧洲在千百年里为满足这种需求准侉了充足的文化能力,深刻体悟到这种需求,并用这一能力开始进行生产、营销、发展。100年来现代化成为全世界的主题,这个主题的普及过程、宣扬过程和实现过程就是一流国家形成的过程。
20世纪的现代化发展过程证明:凡是制造业最为先进的国家也都是发展和生活水平在世界上居于顶尖地位的国家。我们看到了现代一流国家的产生或者说现代化的一个特点:那种深刻的、普遍的文化能力同某种社会普遍的需要结合起来以后.由某种机制化、体制化的方式运作后,成为世界一流的国家变得十分容易和轻松。
10.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首联中“犹是”意思是“尚需”,虽然汉阳城依稀可见,但船行尚需一天。
B.颔联写舟中情景,白天风平浪静,旅人们睡觉休息;夜问江水潮涨,人声喧闹。
C.尾联中“更堪”意谓“更哪堪”,“鼓鼙”泛指战鼓,在诗中可代指战争。
D.“次”为停船止宿。“孤帆”“浪静”“潮生”“月明”等扣住了行舟江上夜晚而宿。
8.下列诗词句中,不属于咏怀三国时期孔明事迹的一项是 ( )
A.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B.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C.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D.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湖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平台 | 网上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电信诈骗举报专区 | 涉历史虚无主义有害信息举报专区 | 涉企侵权举报专区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